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神针

2011-08-23 14:53 楼主
①药艾条之一。出《太乙神针备急灸法合编》。所含药物,各家记载不一。近代处方多以艾绒、硫黄、乳香、没药、丁香、松香、桂枝、雄黄、白芷、川芎、枳壳、皂角、独活、细辛等药制成。使用时,点燃一端,用布七层包裹,按于应灸穴位或痛处。冷则易之,以灸之局部温热为度。用以治疗风寒湿痹,痿弱无力,以及一般慢性虚寒病症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1-20 17:53 2楼
太乙神针灸法,出自清代咸丰六年的一本古籍。 古籍中介绍的太乙神针内容如下:(原文没有标点符号,为方便阅读,加上标点符号。)

太乙神针方 艾绒三两 硫黄二钱 真麝 乳香 没药 松香 桂枝 杜仲 枳壳 皂角 细辛 川芎 独活 川山甲 雄黄 白芷 全蝎各一钱。

右为末,称准分量和匀,预将大纸裁定,将药铺于纸上厚分许,层纸层药,凡三层卷为大指粗细,杵令极坚,以桑皮纸厚糊六七层,再以鸡蛋清通刷外层,务须阴干,勿令泄气。

用针法。

一用针法,先审是何病症,取何穴道,用笔涂记其穴,以红布七层安于穴上,候针。

一将针向灯上烧透,对正穴道放于红布上,候药气温热渐退,肌腠直入病奥,便觉氤氲清爽,应效之速难以言传,若太热,将针略提起,俟热定,再针,以七记数,少则一七,多则七七。

一烧针,务令著透,轻重浮沉,按须得法,针火若灭,再烧之。

一用过药针,以极干竹筒封藏,勿令受潮泄气,便可复用。

一宜天气晴和,明窗净几,密室无风之处,敬谨焚香如法用针,登时奏效,更须择吉,若遇人神所在之日,不宜针灸,切须忌之。

一针后,静卧片时,使药气周流畅达于脏腑脉络之间,然后起,饮醇酒数杯,借酒力以行药气,微醺为度。切忌冒风。

一针后,务宜谨摄起居,保养元气,禁止房事,尊节饮食。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

初一在足大指,初二在外踝,初三在股内,初四在腰,初五在口,初六在手,初七在内踝,初八在腕,初九在尻,初十在腰背。十一在鼻梁,十二在发际,十三在牙齿,十四在胃腕,十五在遍身,十六在胸,十七在气冲,十八在股内,十九在足,二十在内是踝,二十一在手小指,二十二在外踝,二十三在肝及足,二十四在手阳明,二十五在足阳明,二十六在胸,二十七在膝,二十八在阴,二十九在膝胫,三十在足趾。

穴道取寸法,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1寸,取稻草心或簿篾片量之。

附太乙神针灸法:

用生姜一大片,厚二分,中穿数孔,平放于应针穴道之上,用麦面捏一小碗如酒杯大,碗底亦穿数小孔,将神针内药料拆出再加蕲艾绒少许,捏作团置于碗内点燃,平放于姜片之上,倾刻之间药气即可透入,如觉甚热,将姜片略略抬起,停片刻即再放下,看碗内药将燃尽取起,另换,每一次换药三四回便可收止,每日或一次,或两次不拘。

太乙神针有两种用法:一将针悬起离布寸许,药气自能隔布透入;一将针寔按布上药气更易透入,然悬起一法取效较缓,寔按一法轻则布易燃,重则火易灭;均有微碍,不如以针为灸较为妥当,取效亦速。今夏余右臂患麻,左臂作痛,数月未痊,山阴唐煜轩大令,以所制太乙神针授余,先用悬针法,痛麻虽减,而未能脱然,继用寔按法,苦其不便,因变而为灸,又思灸法皆用艾作团,点着置所患处,若团小则药力不济,团大则皮肤易伤,故用面碗隔姜灸之收束。

艾火不使零星散乱而药气温暖半刻许,已直透病奥,顿觉肌腠筋络之间氤氲暢达,余每日灸一次,凡三日而所患若失。

窃谓此法可为太乙神针之助用,敢详疏其法刊附书后,公诸世人。

咸丰六年十二月朔沧州叶圭书识于济东道署。

同治甲子春奉檄赴汉督销淮盐,偶因渡江闪腰痛楚不可行坐,旧好王省三司马授此针法,试效如神,原刻穴图病源间有舛误,因略加考证,重授梓人,以广其传,秀水张文澜识。



太乙神针灸所治条目:

1.凡中风,头风,风痫,角弓反张,忘前失后,气绝,脱肛,目泪,耳聋,针百会。

2.凡脑冷鼻塞,脑漏,潮不出,目睛痛,针上星(眉心上4寸)。

3.凡头疼目眩,出泪流涕,针神庭(眉心上3寸5分)。

4.凡喉呛,喉风,哮喘,气噎,肺痈,咯血,喉中有声,针天突。

5.凡心腹疼痛,惊悸,痰疾,伏梁,气盅状如覆盆,黄疽,积块,热病,腹鸣,饮食不化,虚劳时症,血痰,风痫等症针上脘(脐上5寸)。

6.凡翻胃,吐食,心下胀满,状如伏梁,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寒癖,饮食不进,赤白痢,面色痿黄,五隔,针中脘(脐上4寸)。

7.凡肚腹坚硬,痃癖,气块,小便赤涩,身体羸瘦,翻胃,气胀不嗜食,饮食不化,针下脘(脐上2寸)。

8.凡男子阳事久惫,妇人经水不调及滞气成块,状若覆盆,腹胀气喘,心脐下冷痛,面赤,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肌瘦,四肢无力,奔豚,七疝,腹胀,结块,脱阳,阴症,囊缩,妇人临行房赢瘦,崩中,月事不调,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绞痛,闪着腰痛,小儿遗尿,针气海(脐下1.5寸)。

