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心肾相交批判性的吸收

2009-08-23 17:06 楼主
对传统心肾相交批判性的吸收
作为理论,至少证据要充分,而且要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否则,难以服众!
心肾水火相交是无可质疑的,但是,古人心肾相交的说法却背道而驰。因此,澄清是非实属必要。
一、教科书的书证及我的质疑
所谓心肾相交,是指心与肾两者通过物质运动的过程(相交)来维持人的生命。古人看到了阴阳相交的重要性,因此,用大量的关于心肾相交的各种说法著在书面上。
心与肾的位置是上与下的关系。在下者升,在上者降,这是维持生命的必然条件,因此,肾水升和心火降的说法在书中频频出现。但是,古人对心肾相交的说法,忽视了自然规律是阳(火)升;阴(水)降!如果阳(火)在上,就没有它再上升的空间了。
我们讨论心肾相交,其前提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心肾水火的定义。那么,古人定义心肾水火的根据是什么呢?
教科书的书证如下:
《内经》曰:“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南方色赤,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这就是教科书心为火的根据所在。
质疑:“心为阳中之太阳”其“心为阳中”是指心的位置(在上阳的位置)。后“之太阳”是指功能。
为什么上为阳(心为“阳中”)呢?
按书中的解释是:古天文盖天派以“仰观俯察”故“天高地矮”。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所以,心的位置在上,故心为“阳中”。
古人以“昼参日影”,昼,地平上方,又因为昼有日,日则热,符合阳的属性,故上南为阳。表明教科书只提供了太阳的属性为阳。按古人之意义,天与地是上下关系,而太阳与地球不是上下关系,那么,教科书提供的在上为阳也就成了泡影。
古人以“仰观俯察;面南昼观日影”把南(上)定义为阳。“面北夜考极星”,把北(下)定义为阴。
而实际北和南都是在上(外),这一点在汉代就已经弄清了,如“天包地外”。白天地平上方(空间)有太阳的是天,夜间地平下方(空间)虽然没有太阳但有月亮、星星照样还是天。表明古人定义的天为阳,有把太阳与天相混淆之嫌。事实表明,不论有太阳的白天还是无太阳的夜间,上寒下热是无可质疑的。所以,古人的“天为阳”(上为阳)是经不住推敲的!
反过来说,如果古人不是把太阳为天,那么,天(上)为阳的依据是什么呢?
古今的中医界还没有一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再看看后“之太阳”(心功能的阳):
遗憾的是,教科书虽然有“心为阳中之太阳”之说,但并没有提供出心功能之阳的证据。也就是说,古人所说的心功能之阳不过是一纸空文(没有依据)!
教科书没有提供心功能(阳)的书证,难道是教科书的疏忽吗?
是因教科书根本提供不出这个证据,心也不可能是阳。
教科书心为火的相关证据:“心通于夏气;南方色赤,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
质疑:教科书的意思很明朗,心为火,夏天热,其味苦属于同类。对此,质疑的焦点有二:
(1)心通于夏气的“通”应该作“同”或“旺”才能相吻合。因为,心为火,夏天也是火,所以是同。两火必旺,所以作旺。夏天热(火象)无可质疑,但“心”功能为火的证据在哪?这是传统中医理论回答不了的。
(2)既然前面把心为火,后就不该有其味苦。因为,火是热的,苦味是凉的,两者不是同类。表明古人提供的相关证据也是自相矛盾的。
以上表明,教科书所说的“心为阳中之太阳”,不只在位置上为阳的证据不符合实际,也没有说出心功为阳的一丝根据来。
当然,如果整个中医界谁能拿出“心为火”(不论以自然规律,还是以心的功能都可以)的证据,请在此发表高论!如果同仁们拿不出心为火的证据,就应该面对现实,请尊重我的质疑!
二、笔者心水肾火的证据
1、自然的证据
关于上下左右定义阴阳水火的问题,在《对《河图》批判性的吸收》《阴阳学说大辩论》中上为阴,下为阳等证据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不再重复。
如果同仁们认为我的证据不充分,请拿出您上为阳,下为阴的有利证据!
2、心肾功能阴阳的证据
我们知道,不论哪个脏腑器官,都有它自己的功能属性。而且,在表达它自己功能的过程中必然暴露出来。再根据心与肾暴露的阴阳属性认定它们的各自阴阳水火。如果我在指证中有丢漏或无中生有及夸大,请诸位仁兄指正!
