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

2009-08-25 02:25 楼主
内容简介:
一年有十二月之分,一天也有十二时辰之分。养生,不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变化,还要符合一日十二时辰的规律。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也是现代人应该了解的养生圣经。本书告诉人们如何借助于《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利用人体的经络和生物钟来保养我尹燕武 覃松们身体。全书共分为十二章,每章对应一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一条经脉,每条经脉又联系着相应的脏腑。全书每一章都向人们清楚地解析了应时养生的秘密。从而揭示了健康长寿的真谛。
全书内容通俗易懂、文风诙谐幽默,是一部现代人必备的身体保养圣经。

作者简介:
尹燕舞
孔伯华医馆执业中医师,幼好歧黄,师承名家,得名师指点。临床针药并用、内外合治,用传统医疗技术治疗内科疾病、妇科疾病、颈肩腰腿痛、时间性疾病等方面略具心得。
覃松
孔伯华养生医馆执业医师。从事中医针灸推拿工作近20年,擅长调理各种与脊柱相关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以及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等各种急慢性损伤引起的各种痛症。尤为擅长通过全身经络推拿,疏通经络气血,改善机体免疫机能,缓解疲劳疼痛,提高人体自然抗病能力。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8-25 02:25 2楼
第一章子时养生——照顾好胆经是最好的进补

23:00~1:00——胆经当令

子时一阳初生,犹如种子开始发芽,嫩芽受损影响最大。这时不要熬夜,要及时上床睡觉。通常在子时前入睡者,第二天醒来后头脑会变得更加清醒,气色也显红润。

子时前入睡是对胆经最好的照顾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当令?当令有“合时令、值班”的意思。比如,吃当令蔬菜,就是说要吃合时令的蔬菜,这时其义取“合时令”;胆经当令意思是胆经值班,此时其义取“值班”。

子时是指晚上23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此时胆经最旺。这时我们该做什么呢?很简单,那就是睡觉。

子时是一天最黑暗的时候。《灵枢·营卫生会》指出:“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夜半即子时,阴陇指阴气极盛。子时阴气最盛,过了子时阴气转衰,阳气开始生发。此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正所谓“日入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阳主动,阴主静,此时最需要安静。因此,子时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子时阳气初生,这种初生的阳气是维持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不断进行并欣欣向荣不可缺少的力量。管理者更应该关心员工的睡眠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多工作场合要求夜间工作,白天休息,这给人们的睡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虽不能强求一定要夜间睡眠,但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做好合理的安排:一方面不要倒班太频繁;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逆时相倒班,如三班倒的工人,以上午12时至下午4时为白班,下午4时至夜间12时为小夜班,夜间12时至早晨8时为大夜班。白班工人应先上小夜班,再上大夜班,不要使其先上大夜班后上小夜班。

按时起居似乎小事一件,但与工人的身体健康及工作效率关系密切,应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良好的睡眠可以让我们的身体补充能量、恢复精力,有“养阴培元”之效。所以,掌握睡眠养生要领,便可踏上简单易行的养生之道。

有人认为,睡眠方位与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古往今来,关于睡眠方位有不同的说法。

有资料指出,由于地球磁场的影响,人睡觉时采取头北脚南的方位,使磁力线平稳地穿过人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磁场的干扰。而我国古代养生学家却认为,人的睡觉方向应该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而改变。《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意思是,在春夏季节头向东、脚朝西;秋冬二季头向西、脚朝东。

为什么要这样提呢?这是依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而提出的,春夏属阳,阳气上升、旺盛,而东方属阳主升,头向东以应升发之气而养阳;秋冬二季属阴,阳气收敛、潜藏,而西方属阴主降,头向西以应潜藏之气而养阴。

尽管这些理论都有一定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受房屋朝向和家居布局的影响,而存在一定局限性,大可不必拘泥于这些理论,而产生不必要的担心。建议大家依照自己的感觉,不可照搬。平时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加班、不熬夜,入睡前安神定志,未睡眠、先睡心,或用温水泡脚,并辅以足底按摩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问:生活中有一些老年人为什么在夜里易失眠呢?青年人白天精力充沛,晚上倒下就睡着,这又是为什么呢?

答:《灵枢·营卫生会》认为:“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意思是说,年轻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气和卫气能正常运行,因此白天能保持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因为阳气衰,阴血少,阴阳之气不平和,机体不能得到阴阳之气的滋养而使皮肤肌肉枯萎,经脉不通,五脏之气不协调,表现为白天精力不充沛,夜里易失眠。对于失眠,中医通常可以分为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胆郁痰扰、食滞内停等类型,并采用辨证论治原则,用汤药、针灸、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对失眠常有很好效果。
2009-08-25 02:26 3楼
胆经是诸经中最火的明星

为什么时下有的明星那么火呢?是因为有人捧他,公司捧他、观众捧他……捧的人多了自然就火了。为什么说胆经在诸经中是最火的明星呢?这是因为人体的其他十一脏也在“捧”它。《黄帝内经》说:“凡十一脏皆取于胆。”也就是说,其他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的少阳之气,这也恰恰说明了胆经的重要性。

《灵枢·经脉》指出:“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如果你的胆经出现问题,则会出现口苦、时常叹气、胸胁部作痛以致身体不能转动等症状;病情严重时,面部像有灰尘一样毫无光泽,全身皮肤干燥而失去润泽,以及足外侧感觉发热等症状。

如何甩掉这些问题呢?在胆经中,很多腧穴都是救命的法宝。

胆经上的腧穴主治骨所发生的疾病,尤其是对头、腰、膝、关节疼痛有特殊疗效。《灵枢·经脉》指出“是主骨所生病者”。胆之味为苦,苦味入骨,故胆主骨所生之病;又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因此胆腑有病则会伤于骨。

在胆经的腧穴中,首先要想到胆经的合穴阳陵泉,也是筋的精气聚会之所,具有除痛祛风、舒肝理气的作用。阳陵泉的位置在哪儿呢?就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经常按揉阳陵泉穴,对膝关节酸痛、胁肋痛、下肢痿痹、腿足麻木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此外,用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此穴或此穴下方的压痛点,并持续按揉2分钟,可缓解胆囊炎疼痛。

据报道,在X射线观察下,用胆囊造影剂研究针刺对胆囊动力的影响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的健康成年人的阳陵泉,可使大部分(75?7%)人的胆囊影像明显缩小,表明针刺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此种作用在有针感时即开始,而在起针后10分钟更加明显。

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而上班族平时不能弯腰揉腿,那有没有简便的锻炼方法呢?有!

