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气汤(《伤寒论》)

2011-08-20 17:45 楼主
大黄(酒洗)12克、厚朴6克、枳实3枚(约9克),以上3味,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次温服。服第1次药后,当泻下大便。如服药后,未见泻下者,可将第2次药服下。如得到泻下者,则不可再服第2次药。

本方也是常用的有泻下作用之方剂,主治阳明腑实证,或杂病出现胸腹胀满属实证者。热邪结滞于阳明之腑,出现阳明腑实证者,皆可用攻下法治疗。但大热结实而大满、大实、痞硬、大便燥坚者,须用大承气汤急下之。若热邪微结阳明,尚未大实、大满、大燥,而见大便难、潮热、腹中痛、脉沉滑者,宜小承气汤下而和之。或阳明病出现谵语、潮热、大便六七日未行,而痞、满、燥、实、坚证又未全备,可先与小承气汤服1次,如转矢气(放很臭的屁)者,知腹中已有燥屎,可用大承气汤攻之。如服小承气场1次后,不转矢气,则不可用攻泻之法,大、小承气汤皆不可用。杂病中如出现胸满脘胀,胃实而大便不畅,或胸闷而喘,舌苔厚,脉滑实有力者,可用本汤治之。

由于本方所主尚非大热结实于阳明肠胃之腑,不须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之法,故于大承气汤中去芒硝,又因热邪结滞尚不甚坚实,故减少厚朴、枳实的用量。以大黄为君而荡除邪热,以枳实为臣而消痞破结,以厚朴为佐使而调中气除胀满。一般说,邪在上焦则满闷;邪在中焦则痞胀;胃中邪实则潮热谵语。方中以厚朴、枳实去上焦、中焦满闷、痞胀,以大黄荡胃中之实热。因尚无大便燥硬坚实之症,故去芒硝,乃免伤下焦之意也。故杂病中见上、中二焦不通而满闷、痞胀或热喘者,均可用之。

我曾治一患者,因两天前吃煮糖萝卜过多,食后又受寒而致胃痛剧烈难忍,西医诊断为急性胃炎。虽经取阿托品片和注射阿托品针2支,均未能止痛,上腹部痞满闷胀,不思饮食,大便3日未行,舌苔白满,中后部微黄,怀中抱着热砖熨腹,脉象弦滑。诊为寒实停滞所致的胃脘痛。治以温中导滞法,以小承气汤加味治之,处方如下:酒军9克,枳实9克,高良姜9克,干姜6克,吴茱萸9克,木香5克,焦槟榔12克,焦神曲12克,三棱9克,元胡12克。急煎1剂,分2次服。

药后胃脘痛即止住,不再疼痛,但大便未行,故又于上方加当归9克、桃仁泥9克、鸡内金9克、附片6克。药后大便通畅,阳明腑气通畅,寒凝、食滞被推荡泻下,故病亦痊愈。

仲景先师在本方中加重厚朴的用量,名厚朴三物汤,用以治疗支饮胸满、腹胀等症。

后世医家在本方中加羌活5~10克,名三化汤,主治中风病痰热结滞,二便不通,肠胃内实之证。注意:中风虚证不可用之。
仲景在《伤寒论》中将此汤中大黄稍减量为6~9克,去枳、朴,再加炙甘草6克、芒硝3~6克,名调胃承气汤。主用于伤寒汗、吐、下后,病不解,心中烦躁,不得安卧,不恶寒,反恶热,口渴,便秘,腹满胀痛拒按,甚或烦躁谵语等症。方中以甘草甘缓以缓大黄、芒硝之急下,缓留中焦以彻泄阳明胃热,名“调胃”,井不是用甘草护胃,胃中结热泄尽,阴气也得上承,故也叫“承气”。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名桃核承气汤。主用于伤寒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瘀血蓄结于下焦之证,是祛瘀活血的代表方剂之一。近人也用此方治疗妇女盆腔炎、附件类等属于瘀血证者。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09 11:49 2楼
名称: 小承气汤

别名:小承气汤

组成: 大黄4两(酒洗),厚朴2两(炙,去皮),枳实3枚(大者,炙)。

出处: 《伤寒论》。

功效:泻热通便,消痞除满。微和胃气。泻上焦之痞热。直下小肠结热。通里清热,宽中行气。

主治: 阳明腑实证,热邪与积滞互结,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苔黄糙,脉滑数;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或痢疾初起,腹痛胀满,里急后重。霍乱,大便不通,哕数口,谵语。杂病上焦痞满不通。里症已见三四,脐腹胀满而不甚坚硬,或胸满潮热不恶寒,狂言而喘,病属小热小实小满者。邪传少阴,口燥咽干而渴,或下利肠垢,目不明。

