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当代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

2011-08-21 12:55 楼主
浅淡当代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

同其他学科技术人才一样,中医人才也存在一个知识结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医学术的发展提高,取决于中医队伍的素质水平和知识结构状况。拙文谈谈这方面的个人浅见。
一、人才、知识结构、智能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1、人才:指才能较高,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能够对社会进步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包括显人才和潜人才。显人才,指在社会实践第一线上具有显著才能,在本行业乃至社会上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才。潜人才,指有相当才能和知识量,但因某些主客观因素,如机遇、环境,安排不当等,尚未得到发现或发挥的人才。人才的才能具有四个特性:形成的双因性(个人奋斗与社会培养);发展的连续性;种类(专业)的差异性;表现的机遇性。任何突出的人才离开了这四条,尤其是一、二、四项都是不能成为人才的。
所谓中医人才,就是才能较高,掌握了系统的中医药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能够为人民的卫生保健和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人。
2、知识结构:指求知者头脑中所吸收和掌握的各种知识的构成情况,包括各类知识的数量、种类和比重。5
3、智能:指智力和能力。是一个人具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组成的多序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是认识客观世界并以此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总和。一般认为智能是由知识结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七个方面组成。智能的形成又有两大因素:一是先天的或称生理的;二是后天的或称社会的,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4、人才与知识结构、智能的相互关系。人才由知识结构和智能组成,知识和智能是产生人才的基本条件。知识又是智能的组成部分,知识和智能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弥补。丰富广博的知识能够弥补智能的某些不足,非凡的智能也能弥补知识的不足。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基础知识越宽厚广博,其信息量就越大,考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同样一个人有超群的智能,又有很强的求知欲,也就能更快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尤其能活化所掌握的知识,更快地成为显人才。]0*$
二、历代著名中医人才举例
中医学是一门知识密集型的自然科学,在长期的发展中渗透和吸收了许多科学知识来充实完善自己。在中医发展史上,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中医学家,都有着广博的知识和很高的智能。如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才高识妙,成为医圣;孙思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熟谙诸部经典而成为药王;张景岳深究诸子百家,宋明理气之学,通晓天文、历法、术数、律吕而达到中医学高峰;李时珍读书十年不出户庭,涉猎群书,搜罗百氏,参考书籍九百余种,亲自采药数载,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著名的药物学家;金元刘、李、朱、张四大名家,各创新说;明清叶、薛、吴、王创立温病学说。这些杰出的中医人才,多具有医、文、史、哲及广泛横向知识和超群的智能,在雄厚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活化知识,推陈出新,推动了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三、对当代中医人才知识结构和智能的管见
不同的时代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不同,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边缘科学的不断涌现,多学科相互渗透,中医学也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医学要发展,要自立于现代科学之林,中医队伍就必须越出传统的范围,要具有反映时代风貌的科学素质和相应的知识结构。因此,当今时代己对中医群体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高的要求。具体来说,其知识结构应包括三种基础和三种能力。
1、三个基础:①社会及人文科学基础,如史学、哲学、文学、历法、古汉语、外语、文献情报学等;②现代自然科学基础,如数学、生物化学、气象学、植物学、地理学,电子计算及软件科学,以及横向科学,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③专业基础,如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各科知识及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等。
2、三种能力:即继承能力、临床诊疗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①继承能力,是指全面系统学习和掌握了中医药基本理论和基本特色,把握中医药学的理论实质,得其真谛,从中找出发展规律的能力。②临床实践能力,要求做到三条:第一、能够熟练、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诊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第二、能够运用哲学、医学知识对疾病进行辨证思维分析,从中找出防治规律;第三、能够应用基本诊疗技术进行常规的和某些特殊的诊疗操作,不断提高诊疗效果。③创新能力,是指在继承、实践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进行一些中医药研究,取得突破性或显著性成果,在中医理论研究上争取有所创新。这种创新能力严格地说应是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上,敢于跨越甚至推翻(此点需要谨慎,切莫轻言推翻)前人的结论、定律,不断地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但这一点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在中医史上,自伤寒、温病学说之后,还还尚未有突破性的里程碑式的新学说产生。今天在这里所说的创新能力,也只能是指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能够有所创见,高出一筹而已。
以上三个基础属于知识结构问题,三种能力属于智能问题。
四、知识结构上的博与专
博是指知识结构的宽度和广度;专指知识结构的精度和深度。在中医史上,有以博才取胜者,如孙思邈、张景岳;也有以专才取胜者,如金元四大家,温病学家叶、薛、吴、王等,当然这些专才在专之前也有一个博的过程。张仲景则是博与专的结合。当代中医人才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加之医学模式的转变,其知识结构也应当是博与专的结合。具体可仿照中医学综合──分化──综合的规律,分先博、后专、再博三个步骤走,最后形成一个蛛网式的知识结构。
1、先博:首先要打下宽阔扎实的基础,主要学好中医药学经典著作、中医基础理论和各科专业知识,以及哲学、社会、人文学科基础知识,现代科学知识。
2、后专:取得宽阔的基础知识之后,再根据个人的工作条件、兴趣特长和潜力,在中医专业内或中医学与其他学科交界处,选一至数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争取突破性成果;或在临床工作中,选择某个脏腑系统或某个疾病进行重点研究,力求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再博:在以上两步的基础上,再围绕选择的专题或专病,尽可能扩大知识面。知识多,信息量大,思想活跃,就易激发创造性。
经过这三步,最后形成一个蛛网式的知识结构:即以中医药学为核心,兼及语文、哲学、社会人文、方法论、现代医学、文献情报等学科知识,再及与专题专病研究密切相关的知识、相邻专题专病知识、相邻学科知识、与其他有关学科知识等等。形成这样蛛网式的知识结构以后,再加高超的智能,在中医研究或临床工作中便可产生质的飞跃。
以上只是个人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一些体会,必有不少谬误之处。至于知识结构问题,则是说起来容易,要达到较高的水平则有些难了。望年轻的中医个个都成为博与专的显才,以推动中医药学的健康发展。
原作于 2007-3-18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8-21 15:53 2楼
不错的帖子支持哦!!
⬅ 薛东庆临证医案之子宫瘜肉术后调理案 老茶馆 中医临床最实用的一种辨证论治法则──方剂辨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