2:1、心的属性
心的位置在上。上为阴,下为阳以上已经澄清,不再重复。我们只需要核实心的属性是否与位置的阴阳相吻合。
教科书有“心主血脉”血属于阴的范畴;古人有“血多热自平”之说。以此为证,就表明心的属性为阴无疑。
我们再看看现代医学对心与血的认识:心主要功能是把血液排灌于周身;和中医的心主血脉相吻合。现代医学证实:血有解热作用;和中医的“血多热自平”相吻合。
以上表明。中西医在心的属性上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即心有水(阴)之象。
2:2心的跳动可不可以作为心为阳(火)的依据呢?
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动静阴阳问题,所以,不论读者或我的学术对手有无疑问,作为作者都有义务交代清楚。
动静阴阳问题是十分复杂的,如果弄不清楚相对的动静及绝对的动静,那么,动静之阴阳必然乱不堪言。
(1)相对的动静:如两个人赛跑,一个跑一百米,一个跑五十米,相对而言,跑一百米者即动,五十米者即静。然而,快者为阳,慢者为阴就另当别论了。
我们看看心脏的跳动:每一个心动周期平均为0.8秒,两心房收缩约占0.1秒,而心房舒张占0.7秒,心室收缩占0.3秒,心室舒张占0.5秒。表明心脏的收缩(阴)之动,比舒张(阳)之动快的多。心脏的跳动,是为了把新鲜的血液排灌于周身,再把散于周身的废血(无养分的静脉血)收回。左心室的收缩,是血液排出的因素。右心房的舒张,是把静脉血收回的因素。表明收缩是排血液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心的性能收缩(阴),和心主血的性能(阴)是相吻合的。表明心脏的收缩之动比舒张快,这样就得出了一个与传统理论“动为阳”相反的结论。
蒸汽(阳)与雨(阴)相对而言,蒸汽上升的速度要比降雨的速度慢的多,得出了一个与心脏跳动同样的结论,即动为阴,静为阳。
(2)绝对的动静:一个人在运动时心跳速度加快,满头大汗,出现了一系列阳的特征。同样这个人在静息(睡眠)时心跳速度减慢,出现了阴的特征。
根据以上两点,得出了相对的动静,动为阴,静为阳。绝对的动静,动为阳,静为阴。
澄清了以上两点,但更需要说明的是:定义阴阳绝不可以动静为依据!否则则乱!当然,如果有人能用动静定义阴阳,请谈您的高见,我会与您对质的。
再回到对心为阴举证上来,以五液而言,教科书有“汗为心之液”之说,而汗是凉的,与心的属性为水相吻合。
有人会问,古人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医宗金鉴》有:“黑廷赤颧必卒死”,天廷、心之位,黑、水之色,表明水交灭火而死,难道不正确吗?
答:天廷色黑不是水交火之原故,而是天廷心之位,黑是水之色,水已凝固,不能向下相交了,是心败露之真色,故死。
可能还会有人问,既然心为水,水色黑,为何心主血脉,血是红的(火色)呢?
答:现代医学证实:红细胞生长素是由肾产生的红细胞生长因子,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的产物。表明血色与细胞生长因子有关,但不能因为肾产生的红细胞生长因子,就说肾主火,火则红。因为五行之色不是根据颜色定义的,而是以功能属性定义的,如附子的颜色是黑的,但它是大热阳性的;红大蕺是红的,但它是凉的。
2:3、教科书肾属阴的证据及我的质疑
教科书说:“肾者主蛰……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北方色黑,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藏真水真火”。
书解:肾为‘阴中’指在下而言。后之‘少阴’指功能。这就是教科书肾为水的根据所在。
质疑:关于肾位置的质疑与心的质疑理同,不再重复。
书解:“肾主水,是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谢的生理功能……,一是将饮食物中化生的津液(水精)输送到全身,以补充血容量……。二是将脏腑组织代谢谢后的水液及代谢谢产物变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
质疑:以上书的本意是想说明肾为水,经过细致的这么一番阐述后,不但没有说出肾为水的一点理由,反而矛盾重重了。如“肾脏有主持……水液代谢谢”。“主持”及“调节”水,和“水脏”有天壤之别。肾有“主持”“调节”水的作用,这哪是肾主水的证据?分明是肾主持和调节水的证据。
那么,被肾调节的水来自何处呢?
