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脾胃论》)

2011-08-18 21:07 楼主
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半夏30克、陈皮12克、黄芪60克、人参3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30克、柴胡9克、白芍15克、黄连6克、泽泻9克,共为粗末,每服10克,生姜5片,枣2枚(去核),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而湿邪不化,阳气不升之证。症见倦怠嗜卧,四肢无力,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燥,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舌苔厚腻,脉象濡软。盖因脾土虚弱不能制湿,湿邪重故感到体重节痛,四肢无力、心不思食,中焦不能布化水谷精微,故口中无味。中运不健,传化失宜,故二便皆不调顺。土不生金,母病累子,故肺弱表虚而洒淅恶寒,阳气不得伸,故面色不和,惨惨不乐。方中半夏、白术燥湿,茯苓、泽泻渗湿而降浊阴;羌活、独活、防风、柴胡升举清阳之气,风药并能胜湿;少佐黄连以退阴火疗湿热;陈皮平胃气;参、芪、甘草益胃气;白芍酸收敛阴而和营,并能防羌活、柴胡辛散太过。全方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正气足、阳气生,自然身健病痊。《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曾说:“人参属补,不知君于枳、朴中,即为补中泻也。羌、防辈为散,不知佐于参、芪中,即为补中升也。近世之医,一见羌、防辈,即曰:发散不可轻用。亦不审佐于何药之中,皆因读书未明,不知造化别有妙理耳。”

本方去黄芪、白术、半夏、茯苓、泽泻、黄连、陈皮,加升麻、葛根、生甘草,名升阳散火汤,也是李东垣先生创制的方剂。用于治疗因脾阴血虚,胃阳气弱,春寒不去,胃虚过食冷物,抑制少阳清气,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所致的四肢发热、肌热、发困、筋骨闷热、热如燎、扪之烙手诸症。

本方去独活、防风、茯苓、泽泻、白芍、半夏、陈皮,加升麻、黄芩、石膏,以苍术易白术,名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适用于治疗饮食伤胃,劳倦伤脾、阳气下陷,阴火乘之而发热,右关脉缓弱之证。

本文所述皆为从脾胃升阳论治的方利,用药贴切,变化神妙。其加减变化当然不似如此简单,但限于篇幅,仅介绍如上精神,以供读者参考。如欲深研,请阅李东垣先生《脾胃论》。

1960年我接诊了一个于10年前因病做了脾切除手术的病人。当时医生预言该患者术后尚可生存10年。恰逢10年后,他又患病很久不愈,其症状为:胃脘堵闷,不思饮食,二便不调,体重日减,精神不振,面色不和,悒悒不乐。舌苔白厚而腻,脉象虚弦而滑。据此脉症,知为脾胃虚而阳气不伸之证,故用升阳益胃汤随证加减而痊愈。病愈后身体健壮,十年动乱中身体亦很好,1980年,仍在工作。当然,西医切除的脾不能与中医所说的脾划等号,但如出现脾胃的病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我用此方时,常把白术改为苍术,并适加厚朴、草果等芳香化湿之品,以助化湿之力。对慢性胃炎、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风湿等病见有本方主治证时,或低热综合征而中焦湿盛者,均可随证加减使用之。

