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医——吴佩衡

2011-08-23 18:23 楼主
现代医家(1886-1971年)。原名钟权。四川合理县人。其师彭思溥,为邑中名医,吴氏尽得其传。1929年,尝为中医界代表出席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抗议政府取缔中医之提案。曾创办《国医周刊》。1949年以后,历任云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云南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也是省政协常委。著述甚多,计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8-28 01:35 2楼
吴佩衡(1886-1971年),原名钟权,四川合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精辨寒热、十六字诀,推重阳气、擅用附子,崇尚经方、善用峻药,独步医林,为后世学习火神派的扶阳学术思想留下了重要的学术经验,可谓是当代火神派的重要传人之一。

一、生平著作

吴佩衡其师彭思溥,为邑中名医,吴氏尽得其传。吴佩衡18岁时,受业于当地名医彭思溥先生,20岁左右曾听学于火神派真弟子的“扶阳医坛”。其后深精《内经》、《难经》、《伤寒论》经典著作及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先生(1804-1901年)《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部著作,

1929年,尝为中医界代表出席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抗议政府取缔中医之提案。曾创办《国医周刊》。

吴佩衡中年以后集中精力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认为“盖凡一种学问,非寝馈其中数十年,斯难知其精义之所在。”1930年吴佩衡先生代表云南中医界应邀赴沪,出席全国神州中医总会,抗议汪精卫取缔中医之反动条例。

吴佩衡留沪行医6年,抗战前夕返回昆明并行医,1939年被推选为省、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45年创办《国医周刊》杂志,以资促进中医学交流。1945-1950年间,创办云南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任校长职。解放后,先后任云南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中医药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等职,桃李满门,从事中医临床、教学60年,为火神派传播竭尽力量。

1949年以后,历任云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云南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也是省政协常委。著述甚多,计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

二、学术经验

吴佩衡从事中医和医学教育60多年,擅长中医内、妇、儿科,学术上多尊重内经、难经、仲景学说。在实践过程中,继承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开创滇省经方学理,对云南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他强调贵在早治、急治,以免导致病邪传里。伤寒表症初期,他能切实地把握住“太阳”这一关,采用桂枝汤、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剂分别施治,对症下药,一汗而解。他对阳虚阴寒症治疗经验尤为丰富,极为尊崇《伤寒论》“温扶阳气”的治疗法,主张抓住温扶先天心肾阳气这一主要环节,才能获得阳复阴平,克敌制胜效果。尤为可贵的是:对于因附子煎煮不透而发生乌头碱毒性反应的病人,他用煮透的附子水或四逆汤加肉桂予以解救,收到显著效果,此为突破性的创新。

在中医中药方面吴佩衡有许多独特见解,如,用四逆二陈麻辛汤治疗寒湿痰饮咳嗽及寒喘;用吴黄四逆汤治疗虚寒胃痛及血寒气滞等疾病;以白通汤治疗体弱神迷、疹出性慢色暗的麻疹患儿;以辛温扶阳剂挽救衄血、崩漏及寒闭危症;重用当归、杭芍治热痢下重;参麦阿胶适当配伍以收润燥养阴之功,等等。

三、中医师传

吴佩衡十分重视培养中医中药人才,桃李满云南。他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门徒和学生。一家三代从医人员有20余人。他在中医药专科学校主持中医病理学及伤寒论的讲授,培养学生140多名,为云南中医办学开了先例。解放后,他仍继续从事中医保健和医学教育事业,虽年过花甲,除坚持临床诊疗外,还从事中医教学。1971年4月25日因病与世长辞,终年85岁。
⬅ 吴敏修 老茶馆 人参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