9.凡男子遗精,白浊,脐下冷痛,小便痛涩,遗沥溺血,妇人赤白带下,经水不调,胞门闭塞,胎漏下血,产后恶露不止,针关元(脐下3寸)。

10.凡男子奔豚抢心,遗沥,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涩,妇人经水不调,不受胎孕,冷气积聚,冲心脐下结块,失精,无子,胎衣不下,恶露不行,血结成块,子门肿痛,小腹寒痛,阴痒痛,临经行房,瘦弱针中极(脐下4寸)。

11.凡目痛,内障,赤白翳,腋肿,胁下痛,针临池(两目中直上入发际5分)。

12.凡两额暴痛,口跟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针客主人(两耳前骨上宛中,开口即空处)。

13.凡伤寒结胸,咳嗽,吐脓,肚腹臌胀,霍乱,吐泻,妇人热入血室,产后饮食不进,针期门(两乳下第二肋骨端)。

14.凡夹脐痛,冲心腹痛,赤白痢疾,泄泻,饮食不化,男子一切血损,妇人结血成块,针天枢(脐两旁各开2寸许)。

15.凡手擘痛,不能携物,针肩(骨禺肩端两骨间)。

16.凡偏不遂,两手拘挛,捉物不得,臂细无力,肘内寒冷而痛,伤寒余热不尽,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瘛瘲,癞疾,隐疹针曲池穴。

17.凡风障手擘不举,汗出中风,小儿慢惊,痰疟,针尺泽。

18.凡手擘不仁,肘弯难伸,偏风疼痛,颊颔红肿,齿痛,瘰疬,针手三里。

19.凡两腿麻木,左瘫右痪,行步不得,一切脚气,针风市穴。

20.凡疝气遗尿,失精,足痿不能行,针三阴交。

21.凡十般水肿,四肢厥逆,咽喉引痛,久疟不食,恶闻人声,口歪齿龋,针内庭。

22.凡小肠疝气,小便频数,阳缩入腹,阴囊偏大,脐腹肿胀而痛,尸厥如死,脚气,红肿,行步艰难,妇人血崩,针大敦穴。

23.凡耳聋虚鸣,脱颔口禁,颊肿牙痛,针风池。

24.凡五劳七伤,偏身发热,诸般疟疾,针大椎。

25.凡脊膂强痛,咳吐不止,癫狂谵语,瘛瘲发热,针身柱。

26.凡上气喘不得卧,针灵台。

27.凡腰腹引痛,头疼如破,里急瘛瘲,针命门。

28.凡腰胯脊痛不能俯仰,凡足痹不仁,妇人月水枯闭,针腰俞。

29.凡传尸骨蒸,肺痿,吐血,咳嗽,胸膈气喘,肺俞。

30.凡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热往来,四肢无力,人身百病,无不主之,针膏肓穴。

31.凡血症,心痛,翻胃,吐食,自汗,四肢怠惰,针膈俞。

32.凡多怒躁急,气促,咳逆,目眩,黄疸,针肝俞。

33.凡骨蒸劳热,舌干咽痛,头疼目黄,食不下,干呕,并诸血症针胆俞。

34.凡诸般黄疸,四肢不收,脾痛膈痛,久患泄痢,翻胃吐食,膈气积聚,痰疟寒热,针脾俞。

35.凡胃寒腹胀,肠鸣翻胃,呕吐,小儿羸瘦,针胃俞。

36.凡肾经虚惫,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阴痛,身热,耳聋目荒,膝挛足寒,针肾俞。

37.凡五痔肠癖,两臂尖痛,泄泻久痢,阴汗湿痒,肠风脱肛,针会阳。

38.凡狂惕烦闷,惊风掣肘不得屈伸,针腕骨。

39.凡鼻血不止,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禁偏风,风疹,头痛,针合谷。

40.凡中风,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强直,股痛相引,腰肋不得转侧,诸风寒湿,风痹,风疹,针环跳。

41.凡五劳七伤,翻胃肠鸣,气膈肚痛,痃癖臌胀,胸膈蓄血,咳嗽,稠痰,膝腿酸疼,足痿失屐,针足三里。

以上按穴治病,不可舛误,如遇周身疼痛,跌磕损伤,骨节疼痛,瘀血不散,及痈疽发背,对口疔疮,瘛核疬患,一切无名肿毒,各于患处针之,痛者针至不痛,不痛者针至痛即愈。倘水陆舟车客途旅次,以及穷乡僻壤,无药之处,带备神针,见病即针,针到病除,真属快事,不但保身,兼可积德,愿同志广为传布以济世焉。

其中的药物选用地道药材,麝香选用印度麝香。全部药材粉碎成绒状,直接使用。

太乙神针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传统的用法,就是把药绒卷成圆柱状,点着后隔七层红布直接按在穴道上,另一种就是用隔姜灸法,笔者自创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见下图,人人都能施灸,法简效宏。

金属灸罐一对或灸网一个,一次性口杯一个或几个,纸杯从中部剪为上下两半(上下高度比例自定,以灸时温热不烫为宜)。然后取药绒若干放于金属罐中或灸网中,点燃药绒后和杯一起放于要灸的穴道之上,再盖上纸杯的另一半,药绒燃尽后再续,接着施灸即可。注意施灸时不要随意翻身,以防灸具烫伤,切切。孕妇忌用!
2012-11-24 10:03 3楼
谢谢版主,
辛苦了
⬅ 太医助教 老茶馆 太乙天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