香薷散

2011-08-18 17:38 楼主
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薷去土一斤(500g) 白扁豆微炒 厚朴去粗皮姜制,各半斤(各250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
[方解]本方治证由夏月乘凉饮冷,感受寒湿所致。夏月人多喜于阴凉处憩息,或夜间归寝较晚,每易感受寒湿邪气,寒湿外束,腠理闭塞,卫阳被郁,故恶寒发热无汗;寒湿困束肌表,气血受阻,则头重身痛;夏日易食生冷,湿伤脾胃,气机失畅,故胸闷不舒、腹痛;湿困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则呕吐,湿浊下注大肠则泄泻;舌苔白腻,乃寒湿之候。治宜外散肌表之寒湿,内化脾胃之湿滞。方中香薷辛温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湿,以祛在表之寒湿,是夏月解表之要药,为君药。厚朴辛香温燥,行气化湿而解胸闷,去苔腻,为臣药。白扁豆甘平,健脾和中,兼能渗湿消暑为佐药。入酒少许为使,温散以助药力。三药合用,共奏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之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苔白腻,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内热者,加黄连以清热;湿盛于里者,加茯苓、甘草以利湿和中;素体脾虚,中气不足者,可再加人参、黄芪、白术、橘红以益气健脾燥湿。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夏季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外感风寒夹湿者。
4.使用注意 若属表虚有汗或中暑热汗出,心烦口渴者,则不宜使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2-17 14:16 2楼
名称: 香薷散别名:香薷散
组成: 香薷2钱,白扁豆1钱,厚朴(姜制)1钱,茯苓1钱。
出处: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
主治: 寒温不适,饮食失调,或外因风寒暑邪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发热头痛或疼痛呕哕,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 上水煎,冷服,连进2-3剂。
附注: 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
2011-12-17 14:16 3楼
名称: 香薷散别名:香薷散
组成: 香薷2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主治: 中暑烦躁。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煎取7分,不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011-12-17 14:17 4楼
名称: 香薷散别名:香薷散
组成: 香薷3分,前胡(去芦头)3分,麦门冬(去心)3分,人参(去芦头)半两,白术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半两,诃黎勒皮半两。
出处: 《圣惠》卷七十八。
主治: 产后霍乱,吐利烦渴,心胸满闷。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2011-12-17 14:17 5楼
名称: 香薷散别名:香薷散
组成: 白扁豆(微炒)半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半斤,香薷(去土)1斤。
出处: 《局方》卷二。 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 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重身倦,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入酒1分,煎7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2服,不拘时候。立有神效。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附注: 香薷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八)。本方方名,《直指附遗》引作“香薷饮”。
2011-12-17 14:17 6楼
名称: 香薷散别名:香薷散
组成: 香薷1钱,陈皮1钱,白扁豆3钱,茯苓3钱,厚朴1钱5分,黄连8分,甘草5分。
出处: 《家庭治病新书》。
主治: 霍乱吐泻,身热腹痛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 明清名医——高武 老茶馆 明清名医——李时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