不用按摩针刺就可刺激阳陵泉的小方法:

坐在座位上,脚跟着地,脚尖尽量抬起,然后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外摆尽量转向身体左右两侧,即两脚跟并拢,脚尖外展成“一”字;前脚掌尽量抬起。等到阳陵泉、胆囊穴部位肌肉发酸发热即可放松两脚,休息片刻再练习。可两脚同时练习或单腿练习。

说到胆经,风池穴也是一个功效卓著的穴位。风池穴位于颈部耳后发际下凹窝内,对偏头痛、感冒、鼻塞、头晕、耳鸣等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有些老年人阳气不足,容易怕冷,有的老人颈部特别怕风,按揉风池穴会有酸痛感。可以每天坚持按摩双侧风池穴,对防治感冒有帮助。常用的几种按摩方法如下。

① 用大拇指按揉。

② 中指、食指并拢按揉。

③ 两手十指交叉于颈后掌心扣于风池,用掌根挤压如同“拿”法,使穴位稍感酸胀为宜。每次按压30~50次,感觉穴位发热就可以了。

以下为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如果身上有点发冷、打喷嚏、流鼻涕、头后微痛,拿揉风池穴区、摩擦后项或用艾条艾灸大椎穴至皮肤转温,则畏寒头痛症状消失。

此外,胆经上的带脉穴(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脐处)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穴位。它是足少阳经与带脉的交会穴。带脉如带环腰一周,约束纵行诸经。带脉如果有病,会出现腹满、腰部以下凉冷如同坐在冷水里。选取带脉穴,配合按摩胆经足临泣(穴位)可立即使冷感消失。一位患者下肢怕冷发凉,针刺足临泣后,不一会儿患者诉两脚发热,其效果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还有自诉患肩周炎者,但肩周活动并未受限,仅是颈肩一线少阳所过处疼痛。经自己拿捏肩井穴(位于肩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一周后,肩部疼痛即可缓解。

胆经上的腧穴是胆经上的舞者,如何让它们演绎健康而精彩的人生,全在于你是否照顾好它了。

虽说按压穴位,可以有效止痛治病,但对于非学医的人来说,千万不要有“久病成医”的想法。“久病成医”者是指一些患慢性疾病的人,因长年患病、就诊、用药、查阅有关医学书籍及刊物,对自己所患疾病有较多的了解,因而在疾病加重、复发等情况下,不但心中有数,而且知道如何处理和用药。但疾病的种类繁多,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有相似的现象,病人不可能有全面的医疗知识予以鉴别,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因其发病急、变化快,稍有耽搁就可能酿成大祸。比如,有报道患病10年的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每年要发作三五次,有一天晚上又出现右上腹和背部疼痛时,还按“常规”服抗生素和654?2后睡下,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猝死在床上,送医院尸检证实为心肌梗死。有的冠心病患者经消心痛等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仅每日坚持口服50毫克阿司匹林,当有胸闷头痛时,不是到医院请医生诊治,而是擅自将阿司匹林加量至每日300毫克,不料一日大便时突然跌倒,送医院便脑溢血而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发病急、变化快,生死之间往往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因此,抢救时必须争分夺秒。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可以挽救的生命却因院外延误而死亡,其中很多就是耽误在“久病成医”的失误上。因此,“久病成医”者千万不要麻痹大意,尤其是当“复发”与以往稍有不同,或略微加重时,更应高度警惕,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治。

非专业的中医爱好者,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些自我保健治疗,解决一些小问题,这值得推广。但是,依法自疗不能取效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请专业医生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现代医学生理常识如下。

胆汁由肝细胞生成。成人每日分泌量约800~1000ml。

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许多微滴,利于脂肪的消化;胆盐还可与脂肪酸、甘油一酯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在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于胆囊中。

在消化期间,胆汁则直接由肝脏及胆囊排至十二指肠内。

长时间不吃早餐者无法有效诱导胆囊收缩,日久胆汁浓缩易产生结石。所以长时间不吃早餐者常发生胆结石。

胆汁是在胆道中流动的一种特殊体液,由肝脏分泌。胆汁的生成过程非常复杂,肝脏产生的胆汁称为肝胆汁。肝脏不断生成胆汁,每天的生成量约为100~200ml,随着人的活动、饮食的质和量,以及饮水量的不同而变化,进餐时肝脏产生的胆汁比平时多得多。

胆汁味苦,肝胆汁呈金黄色,而胆囊内的胆汁因浓缩而呈深绿色。应用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等现代分析技术分析胆汁所含成分,发现胆汁中大部分是水(肝胆汁中水约占97%),并溶有多种物质,其中包括能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汁酸,以及与消化无关的肝的排泄物胆红素,胆汁的颜色就是由胆汁中胆红素的含量所决定的。此外,胆汁中含有磷脂、胆固醇、钠、钾、钙、磷酸盐和碳酸盐等,以及少量蛋白质等成分。

胆汁有两大作用:一是作为消化液,帮助脂肪在肠内消化和吸收;二是将某些代谢谢产物从肝脏排出。在正常情况下,胆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当胆汁中各种成分发生较大变化时,就会引起胆道疾病。目前,科学家正在深入研究和分析患有胆道疾病时,胆汁成分会发生哪些改变,以及各种药物对胆汁成分有哪些影响,从而探索胆道疾病的病因和有效的防治方法。

胆汁在消化道的助消化功能主要是胆汁酸起作用,表现在: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促进微量元素铁和钙的吸收;经肠道吸收的胆汁酸,又能促进胆汁的分泌,起利胆作用;刺激小肠和结肠的蠕动;胆汁酸还有助于维持胆固醇再溶解状态。

肝脏分泌胆汁是连续的,但胆汁产生后并不能立即经胆道流入十二指肠,而是在饮食刺激下周期性地进入肠内以助消化。平时,胆汁通过胆囊管进入胆囊,经过浓缩而在胆囊内储存,需要时胆囊奥狄括约肌和十二指肠的协调运动,胆汁才能流入十二指肠,只有这种适应性的生理反应,才能满足人们一日三餐的进食习惯。

胆汁是由肝脏产生的,肝细胞不断分泌胆汁。平时,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人体吃了食物后,胆汁才直接从肝脏和胆囊内大量排至十二指肠,以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据研究,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能引起胆汁的大量分泌和排出,而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对其作用较小。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两种途径控制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1)神经作用肝脏和胆道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刺激交感神经可抑制胆囊的收缩,并使奥狄括约肌收缩。而刺激迷走神经可使肝细胞增加胆汁分泌,并使胆囊收缩、括约肌松弛。进食之后,迷走神经兴奋,则使胆汁大量流入十二指肠。

(2)体液的作用上段小肠黏膜在胃酸、脂肪和蛋白质的作用下,产生胆囊收缩素和促胰液素,这两种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可以作用于肝脏和胆道。胆囊收缩素会引起胆囊的强烈收缩和括约肌的扩张。促胰激素则有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的作用。在这两种激素的共同作用下,胆汁大量排至十二指肠内。

此外,有些药物也可影响胆道的运动。如吗啡可使括约肌收缩,硫酸镁可使胆囊收缩和括约肌松弛,而阿托品、硝酸甘油等又能使胆囊和括约肌同时松弛。所以,这些药物常被用来处理胆道疾病。

问:最近我天天坚持敲胆经,可是没多久却感觉头昏脑胀,而且有时晚上睡不着,还爱做梦,这是怎么回事呢?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

答:敲胆经的方法非常好。但不可不分对象一敲了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根据您的症状,可以采用“实则泻之”的方法。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母子补泻是针灸医生经常使用的方法,临床使用五输穴效果显著。五输穴因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取穴方便,效果又好,所以临床经常使用。

五输穴指十二经脉的井、荥、输、经、合五组穴位。

最好请中医大夫结合舌、脉为您诊治。比如,到针灸科请针灸大夫为您进行针刺疗法,大夫会根据您的情况并结合自己习惯使用的针法(常用的有五输穴补泻、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给您治疗,常可改善或消除症状。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所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同时,大夫还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提出改良的锻炼方法。时辰循行经脉井荧输原经合寅时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太渊经渠尺泽卯时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辰时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足三里巳时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太白商丘阴陵泉午时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神门灵道少海未时手少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小海申时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京骨昆仑委中酉时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太溪复溜阴谷戌时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大陵间使曲泽亥时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子时足少阳胆经窍阴侠溪足临泣丘墟阳辅阳陵泉丑时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太冲中封曲泉五输穴五行属性阴经木火土以输代原金水阳经金水木火土问:我今年46岁了,最近3个月内,每天夜里12点左右都会出现胃疼,直到天亮后才有所缓解,凌晨7点后疼痛消失。用了很多西药治疗也没取得什么疗效。最近我的身体也变瘦了,面色也不如从前了,有时感觉肚腹胀满,还经常出现恶心、泛酸等症状。请问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对了,我曾经患过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近10年。

