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

2011-09-11 12:08 12楼
名称: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5分,续断5分,人参5分,萆薢3分,阿胶3分(炙)。

出处:《备急》引陶氏(见《外台》卷十七)。

功效:调中,补筋脉不足。

主治:短气,腰痛身重。

用法用量:每服10丸,加至20丸,以酒送下,1日2次。

制备方法:上为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2011-09-11 12:09 13楼
名称: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5两,茯苓5两,玄参5两,山茱萸4两,薯蓣4两,桂心4两,芍药4两,附子3两,泽泻4两。

出处:《千金》卷十九。

功效:补肾。
2011-12-30 09:03 14楼
肾气丸会把能量归着在三阴经上面,小建中和桂龙牡则无法做到这件事。所以肾气丸很难说它到底是滋阴还是补阳,他有很多地黄,但同时也有桂枝和附子,用六味药造出的三条路把桂枝附子的药性送到三阴经。亦即一个人需要桂枝附子,但若没有地黄、泽泻、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六味药,光吃桂枝附子,人就会干烧,有了六味药,阳气就可以收纳进去。
2012-02-01 09:03 15楼
肾气丸
【出处】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
【组成】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丹皮 茯苓各三两 桂枝 附子各一两
【用法】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方歌】
【趣记】
【功用】温补肾气。
【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升,小便一斗;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转胞不得溺,胞系了戾,但利小便则愈。
【方解】明•王履: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而王海藏韪之。愚谓八味丸以地黄为君,而以众药佐之,非止为补血之剂,益兼补气也。气者,血之母,东垣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者,此也。若果专为补肾而入肾经,则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固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其附子、官桂,虽非足少阴经本药,然附子乃右肾命门之药,况浮、中、沉无所不至,又为通行诸经引用药;官桂能补下焦相火不足,是亦右肾命门药也。易老亦曰补肾用肉桂。然则桂、附亦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惟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夫其用地黄为君者,大补血虚不足与补肾也,用诸药佐之者,山药之强阴益气,山茱萸之强阴益精而壮元气,白茯苓之补阳长阴而益气,牡丹皮之泻阴火而治神志不足,泽泻之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而补虚损五劳,桂、附之补下焦火也。由此观之,则余之所谓兼补气者,非臆说也。且泽泻也,显曰咸以泻肾,乃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故五苓散用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耳。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五劳之功而己。寇氏何疑其泻肾,而为接引桂、附等之说乎?且泽泻固能泻肾,然从于诸补药群众之中,虽欲泻之,而力莫能施矣。……夫八味丸,盖兼阴火不足者设;六味地黄丸,则惟阴虚者用之也(《医经溯洄集》)。明•吴昆:渴而未消者,此方主之。此即前方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也。渴而未消,谓其人多渴,喜得茶饮,不若消渴之求饮无厌也。此为心肾不交,水不足以济火,故令亡液口干。乃是阴无阳而不升,阳无阴而不降,水下火上,不能相济耳!故用肉桂、附子之辛热壮其少火,用六味地黄丸益其真阴。真阴益则阳可降,少火壮则阴自生。故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维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鲜不以为迂也。肾间水火俱虚,小便不调者,此方主之。肾具水火,主二便,而司开阖。肾间之水竭则火独治,能阖而不能开,令人病小便不出;肾间之火熄则水独治,能开而不能阖,令人小便不禁。是方也,以附子、肉桂之温热益其火;以熟地、山萸之濡润壮其水;火欲实,则丹皮、泽泻之酸咸者,可以收而泻之;水欲实,则茯苓、山药之甘淡者,可以制而渗之。水火既济,则开阖治矣(《医方考》)。明•赵献可:夫一阳居于二阴为坎,此人生与天地相似也。今人入房盛而阳事易举者,阴虚火动也。阳事先痿者,命门火衰也。真水竭则隆冬不寒,真火息则盛夏不热。是方也,熟地、山萸、丹皮、泽泻、山药、茯苓皆濡润之品,所以能壮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润之物,能于水中补火,所以益火之原。水火得其养,则肾气复其天矣。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即此方也。盖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其利溥矣(《医贯》)。清•邹澍:八味肾气丸摄土中水气以A阴之源,动水中火气以振阳之本,使天一之水,由下及上,由上以归下。盖肾固藏精泄浊之总汇也……故肾气丸以薯蕷随地黄、茱萸、牡丹、附子、桂枝以撰正其翕受之机,又以薯蕷帅茯苓、泽泻,以开通其输泻之道,曰肾气丸者,明肾之气固当留其精而泻其粗也(《本经疏证》)。清•柯韵伯:命门之火,乃水中之阳。