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推理论 腕踝针疗法

2011-08-23 17:00 楼主
针刺疗法之一。指针刺腕关节或踝关节上方特定刺激点(腕部、踝部各有六个刺激点)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于1976年首见报道。针刺时于选好的刺激点上,沿皮下向上刺入1.4寸左右,不必进行手法操作,亦不须出现针感,留针半小时以上,每日或隔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主要用于神经性疼痛及某些功能性疾患,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腰腿痛,月经痛,失眠,哮喘,过敏性肠炎,神经衰弱,皮肤瘙痒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1-05 18:33 2楼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是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简易方法。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为六个纵行区。

1区: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腹部、会阴部。

主治病症:前额痛、目赤痛、鼻塞、流涎、咽喉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痛经、白带、遗尿等。

2区:躯体前面的两旁(1区的两侧),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乳部、肺、侧腹部。

主治病症:后牙痛、哮喘、胸胁痛等。

3区:躯体前面的外缘(2区的外缘),范围狭窄。包括沿耳郭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主治病症:颞浅动脉痛,沿腋前缘垂直线部位的胸痛或腹痛(本区病症较少)。

4区:躯体前后面交界处,包括头项、耳以及腋窝垂直向下的区域。

主治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腋中线部位的胸腹痛。

5区:躯体后面的两旁(与2区相对),包括头、颈后外侧、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主治病症:颈后部痛、落枕、肩背部痛、侧腰痛等。

6区: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1区相对),包括后头部、枕项部、脊柱部、骶尾部、肛门等。

主治病症: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

四肢分区:当两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两下肢靠拢时,四肢的内侧面相当于躯干的前面;外侧面相当于躯干的后面;前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前正中线;后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后正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

又以胸骨末端和肋弓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身体的水平线称横膈线,将身体六区分成上下两半,横膈线以上各区加“上”字,横膈线以下各区加“下”字。如上1区、下1区,以此类推,用称各区。
2011-11-05 18:34 3楼
腕踝针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按分区查明病症所在区,即在腕踝部选取相应同一区的进针点。腕与踝部各有六个点,分别代表上下六个区。下面将各点位置以及适应证介绍如下:

(1)腕部

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内关、外关)一圈处。从掌间尺侧至桡侧,再从腕背桡侧至尺侧,依次称作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上1:

位置: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觉凹陷处。

适应证:前额部、目疾、鼻疾、面神经炎、前牙肿痛、咽喉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眩晕、盗汗、失眠、郁证、癫痫等。

上2:

位置: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

适应证:治疗上2区病证,颌下肿痛、胸闷、胸痛、回乳、哮喘等。

上3:

位置:靠桡动脉外侧。

适应证:治疗上3区病症,如高血压、胸痛等。

上4:

位置:手掌向内,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

适应证:治疗上4区病症,如头顶痛、耳疾、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胸痛等。

上5:

位置:腕背的中央,即外关穴。

适应证:治疗上5区病症,如后颞部痛、肩周炎、上肢麻木、痹证、上肢运动障碍、肘、腕和指关节痛等。

上6:

位置:小指侧尺骨缘背。

适应证:治疗上6区病症,如后头痛、枕项痛、脊柱(颈胸段)痛。

(2)踝部

踝部进针点,共有六个。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相当悬钟、三阴交)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下1:

位置:靠跟腱内缘。

适应证:治疗下1区病症,如上腹部胀痛、脐周痛、痛经、白带多、遗尿、阴部瘙痒症、足跟痛等。

下2:

位置:在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

适应证:治疗下2区病症,如胁痛、侧腹痛、过敏性肠炎。

下3:

位置:胫骨前缘向内1cm处。

适应证:治疗下3区病症,如膝关节痛等。

下4:

位置: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

适应证:治疗下4区病症,如股四头肌部痛、膝关节炎、下肢痿痹证、下肢瘫痪、趾关节痛。

下5:

位置:在外侧面中央。

适应证:治疗下5区病症,如髋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

下6:

位置:靠跟腱外缘

适应证:治疗下6区病症,如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髂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脚前掌趾痛。
2011-11-05 18:35 4楼
腕踝针操作方法

选定进针点后,皮肤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角,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表层刺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病人有酸、麻、胀、沉感觉,说明针体深入筋膜下层,进针过深,须要调针至皮下浅表层。针刺深度约为1.5寸。针刺方向一般朝上,如病变在四肢末端则针刺方向朝下。

针刺沿皮下浅表层进达一定深度后留针20-30min,不做捻转提插。一般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急症可每日一次。