答:来自心脏之血。肾把有用的养分重吸收。废水排出为尿。这又可作为我心主水的旁证。
至于教科书的“肾藏真水真火”的问题:
我认为,这样的书证是没有一点学术价值的!因为五行匹配五脏,一脏只有一行,肾一脏就占了二行,必然有一脏无行可配。另外,教科书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丝肾为水的证据。也就是说“肾藏真水真火”有此说,而无此证。
自然中在下(内)为阳。肾位置在下。位置的概念还需要作必要的补充:下(内)是中间的意思。理由是:地在下实际是在天的中间。夜间地平下方也是上,因为“夜考极星”头还是向上看的。澄清这个概念,可避免下(内)为阳,上(外)为阴,不必要的争论。如足在下,头在上,既然再下为阳为什么足部位比其它凉?这是因为下(内)是中间,而人体主要产热的脏器是肝脏(腹腔)是在头、足的中间。
我们再核实一下肾的属性是否为阳:来知德曰:“火在下,动之象,火在上,止之象”。来氏的观点很明朗,生理之火只有在下才有阳升的动之象。现代医学证实:肾上腺素有促使心跳加快,面红耳赤的现象。然而,正与自然及来氏所说的阳的征象相吻合。中医理论有肾主骨。现代医学证实:人体的最大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与五行学说木能生火及肾(肾主骨)火的属性相吻合。
以五液而言:教科书有“尿为肾之液”之说,而尿是热的,与心之液(汗)是凉的相对待,即肾有火之象。
以上不难看出,教科书对心肾水火的举证,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更不能自圆其说。这是因为教科书的举证不是原始心肾水火的根据,其原始的根据在《河图》,如二七火在上南,一六水在下北。现在已经完全弄清了,古《河图》是一张废图,所以,我重新绘制了新《河图》。
3、心与肾的关系
以阴阳的角度而言:阳(火)则热,阴(水)则寒。寒热在人体的表现是:热则心跳加快,面红耳赤,多汗;寒则多尿。肾上腺素属于阳无可质疑。最近研究表明:心房肽(心钠素)有利尿作用。给心之水象补充了微观上的证据。
以自然规律而言,阳在先,阴在后,即先有阳蒸汽,然后才有阴降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阳,阴就无从说起。
有人会问,如果没有阳,心就不能跳动,不能排血液吗?
答:是的。肾属于火无可质疑,中医理论有“七节之旁乃有小心,此处动全身皆动”(指肾命门之火动,全身皆动)之说。现代医学证实:一个已停的心脏,注射肾上腺素后,可见冠脉暂时收缩。这就是心得肾火则动的直接证据。
人体阳盛时,组织细胞代谢谢旺盛,心跳加快,而心跳加快意味着多排血液。与《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的:“天署地热,经水沸溢”相吻合。也就是说只有火旺,水才能畅流;只有火(阳)才是动力。
心的跳动,其动力在肾火(阳),其过程是:
肾火向上升有两个途径:一是督脉直通于脑,其中又包括了足太阳膀胱经络,脊髓向上通于脑(西医所谓的脊髓神经传递);肾上腺髓质直接受交感神经支配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阳和交感神经兴奋皆属于火的范畴。而心交感中枢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分,窦房结的起搏和交感神经兴奋密切相关,表明心得肾阳则跳动是有据可依的。
二是肾火也可通过静脉向上:肾髓质分泌的部分物质(肾上腺素)部分可随静脉血上升到心脏。其理由是:越近肾髓质内层,渗透压越高。当然,一些物质从静脉上升就更容易。静脉之血液是在心脏舒张(阳则舒张)时流入右心房,和窦房结(心脏的起搏点)正好也是在右心相吻合。右心房舒张时,静脉血流入,心房之舒张是肾阳(窦房结的起搏)作用的结果。在右心舒张的片刻,静脉瓣关闭,心肌靠它自有的弹性,自然收缩,此时右心房的静脉瓣张开,使右心房灌满了血液,当然压力自然会升高,再加上心房自然的心肌收缩,把血液挤压到肺,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再排到左心,从左心再排入动脉,循环无休。这就是心得肾阳则动的证据。
对以上之说,可能有人会问,你说过动脉血为阳,静脉血为阴,上述为什么又把静脉上升为阳?