用法用量: 水4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2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各家论述: 1.《内台方议》:证属阳明者,皆为可下也,若大满、大实者,属大承气汤。今此大热,大便硬,未至于大实,只属小承气汤也。以大黄为君,而荡除邪热;以枳实为臣,而破坚实;以厚朴为佐使,而调中除结燥也。 2.《医方考》:邪在上焦则作满,邪在中焦则作胀,胃中实则作潮热,阳乘于心则狂,热干胃口则喘,枳、朴去上焦之痞满,大黄荡胃中之实热。此其里证虽成,病未危急,痞、满、燥、实、坚犹未全俱,以是方主之,则气亦顺矣,故曰小承气。 3.《伤寒附翼》:夫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以主

附注: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2012-03-09 11:50 3楼
名称: 小承气汤

别名:小承气汤

组成: 厚朴4两(姜制),大黄2两(蒸),枳实1两(麸炒,去瓤)。

出处: 《三因》卷十三。

主治: 支饮胸满。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煎7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制备方法: 上为锉散。
2012-03-09 11:51 4楼
名称: 小承气汤

别名:小承气汤

组成: 大黄半两,厚朴3钱,枳实3钱。

出处: 《宣明论》卷六。

主治: 伤寒腹胀,大便不通,神昏谵语,脉滑;瘟疫上焦痞满;小儿伤食,腹满疼痛,恶食便秘。伤寒,若腹大满不通;或阳明多汗,津液外出,肠胃躁热,大便必硬而谵语,脉滑;吐下微烦,小便数,大便结;或下利谵语;自得病2-3日,脉弱,无太阳证、柴胡证,烦心,心下结,至4-5日,虽能食少者。瘟疫,热邪传里,但上焦痞满。小儿伤食心胃痛,食入即痛,喜饮凉水,恶食腹满,吐酸便秘。

用法用量: 分作2服,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半盏,绞汁服,未利再服。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附注: 《温疫论》本方用:大黄五钱、厚朴一钱、枳实一钱,水、姜煎服。
2012-03-09 11:51 5楼
名称: 小承气汤

别名:小承气汤

组成: 大黄5钱,厚朴(姜制)1两,枳壳(煨)3钱。

出处: 《普济方》卷四○四。

主治: 痘疹后胃弱不能胜谷,谓之食蒸发搐。其人潮热,大便酸臭,秘泄不调,或呕吐肠痛。

用法用量: 糯米煎服。但令大便通润。

制备方法: 上锉。
2012-03-09 11:52 6楼
名称: 小承气汤

别名:小承气汤

组成: 大黄、枳实、甘草各等分。

出处: 《医统》卷九十一。

主治: 痘疹热甚,内蕴不出,渴喘烦闷,手足心并胁下有汗,或谵语惊搐,二便秘涩者。

用法用量: 水1盏,加大枣1个,煎5分,食前温服。
2012-03-09 11:52 7楼
名称: 小承气汤

别名:小承气汤

组成: 大黄、薄荷、杏仁、蝉蜕、甘草、羌活、天麻、当归、赤芍药、防风。

出处: 《银海精微》卷上。

主治: 小儿胎风赤烂,小儿眼生翳。

用法用量: 水煎服。
2012-03-09 11:53 8楼
名称: 小承气汤

别名:小承气汤

组成: 生地黄1两,黄芩1两,山栀子仁1两,大黄半两。

出处: 《云歧子脉诀》。

主治: 三阳合病,脉紧数而弦,狂言谵语,阳明实者。

用法用量: 水煎1两服。以利为度。
2012-03-09 11:53 9楼
名称: 小承气汤

别名:小承气汤

组成: 大黄4两(蒸),厚朴8两(姜制),枳壳2两(麸炒,去瓤)。

出处: 《三因》卷七。

主治: 刚痉,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齘齿。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煎7分、去滓,入芒消2钱匕,煎溶服。得利,止后服。

制备方法: 上锉散。
⬅ 化斑汤(《温病条辨》) 老茶馆 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