注意,升阳益胃汤与益胃升阳汤(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炒黄芩、炒神曲、生姜、大枣)不可混淆。后者主治妇女月经不调,血块暴然而下,或脱血后脾胃虚弱之饮食少进、大便水泻之证,可适加茯苓、车前子。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1-30 13:25 2楼
名称: 升阳益胃汤 别名:升阳益胃汤
组成: 黄耆2两,半夏(洗,此1味脉涩者不宜用)1两,人参(去芦)1两,甘草(炙)1两,独活5钱,防风5钱,白芍药5钱,羌活5钱,橘皮4钱,茯苓3钱,柴胡3钱,泽泻3钱,白术3钱,黄连1钱。
出处: 《内外伤辨》卷中。 功效:升阳益胃。
主治: 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中气不足,不得升降,或胸腹胀闷,或二便失化,下利遗溺,头眩耳鸣。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3盏,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1盏,去滓,早饭后温服。或加至5钱。
加减: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各家论述: 1.《法律》:升阳益胃者,因其人阳气遏郁于胃土之中,胃虚不能升举其阳,本《内经》火郁发之之法,益其胃以发其火也。升阳方中,半用人参、黄耆、白术、甘草益胃,半用独活、羌活、防风、柴胡升阳,复以火本宜降,虽从其性而升之,不得不用泽泻黄连之降,以分杀其势。制方之义若此。 2.《古方选注》:升阳益胃汤,东垣治所生受病肺经之方也。盖脾胃虚衰,肺先受病,金令不能清肃下行,则湿热易攘,阳气不得升,而为诸病。当以羌活、柴胡、防风升举三阳经气,独活、黄连、白芍泻去三阴郁热,佐以六君子调和脾胃,其分两独重于人参、黄耆、半
附注: 益胃汤(《医级》卷八)。
2011-11-30 13:25 3楼
名称: 升阳益胃汤 别名:升阳益胃汤
组成: 柴胡5分,葛根1钱,石莲子8分,茯苓1钱,升麻3分,当归1钱5分,丹皮1钱5分,川芎8分,白芍1钱,生地1钱5分,秦艽1钱,麦冬1钱5分,生草3分。
出处: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功效:清心火,养脾血。
主治: 经水不通,属二阳之病。
用法用量:
各家论述: 是方以升、柴、秦、葛升其清阳之气;石莲、麦、茯引入心经;四物、丹皮培养阴血;秦、葛引入于胃;苓、草引火下行,以通心气;丹皮、生地祛血中伏火,则阳明燥金不受伤,而水谷之气自能生律液以和营卫,月事必自通矣。
2011-11-30 13:25 4楼
名称: 升阳益胃汤 别名:升阳益胃汤
组成: 生耆4分,川芎8分,潞党2钱,白术1钱,白芷8分,茯苓1钱半,当归1钱,麦冬1钱半,生甘草6分,野山参1钱,粉葛1钱,沙参3钱,羌活4分,赤芍1钱,钗斛1钱半。
出处: 《秋疟指南》
主治: 疟疾,寒热往来,口渴而脉濡数,旬日病已,遂致口气臭秽,两颊黑肿而硬痛,或生于左,或生于右,皆由苦寒太过,胃阳被遏,火毒凝聚所致。
用法用量: 水炖。和童便徐徐咽之。
2012-02-02 08:45 5楼
升阳益胃汤
【出处】元•李杲《脾胃论》
【组成】黄芪二两
半夏洗,此一味脉涩者不宜用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一两
独活
防风
白芍药
羌活各五钱
橘皮四钱
茯苓
柴胡
泽泻
白术各三钱
黄连一钱
【用法】上fu咀。每服三钱,水三盏,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或加至五钱。
【方歌】升阳益胃,六君主力,芪防芍连,二活柴泽。
【趣记】
【功用】升阳益气。
【主治】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方解】明•吴昆:湿淫于内,体重节痛,口干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饮食不消,洒淅恶寒,面色不乐者,此方主之。湿淫于内者,脾土虚弱不能制湿,而湿内生也。湿流百节,故令体重节痛;脾胃虚衰,不能运化精微,故令口干无味;中气既弱,则传化失宜,故令大便不调,小便频数,而饮食不消也;洒淅恶寒者,湿邪胜也,湿为阴邪,故令恶寒;面色不乐者,阳气不伸也。是方也,半夏、白术能燥湿;茯苓、泽泻能渗湿;羌活、独活、防风、柴胡能升举清阳之气,而搜百节之湿;黄连苦而燥,可用之以疗湿热;陈皮辛而温,可用之以平胃气;乃人参、黄芪、甘草,用之以益胃;而白芍药之酸收,用之以和荣气,而协羌、防、柴、独辛散之性耳。仲景于枝枝汤中用芍药,亦是和荣之意。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峻厉,犹兵家之节制也(《医方考》)。清•喻嘉言:升阳益胃者,因其人阳气逼郁于胃土之中,胃虚不能升举其阳,本《内经》火郁发之之法,益其胃以发其火也。升阳方中,半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胃,半用独活、羌活、防风、柴胡升阳,复以火本宜降,虽从其性而升之,不得不用泽泻、黄连之降,以分杀其势。制方之义若此(《医门法律》)。清•汪讱庵: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加黄芪以补肺而固卫,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医方集解》)。
清•王晋三:升阳益胃汤,东垣治所生受病肺经之方也。盖脾胃虚衰,肺先受病,金令不能清肃下行,则湿热易攘,阳气不得伸,而为诸病。当以羌活、柴胡、防风升举三阳经气,独活、黄连、白芍泻去三阴郁热,佐以六君调和脾胃。其分两独重于人参、黄芪、半夏、炙草者,轻于健脾而重于益胃,其升阳之药,铢数少则易升,仍宜久煎以厚其气,用于早饭、午饭之间,藉谷气以助药力,才是升胃中之阳耳。至于茯苓、泽泻,方后注云:小便利不淋勿用,是渗泄主降,非升阳法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应用】例一 过敏性结肠炎案(选自《中医杂志》1965;6:7)曾某某,男,50岁,泄泻三年,日行2~3次,时溏时稀,夹有完谷,偶有肠鸣,食欲不振,面包萎黄,形瘦神疲,脉濡小,舌淡苔薄,迭经治疗,效果不显。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按患者由于饮食不调,思虑劳倦,日久损伤脾胃,以致脾阳不足,运化失职而泄泻,治宜升阳益胃。处方:党参四钱 黄芪四钱 白术四钱 甘草五分 羌活五分 炒防风八分 炒柴胡八分 炒白芍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姜川连三分 陈皮一钱五分 姜夏一钱五分 生姜一片 红枣三枚
服药一周,大便已改为日行一次,粪量较多,食欲略振,续服四十八剂,便解成形,日一次,肠鸣消失。
【按语】脾属至阴之脏,孤脏以灌四旁者也。经所谓“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矣。思虑劳倦、脾土乃伤,脾虚不运,水湿濡滞,流入经络,肢体重着,骨节肿痛。《素问》所云着痹是也。东垣此方,用四君子加黄芪益气升阳,运脾化湿;羌、独、柴、防乃辛散风药,流湿以润燥;半夏、茯苓、陈皮燥湿以化痰;黄连、半夏辛开苦降,虑湿郁痰滞,痞塞中州也;茯苓、泽泻甘淡驱湿,使湿从小便而去。绎其方,乃补泻兼施,上下分消之法。于脾虚湿困,流注经脉骨节者,最为合辙。
⬅ 恶脉 老茶馆 恶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