夫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言也。然少火则生气,火壮则食气,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肾家之少火游行其间,以息相吹耳。若命门火衰,少火几于熄矣。欲暖脾胃之阳,必先温命门之火,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知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则脾胃因虚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虚火不归其原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清•张石顽:金匮八味肾气丸治虚劳不足,水火不交,下元亏损之首方,专用附、桂蒸发津气于上,地黄滋培阴血于下,萸肉涩肝肾之精,山药补黄庭之气,丹皮散不归经之血,茯苓守五脏之气,泽泻通膀胱之气化。原夫此方《金匮》本诸崔氏,而《千金》又本诸南阳,心心相印,世世相承,洵为资生之至宝,固本之神丹,阴阳水火各得其平,而无偏胜之虑也(《千金方衍义》)。清•吴仪洛:此方主用之味为桂、附,即坎卦之一阳尽也,非此则不成坎矣。附虽三焦命门之药,而辛热纯阳,通行诸经,走而不守;桂为少阴之药,宣通血脉,从下窜发,二者皆难控制。必得六者纯阴厚味润下之品,以为之×导,而后能纳之九渊,二五震荡之虞。今人不明此义,直以桂、附为肾阳之定药,离法任意而杂用之。酷烈中上,烁涸三阴,为祸非甚少也(《成方切用》)。清•陈士铎:人有年老遗尿者,不必夜卧而遗也,虽日问不睡而自遗,……此命门寒极不能制水也。夫老人孤阳,何至寒极而自遗乎?盖人有偏阴、偏阳之分,阳旺则有阴虚火动之忧,阳衰则有阴冷水沉之患。少年时过泄其精,水去而火又亏。夫水火必两相制者也,火无水制则火上炎,水无火制则水下泄。老人寒极而遗,正坐水中之无火耳。惟是补老人之火,必须于水中补之,以老人火衰而水亦不能甚旺也。方用八味地黄汤。……八味地黄汤正水中补火之圣药。水中火旺,则肾中阳气,自能通于小肠之内,下达于膀胱。膀胱得肾之气,能开能合,一奉令于肾,何敢私自开关,听水之自出乎?气化能出,即气化能闭也。惟是八味汤中茯苓、泽泻过于利水,老人少似非宜。丹皮清骨中之热,遗尿之病,助热而不可助寒,故皆略减其分量,以制桂、附之横,斟酌得宜,愈见八味汤之妙。然此方但可加减而不可去留,加减则奏功,去留则寡效也(《辨证录》)。清•魏念庭:肾气丸,以附、桂入六味滋肾药中,益火之源以烘暖中焦之阳,使胃利于消而脾快于运,不治水而饮自无能留伏之患。是治痰饮,以升胃阳、燥脾湿为第一义,而于命门加火,又为第一义之先务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清•高鼓峰:此方主治在化元,取润下之性,补下治下制以急。茯苓、泽泻之渗泻,正所以急之使直达于下也。肾阴失守,炀燎于上,欲纳之复归于宅,非借降泄之势,不能收摄宁静。故用茯苓之淡泄,以降阴中之阳;用泽泻之咸泻,以降阴中之阴,犹之补中益气汤用柴胡以升阳中之阴,用升麻以升阳中之阳也。升降者,天地之气交,知仲景之茯苓、泽泻,即东垣之升麻、柴胡,则可与言立方之旨矣(《医宗己任编》)。清•王晋三:肾气丸者,纳气归肾也。地黄、萸肉、山药补足三阴经,泽泻、丹皮、茯苓补足三阳经。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以填塞浊阴为补;腑者,如府库之出入,以通利清阳为补。复以肉桂,从少阳纳气归肝;复以附子,从太阳纳气归肾(《绎雪园古方选注》)。清•费伯雄:附桂八味,为治命肾虚寒之正药,亦导龙归海之妙法。然虚阳上浮,火无所附者,必于脉象细参。或脉洪大,而重按甚弱,或寸关洪大,而两尺独虚细者宜之。否则抱薪救火,必成燎原之势矣(《医方论》)。清•唐容川:肾为水脏,而其中一点真阳,便是呼吸之母。水足阳秘,则呼吸细而津液调。如真阳不秘,水泛火逆,则用苓、泽以行水饮,用地、萸以滋水阴,用淮药入脾,以输水于肾,用丹皮入心,以清火安肾,得六味以滋肾,而肾水足矣。然水中一点真阳,又恐其不能生化也,故用附子、肉桂以补之(《血证论》)。清•张山雷:仲师八味,全为肾气不充,不能鼓舞真阳,而小水不利者设法。故以桂、附温煦肾阳,地黄滋养阴液,萸肉收摄耗散,而即以丹皮泄导湿热,茯苓、泽泻渗利膀胱,其用山药者,实脾以堤水也。立方大旨,无一味不从利水着想。方名肾气,所重者在一气字。故桂、附极轻,不过借其和煦,吹嘘肾中真阳,使溺道得以畅遂(《小儿药证直诀》)。
【应用】例一 米伯让治胞系了戾(输尿管纡曲、肾孟积水)案(选自《米伯让先生医案》)。张×,女,35岁。初诊:1974年12月3日。1970年10月患者因右侧腰疼,发热,尿频,尿少,血尿,尿道烧灼感去某医院检查,经尿培养、膀胱镜检、膀胱逆行造影、静脉尿道造影(X片号47787),诊为右侧输尿管纡曲。诊查:症见精神欠佳,面色晦暗,形体羸瘦,腰痛有冷感,尿频尿少,少腹急痛,血尿,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虚细。中医诊断:胞系了戾。证属肾阳不足。治法:宜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方用金匮肾气丸,改为汤剂。处方:熟地28克 山药14克 山萸肉14克 茯苓10.5克 泽泻10.5克 丹皮10.5克 附子3.5克 肉桂3.5克 每剂加水500毫升,煎二次,早晚温服。每日一剂。连续服上药一百一十剂后,症状全部消失,劳累亦未发作。经某医院做肾盂逆行造影,未见肾盂积水及输尿管纡曲征。因疑逆行造影是否可将纡曲之输尿管通直,故又去某医院做静脉尿路造影(X片号:43869),并与治疗前X片进行对比,静脉尿路造影报告:未见肾盂积水及输尿管纡曲征。例二 俞长荣治久喘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二》)。王某某,男,63岁。初诊:1977年2月10日。主诉:患咳喘近二十年,从1960年起逐年加重,寒冷时节发作较频。诊查:近十余日来气喘胸闷,气急气短,动则尤甚,不能平卧,伴咳嗽,痰多有大量泡沫。舌淡红偏晦,苔白,脉细弦缓。辨证:为肾虚喘证。患者年逾花甲,肾气早衰。肾虚不能纳气,气上逆则为咳喘;肾阳虚,故病好发于冬寒;肾为生痰之根,肾阳虚,则气不化津而水泛为痰。处方:熟地15克 山药15克 茯苓15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枸杞9克 附子9克 葶苈子9克 胆星9克 肉桂3克(另冲)
服药三剂,即能平卧,上楼已不觉气急短气。患者信心增强,连服药二十余剂。于1979年底询知,服药后其病得以控制,未再复发。