选进针点时:对局部病症,选病症所在的同侧分区的进针点,对全身性病症,如失眠、盗汗等可选两侧相应进针点。

腕踝针注意事项

(1)腕踝针进针一般应不同,进针痛时要调针,至不痛为度。调针时应将针退至皮下表浅部位,再重新进针。或检查针尖是否沿纵行直线方向插入。

(2)若出现头昏,心慌等症需将针退出以防晕针。
2011-11-28 09:06 5楼
【概述】
腕踝针法是在腕部或踝部特定部位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在经络学说中皮部理论的启示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正式推广应用于临床。由于它取穴单一,操作简便,对机体损伤微小,具有安全而无针感的特点,加之对某些疾病确有效果,故颇为医生和病人的欢迎。

穴区
腕踝针穴区共十二个,其中腕部六个,踝部六个。
(1)腕部穴区:均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从掌面尺侧至挠侧,再从背面挠侧至尺侧,依次为上1 、上2 、上3 、上4 、上5 、上6 。
①上1 :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二横指,按压有凹陷处。
主治:前额痛、眼病、鼻病、面神经瘫痪、前牙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失眠、癫痫。
②上2 :相当于内关穴。
主治:颌下肿痛、后牙肿痛、胸闷痛。
③上3 :桡动脉外侧,腕横纹上二横指,桡骨边缘处。
主治:高血压、胸痛。
④上4 :手掌向内,在拇指侧挠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两横指处。
主治:头顶痛、耳病、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
⑤上5 :相当于外关穴。
主治:后颞部痛,上肢疼痛麻木瘫痪。
⑤上6 :小指侧尺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二横指处。
主治:后头痛及脊柱(颈胸段)痛。
(2)踝部穴区: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①下1 :跟腱内侧缘,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处。
主治:上腹部痛、痛经、遗尿、足跟痛。
②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处,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侧胁痛、腹部痛、过敏性结肠炎。
③下3:腔骨前缘向前约1厘米,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膝关节内缘痛。
④下4 :胫骨前缘与派腓前缘的中点,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下肢麻木、疼痛、瘫痪。
⑤下5 :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髓关节痛、踝关节扭伤。
③下6:靠跟腱外缘处,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急慢性腰痛、坐骨神经痛。
上述穴区,以上3 和下3 较为少用。

【器具药物】

【操作方法】
(1)选穴配方:横隔线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横隔线以下的病症选踝部穴点。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可同时取上、下穴区,如偏瘫可取上5 和下4 组方。难以确定部位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可取左右两侧穴区。可按每穴的主治具体选配。
(2)针法:一般用30号1.5寸毫针。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以卧位为佳。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示)指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示)、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成30度角,快速进人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病人如有酸、麻、沉、胀、痛等感觉,说明进针过深,宜将针退出,使针尖在皮下,重新平刺人更表浅处。总之,不可出现得气感。进针长度为1.4寸,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朝下;如在头面腰膝,针尖朝上。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人后,应立即消失。进针完毕,放开持针手指,针应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不做提插捻转,隔日1次,急性病亦可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
目前已用于50余种病症,它对疼痛性疾病如血管性头痛、腰扭伤、牙痛、痛经等止痛效果明显,对心律失常、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哮喘、遗尿、癔症、中风偏瘫等也有一定效果。

【注意事项】
应注意的是,如穴区有较粗血管或进针疼痛明显者,可适当移动进针点位置,移点时,应沿纵线方向移,而不能向两旁移。
2011-12-08 09:36 6楼
穴区

一、分区

腕踝针疗法是在将人体先行分区的基础上,再确定进针穴点的。区域均沿人体纵轴排列,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六个纵行区。并把各种相关病症归纳在各个纵区范围内。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分述如下。

(一)、一区

【定位】: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道、口唇、前牙、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

【归属病症】:前额痛、目赤肿痛、鼻塞、流涎、前牙痛、咽喉痛、喘咳、心悸、胃脘痛、遗尿、痛经、白带增多等。

(二)、二区

【定位】:躯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甲状腺、锁骨上窝、乳部、肺、肝、胆和侧腹部。

【归属病症】:颞前头痛、后牙痛、乳房胀痛、胸痛、哮喘、肝区痛、胁肋胀痛、哮喘等。

(三)、三区

【定位】:躯体前面的外缘(即二区的外缘)范围较窄。包括沿耳廓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归属病症】:本区出现的症状较少,主要有颞浅动脉病、沿腋前缘的胸痛或腹痛等。(四)、四区