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十二点是子时胆经当令,胆经的输穴是足临泣,胃之合穴是足三里。所以,针灸医生对于像您这种有规律性发作或加重的病症,临床会首选“输”、“合”穴,即胆经的足临泣和胃经的足三里。您可以在这两个穴位上按揉或贴上有活血作用的膏药,如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说明取穴正确。我的个人经验是穴位疗法不是一听就能掌握的,稳妥的方法还是请您到医院让中医大夫当面四诊合参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用穴位疗法还是用药物治疗。对于临床发病有时间特点的疾病,根据其发病所在时辰,考虑相应的经脉,取其五输穴中的输穴进行针刺,常可取得满意效果。大家再遇到有规律的按时发作或加重的病症时试着按上面的五输穴表查找“输”穴,检查是否有压痛,不会自己针刺的就按揉穴位,或按揉后再贴上麝香壮骨膏之类的比较温和的有活血作用的药膏,验证体会一下古人的经验总结,或许您会因此而喜欢上经络。
2009-08-25 02:26 4楼
挠头其实是刺激胆经做决断

胆具有决断功能。胆气充实,则行事果断,脏腑气血功能发挥正常。《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什么是“中正之官”?中正者,不偏不倚,维持公正。

在古代,“中正之官”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社会通史》指出:“两汉实行察举制,对待选人士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魏晋以后,察举制渐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各州郡有声望的人担任‘中正’,负责评定当地士人的品级,朝廷依照士人品级授官录用。”

当时担任“中正之官”的,一般都是名门望族,高贵显赫,其自身的“中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充分说明了其在当时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对比而言,胆是“中正之官”,是主决断的,是做决策的。所以说,胆的这个“中正之官”不是随便封的,要做到不偏不倚,处事公正。仅是泻而不藏,或仅是藏而不泻,都是不行的。不中正怎么能行决断呢?

一般来说,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对行动的决心,都是从胆发出来的。俗话说“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如果胆不清了,头脑自然一片混乱,头脑不清自然无法决断;胆清了,头脑也清醒,决断也容易做了。

当我们难做决定时,会有反复挠头的动作,其实是胆经在帮助我们做决定。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挠头的地方就是胆经经过的地方,而挠头可以刺激胆经活络,帮助我们决断。很多年轻人在两耳上部出现白发,发为血之余,那是因为胆经气血不足所致,子时熬夜未及时休息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形容一个人有勇气,对事物不畏惧,称为“有胆量”、“胆大”,从中可以看出,胆与人的决断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很多因素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胆小、多疑,做事没了主张。为此,我们有必要改善胆的功能,如何来改善呢?暂时把事情放下,子时安睡!“宁舍一顿饭,不舍子时眠”。

问:俗话说,酒壮英雄胆,生活中有一些胆小、犹豫不决者饮了酒后会变得胆大,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答:《黄帝内经·灵枢·论勇第五十》中有一段记述黄帝与少俞关于饮酒对人情志影响的对话。

黄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脏使然?”

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

大致意思是说,酒是水谷的精华,入胃后使胃胀大,气机上逆,壅滞胸中,使肝气上升,胆汁横逆,而胆主决断,饮酒后,人的行为自然与勇敢的人相同,但是这种人等酒醒气衰后,还会感到懊悔、沮丧。

这样的人胆气不足,可通过武术练习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胆气,而不必借酒壮胆。问:每天什么时候梳理胆经最好?

答:理论上说,在胆经最旺的子时效果最好。据说过去民间练武的,为了练胆量半夜到坟地去练功,但同时我们还强调子时前一定要睡觉。因此,可以退而求其次,在三焦经经气旺的亥时(21点至23点)采用理三焦的方法。三焦经与胆经同属少阳经,有一个很有名的调理三焦的方法,那就是《八段锦》里的第一句口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关键在于“托天”二字。有点儿像伸懒腰的样子,但一定要有“托天”的意念,不论您是站着、坐着还是仰卧躺着,只要有意“托天”,则手少阳三焦经就可得到有效锻炼,手腕部的阳池穴会得到有效挤压、按摩。手指容易冰凉的人,如果做这个动作一会儿指尖就会变暖,周身发热。托天理三焦的同时,如果是坐位姿势,还可以同时练习两脚外摆勾脚尖的动作,刺激胆经的阳陵泉穴。如果到了子时还未睡眠,宜采用很安静的意念梳理法(对照经络循行图)。问:敲胆经能治少白发吗?

答:理论上疏理胆经,应该是可以调理头部两侧耳朵上方胆经所过处的问题。如果您有经常过了子时还没睡的习惯,就要注意及时改变作息习惯,亥时(21:00~23:00)应及时安睡,在静卧安睡中静养子时初生的一阳。梳理胆经,还应该按揉阳明经的足三里,可以起到健脾胃的作用,从而使气血生化有源,加上合理使用养血药物和食物应该有效。问:我也想在晚上子时前入睡,可有时就是睡不着,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

答:自己按摩足外踝下的申脉穴(此穴在骨缝之间,针刺效果较好)。问:我最近总在晚上23点左右发生偏头痛,痛苦至极,请问有什么好办法治疗吗?

答:一般来说,少阳经头痛以偏头痛最为常见。手少阳三焦经亥时当令,足少阳胆经子时当令。《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上有一句话:“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如果是23点前头痛,可取“中渚”穴(握拳,第四、第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中,三焦经的“输”穴)。

如果您是在23点之后头痛,试试按揉胆经上的足临泣穴(在第四、第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是胆经的“输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我在临床使用时常配合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以疼痛能够忍受为度(如果用毫针针刺就不会疼痛了,而是一种酸胀感,等酸胀感消失后起针,再按揉检查此穴,会发现压痛减轻或者消失,同时相应的病痛也会减轻或消失)。

是否有效一试便知,可知余言之不谬也,古人诚不余欺也。问:请问平时做哪些运动有助于养胆?

答:要有利于胆,应该首先明确胆的生理,胆有储存和排泄胆汁的功能。胆附于肝,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依靠肝的疏泄功能。常言道肝胆相照,所以利胆重要的就是舒肝养肝,避免那些伤肝的事情就可以利胆。早晨要吃早餐。可以做柔和的伸展运动。自我按摩穴位很多,胆属于腑,“合主内腑”,所以首选胆之合穴阳陵泉。据报道,在X射线观察下,用胆囊造影剂研究针刺对胆囊动力的影响,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的健康成年人的阳陵泉,可使大部分(75?7%)人的胆囊影像明显缩小,表明针刺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此种作用在有针感时即开始,而在起针后10分钟更加明显。步行是一项很好的养胆运动,有人和家人吵架后,就会外出溜达一圈,回来气也就消了。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方法,即柏树之气息调胆病。可每天面对柏树站桩,或面对着柏树冥想即可,时间为15~45分钟,有益胆、养胆的作用。

传统武术中的形意五行拳有很好的调理脏腑功能。五行拳中的崩拳是形意拳中最简单的拳法,也是最实用的拳法,就是左右崩拳连环打出,其发劲直如贯矢,其形似箭,其性属木,在人身内通肝脏。崩拳回身动作起势为狸猫倒上树,落势为狸猫扑鼠,起势是截腿之劲,落势是踩踏之劲。经常锻炼崩拳能够舒肝利胆,并具有明目之功效。
2009-08-25 02:27 5楼
附一足少阳胆经知识简表