答:动脉血与静脉血相比,即动脉血为阳。动脉血为阳的概念是以动脉血含有大量的热能(养分)定义的。静脉为阳的概念是以“五脏”的升降定义的。其理由是:肾在下(内)为阳主升,过程是,从肾髓质起,经过肝脏门静脉,到右心房,再由右心室,最后到肺上(外)终点。肾阳升的过程就象地之蒸汽到高空凝成云一样。此时的静脉为阳不过是肾阳上升的一个途径而已。
以上表明,心得肾阳则动。心排出的血液(阴)有解热作用,即阴阳对立又统一。
三、五行生克问题
我把心为火改为水,肾为水改为火,按五行生克是否吻合呢?
按古人的观点,土克水,是脾土克肾水,从教材中看,肾阳虚时出现的水肿属于土克水。如果按自然水向下流,土若在水上就没有克水之象(不能制水)了。如果按心为水,土在水下故防碍水流(堤坝制水)有土克水之象。现代医学讲,胖人血压多偏高,血压高主要是血在脉内受阻也。中医讲脾主肌肉,肉多则胖,乃土克水也。
火克金,按教材中是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出现肺呼吸疾患属于火克金。心和肺有连带关系,即心某方面原因可以导致肺呼吸疾病。客观地讲,并没发现心有火的迹象。从改过的肾为火再看,现代医学认为,儿茶酚胺能使甲状腺亢进,这时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使支气管老是扩张状态,故多喘。而儿茶酚胺、多巴胺皆属于肾上腺素的范畴,所以,肾为火克肺金更有说服力。
水克火,教材中是肾水上升克心火。但在自然中水没有上升的道理。现代医学讲,肾如过滤器,主要是过滤心脏供给肾的血液,从中肾把血中之精者气化为精,废物排出为尿,如果肾火衰不能气化了,此时杂物堆积故形成水肿,这就是我新观点心水克肾火的理由所在。
肾火上升生脾土。如果按古人心为火,火在脾土之上,岂有火下降生它乎?
心水下降生肝木。按古人肾为水,岂有水向上升生它乎?
以上表明心为水,肾为火不只是位置及属性与自然及实际相吻合。而且,符合五行生克的逻辑。
四、心肾相交
1、心肾相交之由来
心肾相交来自何时何人呢?
元朝时代,著名中医学家朱丹溪倡:“阳长盛,阴长亏”,又以“滋阴火自降,水能升,火能降”。
教科书对此认为,心火下降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使心火不亢。肾水的上济,赖坎阳之蒸腾等。这就是心肾相交的来源之一二。
笔者对上述的评论是:古天文盖天派把火定义在上,水在下,而生命的生存关键是阴阳上下的相交。所以,朱丹溪倡导水升火降(上下相交)。需要说明的是:下者必升,上者必降没错。但自然中,水在下是不会升的;火在上也不会降的……。
2、我与保守派的对话
我的观点,肾阳(肾上腺素)上升,然后,心得肾阳则跳动,心在排出血液(阴)再下交于肾。这是实实在在的心肾相交。
教科书的心肾相交不只与自然相违背,而且又拿不出心火肾水的一点证据来。
古人很可能早就意识到了,心为火,肾为水,按自然规律是不会相交的。为解决心肾不能相交的问题,智者费尽了心思,利用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理论说:“在下者虽为阴,而阴中之阳上升为云;在上者虽为阳,而阳中之阴下降为雨”,这就使肾水升,心火降的理由充分起来了。
关于阴中之阳升,阳中之阴降的错误说法,我在《阴阳学说大辩论》中已经彻底揭穿了,不再重复。
中国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院的博士导师孟庆云先生给我的观点作答时说:“心肾相交问题,原属离卦与坎卦的问题”。
孟老师的答复包含两种意思:
(1)坎在上离在下为“既济”。“既济”是指水在上,火在下,水火自然相交。如果孟老师是指此而言,就表明孟老师是同意我的观点“水在上,火在下”,是反对传统理论心为火和肾为水的!