【按语】唐•王焘《外台秘要》引崔知悌,于肾气丸方中,以肉桂易桂枝,名桂附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宋•严用和《济生方》于肾气丸方中,加牛膝、车前、名加味肾气丸,以治水肿,今人谓之济生肾气丸,以示区别。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于肾气丸方中,去附子、桂枝,加麦冬、五味子,名八仙长寿丸,以治老人阴虚,筋骨柔弱,面无光泽,食少痰多,或喘或咳,或便溺数湿,阳萎,足膝无力及形体瘦弱,憔悴盗汗发热作渴等症。所谓病有万变,方亦万变。全在学者之融会贯通耳。
2016-09-25 17:17 16楼
肾气丸[1]

组成:干地黄[2]24g 山药 山茱萸各12g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9g 桂枝[3] 附子各3g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方解:本方证治为肾阳不足所致。方中重用干地黄以滋补肾阴,为君;臣以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加以附子、桂枝[4]之辛热,助命门以温阳化气;佐以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且可使滋阴而不滋腻,丹皮清肝泻火,使补阳不动相火。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为补阳与补阴配伍,阴阳并补,而以补阳为主;二为滋阴之中配以少量桂、附以温阳,目的在于阴中求阳,少火生气,故方名“肾气”。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注意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的沿革过程!