原文《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目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音zhuō ,颧骨),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语译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颈部行于手少阳经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向下覆盖于颊车部,由颈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属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缺盆部直行的脉从缺盆下行腋部,沿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环跳),向下沿大腿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第二跖(zhí)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按:目前《针灸学》经脉循行图穴位连线与灵枢经脉循行有些不符,笔者认为穴位挂图仅供理解参考,还是以阅读《灵枢·经脉》中的经脉循行原文为好。现在的经脉图基本上都是沿袭明·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张介宾及其前后的所有针灸经络学中的穴位分类都沿袭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而《针灸甲乙经》是首部从《黄帝内经》中归纳出来的针灸经络学专著。溯本求源,还是以《黄帝内经》为准。

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hàn)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口苦,善太息,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像蒙着微薄的灰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这是足少阳经气阻逆的阳厥证。本经穴主治“骨”所发生的病症:头痛、颔痛、眼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等症,及汗出战栗发冷、疟疾。胸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节酸痛,小趾侧的次趾(足无名趾)不好使用。

足少阳络脉足少阳经别足少阳经筋

原文《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音僻,pì),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语译足少阳络脉名叫光明,在距离外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厥阴经脉,向下联络足背。实证见足部厥冷;虚证见下肢瘫痪,不能起立,可取足少阳络穴光明穴治疗原文《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语译足少阳经别从胆经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部,同足厥阴经别会合;分支进入浮肋之间,沿着胸腔,归属于胆,散布,上向肝脏,贯心中,挟食道,浅出于下颔中间,散布面部,联系眼后的目系,在外眦部与足少阳经脉会合原文《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qiú, 颧骨)。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语译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趾,上结于外踝;再向上沿胫外侧结于膝外侧。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股四头肌部),后边结于骶部。直行者经侧腹季胁,上走腋前方,联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走向太阳经的前方,沿耳后上绕到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颌,上方结于鼻旁,分支结于外眦成“外维”。其病症可见足第四趾强滞不适,掣引转筋,并牵连膝外侧转筋,膝部不能随意屈伸,腘部经筋拘急,前面牵连髀部,后面牵引尻部,向上牵及胁下空软处及胁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如果从左侧向右侧维络之筋拘急时,则右眼不能张开。因此,筋上过右额角与跷脉并行,阴阳跷脉在此互相交叉,左右之筋也相交叉,左侧的维络右侧,所以左侧额角受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叫“维筋相交”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瞳子髎面部。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2听会面部。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孔耳鸣,耳聋,齿痛,口,面痛,头痛3上关耳前。下关穴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偏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斜,齿痛,口噤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4颔厌头部鬓发上。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线的上1/4与下3/4交界处偏头痛,目眩,耳鸣,齿痛,癫痫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5悬颅头部鬓发上。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线中点偏头痛,日赤肿痛,齿痛6悬厘头部鬓发上。头维穴至曲鬓穴连线的下1/4与上3/4交界处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7曲鬓头部。耳前鬓发后缘直上,平角孙穴处头痛,齿痛,牙关紧闭,暴喑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8率谷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惊风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9天冲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头痛,癫疾,牙龈肿痛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10浮白头部。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横量二寸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瘿气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11头窍阴头部。浮白穴直下,乳突根部头痛,耳鸣,耳聋足少阳与足太阳交会穴12完骨头部。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头痛,颈项强痛,齿痛,口,疟疾,癫痫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13本神头部。神庭穴(督脉)旁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14阳白前额部。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动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15头临泣头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足少阳、足太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16目窗头部。头临泣穴后1寸头痛,目赤肿痛,青盲,鼻塞,癫痫,面浮肿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17正营头部。目窗穴后1寸头痛,目眩,唇吻急强,齿痛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8承灵头部。正营穴后1?5寸头痛,眩晕,目痛,鼻塞,鼽衄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19脑空头部。风池穴直上1?5寸头痛,目眩,癫狂痫,颈项强痛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20风池项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鼽衄,耳鸣,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瘿气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21肩井肩上。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22渊腋侧胸部。举臂,腋中线上,第四肋间隙胸满,胁痛,上肢痹痛23辄筋侧胸部。渊腋穴前1寸,第四肋间隙胸满,胁痛,气喘,呕吐,吞酸24日月上腹部。乳头下方,第七肋间隙呕吐,吞酸,胁肋疼痛,呕逆,黄疸胆的“募穴”。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25京门侧腰部。第十二肋端小便不利,水肿,腰痛,胁痛,腹胀,泄泻肾的募穴26带脉侧腹部。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脐处腹痛,经闭,月经不调,带下,疝气,腰胁痛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27五枢侧腹部。在侧腹,髂前上棘之前0?5寸,约平脐下3寸处腹痛,疝气,带下,便秘,阴挺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28维道侧腹部。五枢穴前下0?5寸腹痛,疝气,带下,阴挺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29居髎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腰痛,下肢痿痹,疝气足少阳经与阳跷脉交会穴30环跳股外侧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下肢痿痹,腰痛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31风市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患者以手贴于腿外,中指尖下是穴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32中渎大腿外侧。风市穴下2寸下肢痿痹33膝阳关膝外侧。阳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中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34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

参考资料:据报道,在X射线观察下,用胆囊造影剂研究针刺对胆囊动力的影响,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的健康成年人阳陵泉,可使大部分(75?7%)人的胆囊影像明显缩小,表明针刺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此种作用在有针感时即开始,而在起针后10分钟更加明显胆经“合穴”,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35阳交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后缘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阳维脉郄穴36外丘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前缘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胆经“郄穴”37光明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目痛,夜育,下肢痿痹,乳房胀痛胆经“络穴”38阳辅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处偏头痛,目外眦痛,瘰疬,脚气,腋下肿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胆经“经穴”39悬钟(绝骨)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痔疾八会穴之一,髓会绝骨40丘墟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参考资料:据报道,在对胆总管引流者进行胆道造影时(在注射吗啡的条件下),发现针刺丘墟、阳陵泉、日月等穴后30分钟,胆总管出现明显的规律性收缩,蠕动明显增强胆经“原穴”41足临泣足背外侧。在第四、第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不调,遗溺,乳痈,瘰疬,疟疾,足跗疼痛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42地五会足背外侧。在第四、第五跖骨之间,当小趾伸肌腱内侧缘处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内伤吐血,足背肿痛胆经“原穴”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43侠溪足背,第四、第五趾间缝纹端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肋疼痛,热病,乳痈胆经“荥穴”44足窍阴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咳逆,月经不调胆经“井穴”足少阳胆经穴歌

少阳胆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瞧,率谷天冲浮白次,(头)窍阴完骨本神邀,阳白临泣目窗辟,正营承灵脑空摇,风池肩井渊腋部,辄筋日月京门标,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风市招,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宵,阳辅悬钟丘墟外,(足)临泣胆输通带脉,地五会穴接侠溪,第四趾旁(足)窍阴毕。
2009-08-25 02:27 6楼
第二章丑时养生——养肝如同养护树木

第二章丑时养生——养肝如同养护树木丑时——1:00~3:00——肝经最旺

“卧则血归于肝”,丑时保持熟睡是对肝最好的关怀。肝五行像木,日常养肝要如同养护树木。养肝就要及时梳理它的性情,性情暴躁只能助长它的暴脾气。要想养好肝,在精神上要保持柔和、舒畅,力戒暴怒和抑郁,以维持其正常的疏泄功能。