(2)离上坎下是“未济”。“未济”即水火不能相交。很明显,孟老师提供的是一个:离上坎下水火原本就不能相交的证据。
我以为:如果把心肾按坎离解释,首先要明白八经卦的三爻的意思。
有人认为:上爻表示天,下爻表示地,中爻表示人。我对三爻针对心肾的看法是:上下两爻表示外表(标),中间一爻表示里(本)。离上下两阳爻表示心的表面在跳动,中间一阴爻表示心功能排出的血液(阴)。坎上下两阴爻表示两个肾的实体,中间一阳爻表示肾的实质功能(分泌的肾上腺素)。这样就与何仲皋的“坎中一阳会离阴”的说法相吻合了。
有人会问,按你的观点,心是水,肾是火,离火和心水怎能吻合呢?
其实,卦象所指的范围极广,离与心同论时,离就是水,如卦象有离为中女(阴),为大腹(阴)等之说,坎与肾理同,不再演示。
综合以上,古人心为火;肾为水,不仅按自然规律说不通,而且,按心肾实际位置及功能,到现在还没有一家能说出心为火和肾为水的理由来。
盖天派“夜考极星”,是把夜当作地平下方,故上南、下北。上南下北的定位,最致命的是,下北之水,按自然规律不能上升;上南之火,按自然规律不能下降。所以,传统理论心肾相交是没有科学性的。
五、心肾不交治法辨
有人会问,你把传统的心火肾水推翻了,但我们在原来理论的基础治疗心肾不交也都治愈,这如何解释?
请先看看古人的交泰丸,其方是由黄连,肉桂组成。黄连性寒,归心经、肝经等,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即心血降(阴降);肉桂性热,归肾经、脾经等,可使肾阳上升(阳升)。很明显,此方能治愈心肾不交,是因已经背叛了心火肾水的错误理论。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按肾为水在下,心为火在上给它配一个方剂让心肾相交,恐怕所有的中医找不到一味使水向上升的;一味使火降的药物。
孟老师说:“至于您用交泰丸的药理成分解释,可为一家之言”。
答:孟老师可能弄错了,我只是按药性及归经作一般的方解,并没有用药理(小蘖碱、桂皮醛等)去解释。
大家还可翻开中医丛书《肾》治心肾不交失眠症:针心俞,泻法,针肾俞,补法,针太溪,补法,效果显著。
不论书中处于哪种观点,根据三个穴位补泻的手法看,补为阳,泻为阴,是无可质疑的。泻心俞,等于给心加阴,促使阴降。补肾俞等于给肾加阳,促使阳升。太溪是五输穴的俞穴,补法促使肾阳上升。根据这个治疗的方法看,和治疗心肾不交的交泰丸,在道理上是完全一致的。表明,心火肾水相交的理论早以被后人默默地抛弃!!!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8-23 21:34 2楼
始终困惑我的问题经lz详实的解说 今朝总算如拨云见日了 谢谢
2009-08-23 21:38 3楼
1# 翟鉴
看到楼主的分析很细致,在下学习了,古人的认识是注重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既主观有片面,不能一一概论,我们学习中医要结合自然规律,要从自然规律中来明白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自然中,水在下是不会升的;火在上也不会降的……。”这句话似乎不是太对,为什么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地面的温度却比高空中热,这是否是心阳下降的表现呢?在人体中为什么称胃肠道为阳明呢?这与心肾相交是不是一个道理呢?一年中冬天属肾,一天中晚上属肾,那么冬天的地下水变温是否属于心阳的下降。晚上出现的五心烦热是否是肾阴不足,不能上升制约心阳?
楼主不要见怪,在下只是对事不对人。
2009-08-25 14:12 4楼
rmyyzqfb先生说:始终困惑我的问题经lz详实的解说 今朝总算如拨云见日了 谢谢

回复:谢谢先生!
2009-08-25 14:13 5楼
柴桂方应先生说: 看到楼主的分析很细致,在下学习了,古人的认识是注重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既主观有片面,不能一一概论,

回复:谢谢先生参与讨论!
先生说:“但自然中,水在下是不会升的;火在上也不会降的……。”这句话似乎不是太对,为什么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地面的温度却比高空中热,这是否是心阳下降的表现呢?

回复:谈论阴阳只要把太阳牵扯进去,就是不能自圆其说的死角。与我辩论阴阳把太阳牵扯进去的同仁,无一人不是以失败而告终。当然,如果先生能用太阳阐明阴阳之理,我的观点就告破灭,先生请吧。
2012-05-28 09:47 6楼
有新意,找时间认真读一读并思考之
⬅ 正确认识十八反、十九畏 老茶馆 《医贯·咳嗽论》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