附方:

加味肾气丸:附子9g,白茯苓、泽泻、山茱萸、山药、车前子、牡丹皮各6g,官桂3g,川牛膝6g,熟地6g。功用:温补肾阳,利水消肿。主治:肾阳虚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1] 此方出于《金匱要略》,又名金匱肾气丸、八味丸,另有肾气丸出自《济生方》与本方略有出入,又名加味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十味丸。

[2] 干地黄:现在可以用熟地代替,当时尚未有熟地的炮制方法,故唐以前都为干地黄。

[3] 桂枝:现在可以用肉桂代替,当时桂枝、肉桂不分,故如此。

[4] 柯琴曰:“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
2016-09-25 17:18 17楼
仲景八味肾气丸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方,即使不学医的人也多有耳闻。我于此方子虽然也常用,效果亦可,但总觉得有些不落底。因为世传它是温补肾阳之剂,但八两干地黄与桂附各一两的比例,怎么看也不像是补阳之药。还有,少腹拘急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书上只说是肾阳虚衰,但肾虚与少腹拘急又有什么关系?三泻(丹皮、泽泻、茯苓)究竟在方中起什么作用?这三味药不是与补肾阳之旨相左吗?肾气丸之“肾气”所指的是功能呢,还是物质呢?在临证中,某些“肾虚”患者服用本方后,或效或不效,这又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皆是引人深思的。

日本汉方医家对于腹证研究还是很精到的,他们指出《金匮》中所说的少腹拘急,在临床上可见到少腹部的腹直肌紧张,从少腹到阴股有牵引感,按诊时可以触及脐下正中有条索状物。还有一种情况,即附方崔氏八味丸所提到的“少腹不仁”,表现为脐下少腹部的松软无力,按之没指,患者自觉该处麻木不仁、感觉减退。但这种麻木与拘急的原因到底作何解释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陶弘景所著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其中引用了《汤液经法》中的小补肾汤,发现里面的一个加减法:“少腹苦迫急者,……,加牡丹皮一两。”于是乃恍然有悟,这个“少腹苦迫急”者,不就是八味丸的“少腹拘急”么!小补肾汤用丹皮来治疗少腹拘急,可见此症是因瘀血而起。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全宗《汤液经》,可惜《汤液经》没能流传下来,但在《辅行诀》中还能窥见一鳞半爪,实在是幸甚!

回过头来检视一下仲景书中:桃核承气汤证有少腹急结,抵当汤证有少腹硬满,温经汤证有少腹里急。这些有瘀血机制的方证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少腹拘急结满的表现,只是肾气丸证要比这几个方证来得轻缓些。《金匮·水气病篇》更有这样一段话:“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这是由于少阴少阳君相二火虚衰所引起的血阻水停,虽然男女在生理结构上有差异,各自表现为小便不利与经水不通,但气化却是无二的。再看《妇人杂病篇》: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这可说是对上面理论的实践应用了。所谓“胞系了戾”不正是血水互结的具体表现吗?

原来,少腹乃少阴、厥阴之地,血室居焉。少阴主水,开窍于二阴;厥阴藏血,其经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男妇隐曲之证,必关乎肝肾,此肾气丸证少腹拘急、少腹不仁之所由来也。拘急是瘀,不仁是虚,然虚劳之证,虚实往往是并见的,不可局分。

这血气瘀滞与水道不利的原因,推其所致,久虚之人必有肾中元阳的不足,所以桂枝、附子是不可或阙的。但实际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如果单是这个病机的话,那就跟真武汤证比较接近了。况且桂附只用一两,《金匮》中五条论文也未提出明显的寒象,如果将其率尔的解释为温补肾阳就不确切了。