肝经的时间一定要熟睡

肝属木,据有关资料统计,地属亚热带海岛气候的中国台湾人,多数为湿热体质,多数人都得过肝炎。而失眠多梦、口干舌燥、神经紧张、眼睛干涩、目赤肿痛、脾气暴躁的肝火症状,以及关节肿痛、皮肤发痒、痔疮等肝热结合脾湿下注之病,得病率极高。

肝脏实在很可怜,它从人出生开始就无怨无悔地替人做工,却天天受到伤害。也许你会说,我平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肝的事情,每天吃护肝的食物,每天都在做运动……

的确,您做的这些都可以养肝,但是有一个伤肝的行为您没注意到——那就是为了学习、工作经常熬夜加班,这是现代人的通病。这样做很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人只有休息时,肝脏血流才充分,才能养好肝。“卧则血归于肝”,熬夜加班不但血不能养肝,还消耗营养、破坏人的好心情。

曾有一位中年患者说一段时间内他总是会无缘无故发脾气,稍有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大发雷霆,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夫人说男人也有更年期,问我是不是也更年期了。我问他平时的工作生活情况。他说他现在工作比较多,经常加班到半夜,每天睡眠不到5个小时,这样已经一年多了。

我告诉他,说“更年期”也对,但这是现代医学的说法,男性也有更年期是这几年才有的提法。传统中医不讲更年期,主要是起居无常的加班让他变成这样的。他不解,难道加班还能让人的脾气变大吗?我告诉他,肝主藏血,人在睡眠时血可养肝,而长期加班,肝失所养,导致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所以就有了好发脾气的念头。

《素问·五脏生成论》:“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意思是说,人躺下休息时血归于肝脏,眼睛得到血的滋养就能看到东西,脚得到血的滋养就能行走,手掌得到血的滋养就能把握,手指得到血的滋养就能抓取。

当人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储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排出其储藏的血液,供应机体活动需要。“人动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在半夜1点到3点的丑时还不休息的话,血液就要继续不停地“运于诸经”,无法归于肝并进而养肝,这就好像银行的存款,如果你一直不存,天天支出去花费,早晚有一天会变成空头。我们的肝脏就是人体的血液银行,需要随时存入,如果天天透支,还要接受一大堆的垃圾(因为所有的污染到了人体内,第一个要应付它的就是肝脏)。那么我们的肝脏在超负荷下运转难免会有闪失。

所以要强调的是,丑时一定要睡眠,而且必须要“在这段时间内睡着”。你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在子时前就寝,此时肝胆都需要养护。退而求其次,如果你在前一天晚上睡眠不好,就一定要在第二天找时间适当休息一会儿,这样才有助于强化肝脏。

养肝其实很简单!对于肝最好的养生方式,就是每天找时间“卧”着。

华山“睡仙”陈抟老祖,寿享一百一十八岁高龄,终生以睡功作为修炼手段,至今华山希夷洞内,犹存其卧功睡像。传有华山十二睡功总诀,大家可以参考。诀曰:

夫学道修真之士若习睡功玄诀者,于日间及夜静无事之时,或一阳来复之候,端身正坐,叩齿三十六通,逐一唤集身中诸神,然后松宽衣带而侧卧之。诀在闭兑,目半垂帘,赤龙头抵上腭,并膝,收一足,十趾如钩,阴阳归窍,是“外日月交光”也。然后一手掐剑诀掩生门,一手掐剑诀曲肱而枕之,以眼对鼻,鼻对生门,合齿,开天门闭地户,心目内视,坎离会合,是“内日月交精”也。功法如鹿之运督,鹤之养胎,龟之喘息。夫人之昼夜有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八万四千里,是应天地造化,悉在玄关橐龠。使思虑神归于元神,内药也。内为体,外为用。体则合精于内,用则法光于外,使内外打成一片,方是入道工夫。行到此际,六贼自然消失,五行自然攒簇,火候自然升降,酿就真液,浇养灵根,故曰:玄牝通一口,睡之饮春酒,朝暮勤行持,真阳永不走。凡睡功毕,起时揩摩心地,次揩两眼,则身心舒畅。

问:我平时工作时间挺紧的,最近也有人说我的脸色发青,可能是平时加班的时间过多损害了肝所致,请问平时应怎样注意养肝啊?

答:要养护肝,就要找时间多休息。戒酒,不乱服药。可以提两个穴位供参考:太冲穴、太溪穴。如有条件酉时安神定志片刻,按揉涌泉、太溪穴,或者做十趾抓地动作,同时做赤龙绞海、叩齿、鼓漱、吞津等动作。如有不适,应到正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及时进行调理。
2009-08-25 02:28 7楼
肝经诸穴是治妇科病的灵药

肝主疏泄,疏就是疏通,泄就是发泄、升发。也就是说,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什么是气机?气机就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我们的身体是一个不断发生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肝主疏泄是通过调理冲任二脉实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女性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与很多脏腑有关,其中与肝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胎,冲任二脉与女性生理功能联系紧密。冲任二脉与足厥阴肝经相通,而隶属于肝,所以肝主疏泄,调节气机,又可调理冲任二脉的生理活动。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经之气调畅,则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经就会准时到来,带下也会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和分娩也会顺利。如果肝失疏泄,则可致冲任二脉失调,气血不和,从而引发月经、带下、胎产之类的疾病,严重者还会影响性功能和导致不孕症。

此外,肝藏血可以调节血量,对女子月经和胎产也起重要作用。女性以血为本,其行血耗血,妊娠血聚养胎,分娩下血,无不涉及血。冲任二肝阴虚者的调养阴虚是血虚+热象,肝阴虚可以理解为肝血虚兼见虚热现象。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目涩干痛,胁肋疼痛,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或手足蠕动,舌红少苔,脉细数而弦。肝阴虚是以头晕耳鸣、胁肋隐痛、烦热目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本病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肝病、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液,使濡养功能不足所致。肝阴虚者在治疗上应以滋阴养肝为主。人卧则血归于肝,暴怒伤肝,饮酒伤肝,久视伤血,所以要养肝阴、滋肝血,生活中不生气,戒酒,注意不用眼过度,不熬夜。脉隶属于肝,冲为血海,主月经,任主胞胎,孕育胎儿。肝藏血以调节血量,可根据妇女生理情况调节冲任二脉的血量,从而维持妇女的正常生殖功能。

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乳房经常肿痛,到医院检查证实为乳腺增生,吃了一些西药也不见好转,现在经前一周乳房胀痛越来越厉害,乳头痛痒不适,甚至不能触衣。月经来后情况会好一点。中医认为乳房属胃,乳头属肝,所以为其针刺肝经原穴太冲,采用泻法,或用母子补泻法泻其子穴行间后痛痒立消。

肝经上的很多穴位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其中太冲穴就是一个值得推荐的代表。平时可以自己经常按摩太冲穴。

有人会问,按摩太冲穴真有这么神奇吗?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有“发源、原动力”之意。《难经·六十六难》有“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之说,可见其重要性。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经常按揉太冲穴,可疏肝解郁、调理气血、化湿通经,对胁腹满痛、头痛目眩、疝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等症有很好的效果。

对于爱生气尤其爱生闷气的女性来说,生气了,一定要按摩一下太冲穴,这是一个很好的补救方法。除了按摩太冲穴外,还要重点照顾以下几个穴位。

(1)大敦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常按摩大敦,对女性月经不调、闭经、崩漏有很好的疗效;除此之外,大敦穴还是自古以来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孕妇产前产后皆不宜艾灸此穴。

(2)行间穴位于足背部第一、第二趾间缝纹端处。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痛经、带下等症。五输穴所溜为荥,性属火穴,母子属性为子,对于肝经火旺需要泻肝火时,取行间是最好的选择。按摩点穴从轻重上说,轻柔的属补,刺激较强、力量较重的属泻。对于不会扎针者,此时可以放手按压此穴,痛一点没关系,但别按揉到痛不可忍。