【定位】:躯体前后交界区。包括头至耳垂直下的区域,斜方肌缘,胸腹部的腋窝顶至髂前上棘间的垂直区域。

【归属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系乱症、腋窝以下的胸腹痛等。

(五)、五区

【定位】:躯体后面两旁,与前面二区相对应。包括颞后部、颈后外侧部、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归属病症】:颞后部头痛、落枕、耳鸣、耳聋、肩胛部痛、侧腰痛及腰椎横突综合症等。

(六)、六区

【定位】: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一区相对应。包括后头部、枕顶部、脊柱部、骶尾部及肛门等。

【归属病症】: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

四肢部位分区:当两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两下肢靠拢时,四肢的内侧面即相当于躯干的后面,前面靠拢的缝相当于正中线,后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后正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

上面六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十二个分区。其分法为:以胸骨末端和两则肋弓的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躯干的水平线,称横膈线。横膈线将躯体两侧的六个区分成上下两半。横膈线以上的各半区分别加“上”字,即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区、上5区、上6区;横膈线以下的各半区分别加“下”字,即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区、下5区、下6区。

穴点

腕踝针的穴位,又称进针点。共12个穴点。

一、腕部穴点

腕部穴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从掌面尺侧起至桡侧,再从背面桡侧至尺侧,依次顺序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1、上1

【定位】在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屈腕肌腱之间。取法为:术者用一手的拇指摸到小指侧尺骨缘后,向前轻推,穴点的位置在靠肌腱内侧凹陷处。本穴较为常用。

【主治】前额痛、目疾、鼻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前牙肿痛、咽喉肿痛、咳喘、眩晕、心悸、高血压、盗汗、失眠、癔病、胃脘痛、癫痫等。

2、上2

【定位】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好即心包经之内关穴。

【主治】前颞部头痛、后牙肿痛、颌下肿痛、胸闷、胸痛、回乳、哮喘、手掌心痛(针尖向上刺)、指端麻木(针尖向下刺)。

3、上3

【定位】靠桡动脉外侧,在腕横纹上两横指,桡骨边缘处。

【主治】高血压、胸痛等。

4、上4

【定位】手掌向内,位于拇指侧的桡骨缘上两横指处。

【主治】头顶痛、耳病、下颌关节紊乱症、肩关节周围炎、胸痛等。

5、上5

【定位】腕背面的中央,即三焦经之外关穴。

【主治】后颞部头痛、上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上肢运动障碍(瘫痪、震颤、舞蹈病)、肘、腕、指关节痛。

6、上6

【定位】位于小指侧尺骨缘背,腕横纹上两横指处。

【主治】后头部痛、枕项痛、颈胸部脊柱及椎旁痛等。

二、踝部穴点踝部穴点共6个,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处,从跟腱内侧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1、下1

【定位】靠跟腱内侧缘。

【主治】上腹部胀痛、脐周痛、痛经、白带增多、遗尿、阴部瘙痒症、足跟痛等。

2、下2

【定位】在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处。

【主治】肝区痛、侧腹部痛、过敏性结肠炎等。

3、下3

【定位】在胫骨前缘向内约1厘米处。

【主治】膝关节内缘痛等病症。

4、下4

【定位】位于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处。

【主治】股四头肌酸痛、膝关节痛、下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下肢运动障碍(瘫痪、震颤、舞蹈病)、趾关节痛等。

5、下5

【定位】位于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处。

【主治】髋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病症。

6、下6

【定位】靠跟腱外缘处。

【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髋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痛、足前掌痛。

上述穴点中,以上3和下3较为少用。

取穴配方

一、取穴

由于穴点的编号和身体上、下6个分区的编号是相一致的,而每一穴点主治的又是与其相一致的同区域病症,故腕踝针取穴的基本方法是在病症所在的同侧同区域选穴治疗。

具体取穴时,横膈线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横膈线以下的病症选踝部穴。

二、配方

可分以下二种。

(一)上下配方法: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时,则可同时取上、下穴点组方;如前正中线病症,可选上1和下1组方;另如偏瘫,可取上5、下4进行配方。

(二)左右配方法:对难以确定部位的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盗汗、全身瘙痒症等病症,可取左右两侧穴点加以组方,上述病症即可取两侧之上1穴。

操作方法

一、针具:一般采用30号1.5寸长毫针。

二、进针法:病人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时,以取卧位为佳。针刺前,宜嘱病人尽量放松肌肉。

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穴点上部。以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度,快速进入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如病人有酸、麻、胀、痛、沉等感觉,表明针体已深入筋膜下层,属进针过深,宜将针外退至浅表处。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入后应立即消失。为了保证针在皮下,针尖入皮肤后,放开持针手指,则针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表面。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向下;在头胸或腰膝,针尖向上。针刺深约1.5寸,进针后将针循纵线沿皮下平刺插入;但针上下1或6穴时,针体应与腕部或踝部的边缘平行。