问题的关键是对肾气二字的理解。气,后人固然多从功能解,但实际上古“精”、“气”二字的意义是一致的。阴不自阴,由阳故阴;阳不自阳,由阴故阳。没有离开功能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功能。如《内经·上古天真论》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可见,肾气即是指肾中之精气。所以说,肾气丸所补者,并非肾阳,而肾中精气。

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神农学派的著作中得到印证。如《本经》记载,干地黄“填骨髓、长肌肉”;《别录》云,山茱萸“强阴、益精”,山药“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汤液经》中小补肾汤治虚劳失精、腰痛,大补肾汤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皆是以干地黄为君药;《外台》及《千金》中以肾气丸为名的方剂中,以干地黄为君者不下七首(粗略统计)。仲师既然以干地黄来君肾气丸,若将其说成大补阳气、或者化气行水,皆非正论。

有心人可能发现,我们在临证中有时遇到阳虚体质的患者(其寒象往往并不很重),但屡投桂附却不见其热,其因维何?其实,这正是肾气不足的表现。肾中精气不足,阳气则无所依附,故虽投热药亦难见功。《内经》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正是此意。到了肾气丸证这一阶段,阴阳二气均虚,物质功能两衰,所以单补一者,皆难奏效。且又因正虚推动乏力,瘀血浊水丛生,虚实夹杂。故仲师于此际,别出手眼,拈出这一首千古名方肾气丸。

腰为肾府,腰部痠痛,可以说肾虚的特异病侯。仲景以干地八两为君,填补精髓,大建根本。可以说,在仲景药法中,地黄是补肾唯一正选佳品。景岳推之为药中四维,亦甚有卓见。山药、山萸皆是补益精气之品,如上已述;且山萸酸温,善能逐痹止痛,本经明言。桂附少用,虽有温阳之用,但意在化气,古人亦多所言及,此不赘言。但是,观《千金》、《外台》中所引剂量,桂附或二两、或三两,可见此在随证消息,亦不必拘泥。久虚则浊水瘀血生焉,茯苓、泽泻、丹皮,亦为势所必至,不必申论。

《金匮》中亦用此方来治消渴、痰饮,盖此二病皆非新恙,多为久伤,正虚、痰、血,杂踏而至,非是仅执一端所能治者。故仲师出此肾气丸,亦不得已欤!

此肾气丸若依六经辨证是厥阴方,《金匮·消渴篇》已透露之;又此证非少阴之但寒但热,已有精气耗伤,病入厥阴可知;从用药上,亦与厥阴方之寒热攻补兼施同类。此义已有同仁发明之,不赘。造次所作,不到之处,尚祈雅正
2016-09-25 17:19 18楼
八物肾气丸--《肘后方》卷四

【别名】八味丸(《朱氏集验方》卷二)。

【处方】干地黄120克,茯苓、薯蓣、桂枝、牡丹皮、山茱萸各60克,泽泻30克,五味子6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平补肾气,固齿驻颜。肾气不足,腰膝酸软,面色不华,牙齿松动,消渴等证。

【用法用量】每服7~10丸,日服三次,空腹时温酒送下。

【备注】本方原书无方名,现据《御药院方》卷六补。

【摘录】《肘后方》卷四
2016-09-25 17:19 19楼
名称: 加减金匮肾气丸别名:加减金匮肾气丸
组成: 白茯苓3两,附子5钱,川牛膝1两,桂1两,泽泻1两,车前子1两,山茱萸1两,山药1两,牡丹皮1两,熟地黄4两(掐碎,酒拌杵膏)。
出处: 《明医杂著》卷六。
主治: 脾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蛊症。
用法用量: 每服70-80丸,空心米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和地黄、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加减济生肾气丸(《内科摘要》卷下)。
2016-09-25 17:19 20楼
名称: 加减金匮肾气丸别名:加减金匮肾气丸
组成: 炒熟地4钱,粉丹皮4钱,泽泻3钱,茯苓3钱,山药2钱,淡附片2钱,安桂8分,山萸肉炭8分,车前2钱,牛膝炭3钱,加菔子8分(生)。
出处: 《医方简义》卷六。
主治: 产后肿胀腹满,服益气化瘀不效者。
⬅ Y 一贯煎 老茶馆 D 地黄饮子(地黄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