(3)蠡沟穴位于内踝高点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下肢痿痹,是肝经的“络穴”,属肝络胆,所以这一个穴位可以同时调理肝胆两条经脉。

(4)中都穴位于内踝高点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主治疝气、崩漏、腹痛、泄泻、恶露不尽等,是肝经的“郄穴”。可治疗急症血证。

(5)曲泉穴位于膝内侧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主治腹痛、小便不利、遗精、阴痒、膝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曲泉穴是肝经的“合穴”,五行属水,肝属木,按照五输穴的五行母子关系,曲泉属于母穴,虚则补其母。临床发现对于经常熬夜,自诉有颈椎病,属于肝经气血相对较“虚”的患者,按其曲泉穴多有压痛,针刺该穴(用补法)时,感到酸胀,随后颈项不适感可减轻或消失,起针后该穴压痛也可减轻或消失。很多伏案工作者不妨经常检查一下自己的曲泉穴。

按揉有压痛时千万不要用力按压,轻柔的手法才是补法。学习传统医学经验,把我们的肝经照顾好,多数困扰就会没有了,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丰富多彩。

问:请问什么时候按摩肝经最好呢?

答:从理论上讲,在肝经最旺的丑时按摩最好,但此时我们宜保持熟睡,以顺应自然。因此,可以将其改为在同名经手厥阴心包经当令的戌时(晚上19点至21点)按摩,或者采用酉时肾经当令之时按揉肾经原穴——太溪穴,同时按揉肝经原穴——太冲穴。
2009-08-25 02:28 8楼
有了脾气要发出来——生闷气比发脾气更伤肝

俗话说,怒伤肝。人在发怒时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故伤肝。肝气上逆,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生气,人一生气没处发泄就会蕴怒,怒极必伤肝。

《黄帝内经》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在体内是将军之官,是武将之首。作为将军之官,肝脏是专门为身体打仗的。任何不属于人体内的外来敌人,肝脏马上会去对付它。所以,人体有那么多的状况需要肝脏应付,肝当然就容易受到伤害。

“谋虑出焉”,肝脏怎么能出“谋虑”?谋虑就是计谋思虑,反复筛选思考方案。善于动计谋的人,肝气用得多,耗伤肝血也会影响人的视力,因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

肝经在丑时活动最强,有人喜欢深更半夜学习、想事情,因为这时效率高,计谋出得也好,道理就在于此,故一般的“大决断”都出自半夜。

肝能调节人的情志,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如果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会引起两个方面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肝郁气滞和肝阳上亢。

女性多是肝郁气滞的代表

爱生闷气的人多为女性,主要表现为肝郁气滞。妇女乳腺增生很多是生闷气的结果。

一家销售公司的业务员,业绩相当好。后来,由于同事不断地排挤她,她一气之下就跳槽到了一家新公司。但她却变得郁郁寡欢,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了,业绩也是大不如从前。一年下来,她感觉身心疲惫,面色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两年以后的身体检查显示,她患有中度乳腺增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对于女性来说,肝的经脉分布于两肋,乳房是肝脉必经之路。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就会出现胸闷乳胀、乳房疼痛。肝主气机的升降出入,脾升胃降也依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受纳降浊功能受阻,形成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影响津液的输布与血的运行,导致水液停滞,血行不畅产生痰淤等病理产物,形成肿块。 肝阳上亢更钟爱男性

肝主怒。一般男性容易把肝火发出来,表现为肝阳上亢。那些有火暴脾气的人,经常处于发怒状态,容易秃顶。

与女性相比,男性更爱把脾气发出来,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肝气旺,更主要他们感觉心里有气不发出肝硬化病人更易发生溃疡病专家研究发现,肝硬化病人更易发生溃疡病,这种消化性溃疡病又称肝源性溃疡病,这也是发生肝硬化的明显信号。临床对照观察显示,肝硬化病人患溃疡病的发病率为15%,而非肝硬化者的溃疡病发病率仅占3?5%。经观察显示,肝硬化组的溃疡病发病率为20%,而非肝硬化的对照组仅为4%。大部分肝硬化的病人常会因肝功能失常、解毒功能低下、胃肠黏膜循环障碍、缺氧等因素破坏胃黏膜屏障,产生氢离子逆向弥散,损害胃黏膜,最终形成溃疡病。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食欲减退,出现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便血等溃疡症状,一定要注意检查一下是否伴有肝硬化。来会很憋闷。在大多数人看来,发脾气是有伤大雅的事情。事实上,有了气发出来要比闷在心里好得多。

由于生气会给身体造成诸多问题,因此平时养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做到“不生气”。所谓的不生气,并不是把气闷住,而是修养身心,开阔心胸,通过其他途径把“气”发出来,比如,可以多听一些悠扬和节奏舒缓的音乐,让优美的乐曲化解精神的焦躁,放松情绪;运动也是发泄的有效途径,只是别过度就行了。

虽说生闷气比发脾气更伤肝,但是能够做到凡事不生气最好,气大总会伤身嘛!

形意五行拳崩拳属木应肝,是形意拳中最简单的拳法,也是最实用的拳法,就是左右崩拳连环打出。生气郁闷不舒时,试试打几趟崩拳。经常锻炼崩拳能够起到舒肝利胆的作用。

问:最近与老公因为一点小事吵了架,自己当时气得不行,后来连着两天自己也没吃什么东西。后来老公又是道歉又是劝的,总算心里舒服了一些。请问人为什么在生气后食欲就会下降?

答:人生气时还会出现胃脘胀闷、嗳腐吞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主要是因为,生气或发怒是肝木过度旺盛的表现,肝木过旺则对脾土克制过度,导致脾的运化饮食功能下降,从而出现饮食不振的状况。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可以取太冲、足三里针灸。不会针灸可以用按揉的方法,让上升的肝气往下疏泄,按揉太冲穴时会很痛,此时要反复按摩,直到这个穴位不再疼痛为止。平时按揉太冲穴不方便,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如果在办公桌下面能脱鞋,就用一只脚的脚跟踩按另一只脚的太冲至行间一线,也可以踩按大脚趾,这里有肝经的大敦穴和脾经的隐白穴,可以起到调和肝脾的作用。在家伏案学习工作时最好能够光脚,边活动大脚趾边踩压脚背太冲穴,这是一个提供给没有时间专门锻炼者的小秘密。

再说一个迅速舒肝理气的小窍门。如果在某些场合,有人说话交谈影响大家,用一个字和动作请其噤声,该怎么做呢?食指放在嘴上发出“嘘”。食指螺纹面属肝,伸食指相当于舒肝,“嘘”字在六字诀里属木通肝,为什么通肝呢?大家体会一下做“嘘”字时舌头受到按压的地方,是不是舌头的两边正用力抵在两边的上牙齿上,熟悉中医舌诊的人都知道,舌尖属心、舌尖的两边属肺,舌两边属于肝胆,舌根属肾,脾其华在唇。熟悉舌头、口唇和五脏的对应关系,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发一个音就能调理相应脏腑了。即使不知道六字诀练功方法,在生气时自己觉得需要迅速梳理一下肝气时,请做一个嘘声的动作试试看。

附:六字诀歌诀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按:现在有六字诀的很多练功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了解和选择锻炼。问:为什么人一生气就会紧握双拳?