三、调针法:腕踝针疗法一般不使用补泻手法,但在针刺过程中须及时予以调针。调针法有以下三种。

(一)针刺入过深,局部出现胀、痛感觉时,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新平刺入更表浅部位。

(二)针刺方向不正,将针提至皮下,重新进针。

(三)针刺长度不够时,宜将针尽量刺入或换针另刺,但须注意,应略保留部分针体在体外。

四、留针法: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疼痛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腕踝针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一、如穴点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或针刺入后有显著疼痛时,进针点宜适当移位。移动进针点,应注意遵循移点不离线的原则,即沿纵线方向移位,不能向两旁移点。

二、腕踝针偶亦可引起晕针,如患者出现头昏、恶心不适时,宜迅速取针,并令患者平卧。

适应症
腕踝针疗法的适应病症相当广泛,且在不断扩展之中。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应用于50余种病症。它对疼痛性疾病,诸如血管性头痛、腰扭伤、牙痛、关节痛、痛经等止痛作用明显,疗效迅速。对心律失常、面肌痉挛、面肌麻痹、急性乳腺炎、哮喘、皮肤瘙痒症、遗尿、癔病等有较好的效果。对急性结膜炎、近视眼、高血压、中风偏瘫等亦有一定疗效。
2011-12-10 23:00 7楼
【概述】
腕踝针法是在腕部或踝部特定部位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在经络学说中皮部理论的启示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正式推广应用于临床。由于它取穴单一,操作简便,对机体损伤微小,具有安全而无针感的特点,加之对某些疾病确有效果,故颇为医生和病人的欢迎。


穴区
腕踝针穴区共十二个,其中腕部六个,踝部六个。
(1)腕部穴区:均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从掌面尺侧至挠侧,再从背面挠侧至尺侧,依次为上1 、上2 、上3 、上4 、上5 、上6 。
①上1 :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二横指,按压有凹陷处。
主治:前额痛、眼病、鼻病、面神经瘫痪、前牙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失眠、癫痫。
②上2 :相当于内关穴。
主治:颌下肿痛、后牙肿痛、胸闷痛。
③上3 :桡动脉外侧,腕横纹上二横指,桡骨边缘处。
主治:高血压、胸痛。
④上4 :手掌向内,在拇指侧挠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两横指处。
主治:头顶痛、耳病、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
⑤上5 :相当于外关穴。
主治:后颞部痛,上肢疼痛麻木瘫痪。
⑤上6 :小指侧尺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二横指处。
主治:后头痛及脊柱(颈胸段)痛。
(2)踝部穴区: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①下1 :跟腱内侧缘,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处。
主治:上腹部痛、痛经、遗尿、足跟痛。
②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处,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侧胁痛、腹部痛、过敏性结肠炎。
③下3:腔骨前缘向前约1厘米,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膝关节内缘痛。
④下4 :胫骨前缘与派腓前缘的中点,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下肢麻木、疼痛、瘫痪。
⑤下5 :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髓关节痛、踝关节扭伤。
③下6:靠跟腱外缘处,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急慢性腰痛、坐骨神经痛。
上述穴区,以上3 和下3 较为少用。
【器具药物】

【操作方法】
(1)选穴配方:横隔线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横隔线以下的病症选踝部穴点。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可同时取上、下穴区,如偏瘫可取上5 和下4 组方。难以确定部位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可取左右两侧穴区。可按每穴的主治具体选配。
(2)针法:一般用30号1.5寸毫针。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以卧位为佳。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示)指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示)、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成30度角,快速进人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病人如有酸、麻、沉、胀、痛等感觉,说明进针过深,宜将针退出,使针尖在皮下,重新平刺人更表浅处。总之,不可出现得气感。进针长度为1.4寸,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朝下;如在头面腰膝,针尖朝上。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人后,应立即消失。进针完毕,放开持针手指,针应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不做提插捻转,隔日1次,急性病亦可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
目前已用于50余种病症,它对疼痛性疾病如血管性头痛、腰扭伤、牙痛、痛经等止痛效果明显,对心律失常、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哮喘、遗尿、癔症、中风偏瘫等也有一定效果。

【注意事项】
应注意的是,如穴区有较粗血管或进针疼痛明显者,可适当移动进针点位置,移点时,应沿纵线方向移,而不能向两旁移。
⬅ 针推问答 艾灸50问 老茶馆 穴位运用 十二原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