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中医故事及如今中医创业之我见

2011-08-22 04:32 楼主
家乡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中医故事:民国年间,本乡有一位跟师学艺的中医,名叫鲜济生,出师后一时无人问津,出于生计经熟人介绍便去乡场上有名的陈赞育茶馆打工,当了个茶博士每日为茶客掺开水。没过多久,来了机遇:有一天,县长老爷来该乡巡察,乘滑竿上坡下坎一路劳顿,天黑时才赶到场上的旅店歇息,但觉恶寒发热,身倦乏力,胸闷不舒。县长的跟班令乡长快去找个先生(那时本地对医生的通称)诊治,这下可急坏了乡长。为什么呢?因那时的乡场上一无医院,二无个体诊所,更没有听说过什么西医,只有两三家中药房,逢场天才有几个当地有名气的先生坐堂,到下午散场时都回乡下家里去了,这时已是夜晚到哪里去找个先生呢?乡长正在着急之时,有献殷勤者向乡长献计:陈赞育茶馆有个茶博士倒是个出了师的先生,今晚不如请他来看看,明天再作打算。乡长只好如此这般,急派人去茶馆请那鲜先生。鲜先生急忙换了一身伸展的衣服,到了县长跟前,乡长为了讨好县长,又将鲜先生故意拔高地作了一番介绍。鲜先生对县长细致做了望、闻、问、切的诊察,除前述症状外,舌苔薄白,脉浮略虚。诊为气虚感受风寒,处以参苏饮。随即便有人急去街上头号药房取了药给县长煎好服下。县长的病本不是很重,加之鲜先生诊断准确,用方恰当,次晨便觉诸证若失,神清气爽,便夸乡长“请医及时,请的先生也是良医”,还派人给鲜先生送去一块大洋。这下子,“某县长巡察异乡患病,鲜先生一剂良药康复”的消息不胫而走,鲜先生一夜之间成了当地的名医,许多人跑到茶馆来请他诊病,街上几家药房也争相请他去坐堂,结果当然是那晚为县长配方取药的头号药房争赢了,后来鲜先生的确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名医。
鲜济生一举成名,除县长来乡巡察患病这一天赐良机外,还在于当时特定的医疗环境,无人与他竞争。如果是现在,莫说县长这样的人物,就是一个平头公务员到一个乡场上身体有了不适,即使要在当地就医,也要到公立医院去,而不会随便找个医生;若非中医信仰者,也决不会找中医诊治。鲜先生那时治好一个感冒病就可以出名,而现在却是决不可能的。现在中医的医疗环境复杂,首先是有西医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初出茅庐的中医面临的竞争对手就更多:除了众多的西医,还有本专业的众多已有建树者,若进入综合医院工作,还只能在属于“内陆”科室的中医科慢慢等病人选择(西医为主体占优势,科室设在一线,相当于“沿海”),冷板凳一坐就是好几年,与同样学历条件的西医相比,有如在同样的跑道上西医跑的是无障碍线,中医跑的是跨栏。
总而言之,如今与过去没有西医的时代相比,初出茅庐的中医要想较快地取得建树,难度的确是大得多了。但也不能气馁,既然走到这条路上来了,就要挺起胸膛勇往直前闯过去。笔者建议:
首先要掌握过硬的本领,包括系统的基础理论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是善于推介,包括自我推介、亲友推介、领导推介、同行推介、患者推介(着有疗效的患者介绍是强有力的活广告)、媒体推介(发表学术论文等)、名人推介等等;
三是另辟径庭,业务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力求让患者感觉你与他人相比确有过人之处;
四是对来诊的病人千万不能草率行事,而要把诊治每个病人都看作是自己发展的机遇,力求看一个好一个,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五是要有吃苦精神,坚守自己的阵地,不要把节假日的休息看得太重,尤其不能因休假把自己经手的病人中途扔掉;有出诊需要的,要随请随到,不要推辞;
六是善于总结,积极撰写学术论文,争取发表或参加必要的学术交流,既能提高临床水平,又能提高知名度。
经过这些“摸、爬、滚、打”,应该是有所突破并取得成功的。
原作于2007年3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9-05 11:15 2楼
支持中医
2011-09-25 19:24 3楼
说得好。
2011-09-25 20:59 4楼
沉香木Q 说:
说得好。

谢谢回复!
2011-09-25 21:01 5楼
苟杞 说:
支持中医

谢谢回复!
2011-09-26 20:01 6楼
说的很准确
2011-09-26 20:04 7楼
八月惊雷 说:
说的很准确

谢谢点评!
2011-09-26 20:08 8楼
仁心妙手 说:
谢谢点评!

客气
2011-09-27 16:43 9楼
写的不错,加油!
2011-09-29 22:45 10楼
能把自己卖出去,金钱就会流进来。
2011-10-13 17:35 11楼
将来中医可能同现在的计算机、外语一样; 成为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科
⬅ 中医临床最实用的一种辨证论治法则──方剂辨证 老茶馆 汉方一两折算几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