答:《素问·痿论》认为:“肝主身之筋膜。”肝主筋膜,筋拉动骨骼负责运动,膜用来隔离、划分器官组织的功能界限,肝气旺,手指、脚趾有力量,肝脏对应手指、脚趾,活动手脚能活动肝脏。肝的变动为握,愤怒时肝气一动,拳头就不自觉地攥紧了,并想大喊大叫。这就是为什么人一生气就会紧握双拳,做要打人之状的原因。

平时不生气时,或者没有时间锻炼或者某些场合不宜做过大的动作时,抓握动作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手三阴、手三阳经络的方法,握拳时中指尖上的中冲穴(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正好点按在心包经的劳宫穴(心包经的荥穴),木火相生,可以起到补养心血的作用。那些手脚冰凉者,用搓手的方法也很难让手指转暖者,可握拳用中指点按劳宫穴,缓慢用力,尽力抓握几秒钟,然后缓缓放松稍停后再重复抓握,只需几下就可使手指转暖。在门诊碰到即使夏季也指尖湿冷且搓手也不易转暖的患者,令其采用该方法后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009-08-25 02:28 9楼
久视伤肝血——电脑族更要养肝

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丑时安心睡觉呢?无论是日夜奋战在电脑一线的上班族,还是那些贪于游戏的青少年,他们的身心仿佛与电脑融在一起。

如果你也是这样,就请听听医生的忠告吧——久视会伤肝血!为什么这样说呢?肝开窍于目,目之所以具有视物功能,全依赖肝精、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肝经上连目系,《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肝的精血循肝经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灵枢·脉度》也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的精血充足,肝气调和,眼睛才能发挥视物辨色的功能。

“目受血而能视”,“肝藏血,主情志的疏泄”。过度用眼自然要耗损肝血,我们的肝脏就像身体里的一个血库,如果血库里的血不充足,就会出现眼睛干涩、视物不清、小腿抽筋、腰膝酸软、手足无力、手指不灵活、皮肤出现斑点、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等一系列症状。这一系列问题的祸首便是“久视”。

生活中哪些人会久视呢?大家首当其冲会想到电脑一族。这些电脑族长期坐在电脑前,眼睛对着显示屏“望穿秋水”,显示屏却对他们大发辐射,长时间会出现头昏、头痛现象,此时肝也会受到冲击。如果肝气不舒,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症状。

对于那些常使用电脑的人平时应怎样养肝呢?我的建议是,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时,要时常适当换个姿势,要经常按摩穴位。如何按摩呢?伏案工作时可以采用脚踩大脚趾和太冲穴、行间穴的方法。如果可以放下手里的活儿,闭目待一会儿,那就一边踩按大脚趾和太冲穴、行间穴一边闭目,同时还可以用手揪自己的耳垂和耳尖后上方。睡觉前用热水泡脚时也可用指按压肝经上的太冲穴、行间穴。躺在床上后还可以用一只脚的外踝去按摩另一只腿上的足三里,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按摩丰隆穴。

只要熟悉了人体经络的穴位位置和功用,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好办法。但这些办法仅仅是一种辅助锻炼方法。《黄帝内经》中有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别忘了,养生的秘诀里有一句“不妄作劳”,不妄也包含不要过度的意思。中医就讲究一个“中”字,中也就是适度。

问:我最近眼圈发黑,而且面无光泽、神情憔悴、精神疲倦。我前几天加班时间较长,但是这几天我保持正常的睡眠,可还是这样,请问这与肝病有关吗?

答:是否有肝病需要到医院做相应检查。根据中医理论,眼睑属脾,《灵枢·经筋》:“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所以,改善黑眼圈从经络理论来看,应梳理太阳经和阳明经。太阳经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经经气相接。阳明经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足阳明经经气相接。“阳明脉衰,面始憔”。面色憔悴,要补阳明气血,用补法循经梳理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再梳理手太阳小肠经和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重点是背部五脏俞穴。《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起居不时五脏受伤,五脏属阴,阴病取阳,背部属阳。五脏俞穴用补法。这样常可以很快缓解或者消除症状。其根本治法还是牢记《黄帝内经》开篇所强调的,要做一个知“道”者,尽量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从而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009-08-25 02:29 10楼
亚健康是肝疲劳的预警信号

什么是亚健康?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如果你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上班族,就先来看看自己吧!是不是最近总是感觉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全身无力、容易疲倦、精力不集中、健忘、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睡眠不良、早晨起床有不快感、颈肩僵硬、手足发凉或手足麻木感、心悸气短、胃闷不适……这些症状提示你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了。在亚健康中,经常感到疲惫不堪是其典型症状。

亚健康最钟爱白领和高级知识分子等工作环境紧张、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上班族,而这种情况多存在于大都市。

工作累吗?当然!干什么工作不累呢?可是累也要有个限度。为了健康,为了自己,你应该学会休息。

亚健康在中医学中称之为“未病”,也就说你到医院去检查也不会发现什么问题,就是感觉平时很累——身累,心也累。中医认为,亚健康的症状无不与“肝”的功能失调有关。也就是说,发生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你的肝很累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肝是人体最敏感、最脆弱的内脏器日常养肝8法① 晚上23点以前上床睡觉;

② 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并观察大便的形状及颜色;

③ 饮食要正常,不要暴饮暴食;

④ 早上一定要吃早餐;

⑤ 烹调尽量少用动物油;

⑥ 少吃油炸食品,用过后的油不要炒菜;

⑦ 不吃冰品,少吹冷气;

⑧ 常保持心情愉快。官,劳累、熬夜、酗酒都会伤肝。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保证脏腑气血的正常运行;如果肝失疏泄,就会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筋脉失养,则产生疲劳。同时,由于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乘脾犯胃,就会导致所谓的亚健康状态,重者还会产生各种疾病。

我们知道,人的阳气会随着四季更替出现“生、长、收、藏”,其中由“长”转到“收”,从“藏”转向“生”,这是人体阳气变化的两个“极”,这个极的变化,就是由肝负责管理的。因此,一般肝病多在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或冬春之交发作。就以一天为例,丑时是阳潜藏于阴的“极”(阳入阴叫做“寐”,阴转阳叫“寤”,即醒来),此时又是肝经流注的时间。“阳”是能量的释放,它不可能源源不绝,是需要休息的。只有通过休养,能量才可以储备,第二天才会有精神,所以“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如果经常熬夜或睡不好,肝失疏泄,应该潜藏的阳没有好好的休养,第二天醒来能量就会不够用,此时就会感到疲惫。

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人卧血归于肝”,说明丑时是养肝血最佳的时刻。由于现代人无规律的夜生活、酗酒、沉迷于电脑网吧,使肝储藏和调节血液功能严重受损,肝阴血耗损。

肝养目、柔筋、营爪的物质基础是营血。如果营血亏乏,则储藏于肝的血量不足,分布到全身的血液不能满足生理活动需要,不但经常感到乏力,而且也不耐劳累,且目无血养则会变得干涩,血不养筋则筋肉屈伸无力,血虚则肝木失其柔和之性。

怎么发现自己的肝有问题呢?如果睡足8小时仍觉得累、眼眶黑暗或眼睛干涩、皮肤易过敏、整天疲劳气色差,甚至有的女性痘痘长不停,这些都是肝疲劳的表现。如果一个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的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造成免疫力低下,这种长期的伤害会转化成慢性肝损伤。如果你每天清晨在丑时醒来,这就表示肝在通过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向你发出信号了。在针灸治疗上,这种失眠患者,根据“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理论,取太冲穴针刺或按揉穴位常可取得满意效果。有经验的医生用穴位按压可以检查和治疗某些病症。如果担心自己的脏器有问题,还是认真做一个健康体检为好。如果检查结果正常,仅是自我感觉不适,可再用中医经络理论慢慢“研究”,要想快点解除不适,还是到医院请专业医生诊治吧。

在所有肿瘤患者中,肝癌是最需注意保存体力、不能疲劳的,这包括体力上的、心理上的,有时也涉及性生活方面的。古代医籍中早已明确指出:房劳复发是许多虚痨及肝病复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肝癌及肝病患者一定要当心。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很多人一到春天就会“春困”呢?其实,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人平时生活没有规律,工作超负荷,大脑思虑过度,导致肝失濡养所致。人体由冬寒进入春温,由“冬藏”转入“春生”,气血运行偏于外,如果冬季的“养藏之道”没有做好,就会“奉生者少”,就会导致心脑相对缺血,使人发困。而肝主藏血,养好肝就可以耐受疲劳,春天就不易发困。

怎样养好肝呢?“凡病之起,多由于郁”。肝性喜条达,恶抑郁,所以应顺肝性而为,肝五行应木,水可涵木,所以中医常通过“滋水涵木”的方法来养肝,水是哪一脏?肾脏!也就是要养肾。常言道:肝无补,补肝宜补肾。怎么补肾,当然还是顺脏性而为。肾主封藏,而怎么封藏?“不妄作劳”,不“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免“耗散其真”,常“持满”、“御神”,不“务快其心”,不“逆于生乐”,“起居有常”、“食饮有节”。

问:我最近由于工作压力大,现在情绪特别低落,忧郁烦躁、焦虑不安、失眠健忘也成了家常便饭,请问这是不是太劳累了?

答:想明白了就按照正确的生活方式去做,明知故犯,光说不练,结果可想而知。三思之后一定要有所行动,并要成为一种习惯。陶渊明曾言:“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此言用在养生修身上也是一样。选择适宜的调养方法及时消除不适症状。

职业司机都知道出车前检查车况,都知道如何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我们的身体也就如同汽车一样,年龄相当者好比同一年生产的汽车,出厂时车况都差不多,但到了车主手里,由于使用情况的不同,同年份的车也就出现了不同水平的车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使用身体这辆汽车,让这辆车带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跑得更远。
2009-08-25 02:30 11楼
春季是最宜养肝的时机

春季当心“发物”要了命到了春天,一些慢性病患者食用某种食物后会突然发病,这些食物就是我们所说的“发物”。因此,慢性病患者吃东西时应避免食用这些发物。

① 羊肉:阴虚火旺者及热病、传染病患者在春季吃羊肉易上火发病,最好避之。

② 猪头肉:此季节吃猪头肉有可能会诱发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偏头痛等疾病,一旦误食后出现头晕、胸闷、肢体及面目浮肿等症时,要及时就医。

③ 香椿:患过荨麻疹、湿疹、丹毒、中风、惊风、痹证等疾病的人,吃香椿易使旧病复发。

④ 竹笋:那些平时四肢发冷、泄泻、腹部冷痛、阳虚水肿等脾胃虚弱的人不宜食用竹笋。五脏与自然界的四时相通应,肝与春气相通应,春天是一年的开始,阳气刚刚升发,自然界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调畅。《素问·诊要经终论》指出:“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所以说,春季养生应顺应肝气的畅达之性。

养肝养什么?生血气,以振奋肝的生机,因为生血气是肝的主要作用。那么,如何生血气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夜睡早起,广步于庭

“夜卧早起”,就是说晚点睡、早点起。春天的生发之气刚刚起来,不要睡得太早,也不要睡得太晚,最好在子时前入睡,在肝经当令的丑时保持熟睡。不少人的肝病其实是熬夜“熬”出来的。一般人在熬夜后大都会双目赤红,这就是肝火上升的症状。

早起就是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起床,起床后应多散步。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被发缓形”告诉人们,此时要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敞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

“以使志生”,以便使精神随着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意思是说,对待事物,也要符合春天的特点,应当发生的就让它发生,而不要去伤害它;应当给予的就给予,而不要剥夺它;应当培养的就去培养,而不要惩罚它。否则会使肝脏之气受到损害,到了夏天还会发生寒性疾病。

春季一定要避风

肝恶风。恶是厌恶、讨厌的意思。肝属木,木生风,风为百病之长,风轻上行,外来邪风先侵犯头部,易造成头痛。人的脑后有一穴位叫“风池”,“风进风池掀巨浪”就会生大病。

春宜省酸增甘

现在很多人都爱吃醋,有的人每天早晨还喝一点醋,说可以降血脂、减肥、软化血管、美容养颜等,还有人推荐食用醋泡花生米、醋泡黄豆、醋泡黑豆、醋泡鸡蛋等。说这些方法用的都是厨房里的东西,绝对安全。笔者认为,中医的方法还是应以传统中医理论来指导,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偏方用了有效,有时用了就无效。关键是要了解所用食物或药物的性味归经,辨明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证有效,不对证就无效。所谓“治病容易辨病难”。古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要先辨明病情阴阳属性,确定好治疗的大方向,然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再者,“食饮有节”,五味不可过极和偏嗜。《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春季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指出:“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为什么要省酸增甘?酸性收敛,不利“发陈”,有违春气之应,甘味入脾,脾属土,肝属木,肝木可以克脾土。春三月任肝木舒畅条达生长,符合“赏而勿罚,予而勿夺”的原则。为防止肝木过旺克伐脾土,可在饮食上增加甘味以“实其脾气”。明白这个道理,其他季节的五味增减也就可以相应推衍出来了。

知道了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那么,相应夏季就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当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季则宜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季则宜省咸增苦以养心气。也就是说春季宜少食酸味,多食甜味,以补养脾气;夏季宜少食苦味,多食辣味以补养肺气;长夏(长夏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少食苦味,多食咸味,以补养肾气;秋季少食辣味,多食酸味,以补养肝气;冬季少食咸味,多食苦味,以补养心气。这些理论是根据五行理论推衍而来,对于四季分明的地区可以作为参考,实际应用宜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为养生而照书养生,分析明白原理后还要应用有效,这才是硬道理。

问:为什么春天最宜食韭菜呢?

答:春季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韭菜性温,最宜人体阳气。李时珍说:“韭……乃肝之菜也。”春季与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相应。

《本草拾遗》载:“在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韭菜虽一年四季都可食用,但以初春时节品质最佳,晚秋的次之,夏季的最差,常言道“春韭香,夏韭臭”。因此,春季适当食用韭菜可以养护人体的阳气,从而增强人体抵抗力。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韭菜所含的挥发油及硫化物具有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韭菜还含有较多的纤维素,每100克韭菜含1?5克纤维素,比大葱和芹菜都高,可促进肠道蠕动,有效预防习惯性便秘和大肠癌的发生,故有“洗肠草”之称。便秘者可取新鲜韭菜200~300克,洗净切成小段备用,锅热加食用油35克,鸡蛋12个,或用猪瘦肉,最后放韭菜轻炒,炒韭菜窍门是先放韭菜根部,翻炒几下后再放韭菜叶,韭菜变色即可起锅,切忌长时间翻炒,每天一次当菜吃。一般1周左右便秘好转或痊愈,以后可每周间断做此菜,可保持大便畅通。此外,韭菜还被称为“起阳草”,对性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韭菜虽好,但并非人人皆宜。对于有口臭、口舌生疮、咽干喉痛等热性病证及手脚心发热、盗汗等阴虚火旺症状的朋友最好和韭菜保持距离。另外,孕妇最好不食或少食韭菜,以防助热引起胎动不安。
⬅ 历代注释《伤寒论》之不足例析 老茶馆 伤寒瘟疫条辨之内经脉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