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跃远谈寸口脉的脏腑定位

2009-09-03 11:39 楼主
(一)旧说寸口分属

古人根据寸口脉气的不同指感将寸口脉分成寸、关、尺三部,将人体的脏器按自己的主观理解定位在寸口。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方法,结合已有的临床资料和临床研究,发现科学与伪科学并存。

2000多年来,关于人体脏腑在寸口脉上的定位,一直是根据所谓脏腑之脉气在寸口脉上划分区域,不按脏器的指感脉位来划分。表1是历代医家关于寸、关、尺的脏腑分属。
通观中医几千年脉诊学的寸口脉分属多可归纳于表1的规则中。但医学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现代医学的解剖学教育使医生很难理解与遵循表1的寸口分属。张仲景以脉辨证,并不主张将寸口脉加以分属。明代的张三锡则认为:“强分部位,起于王叔和……立论背经,遗害后世。”李时珍在四百多年前对此类寸口分属也掩饰过其不足。其日:“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当代任应秋先生在《脉学研究十讲》中也言,“上不宗内经,下不符科学”,是“凭空臆说”。寸口脉气代表人体脏腑之气,寸口脉既然能候五脏六腑之气,脉气何不按人体内脏的位置顺序分属于寸口,而是左右上下倒置的脉气顺序。脉气的现代医学原理是什么?中医一贯的候脉原则“左候左脉、右候右脉、上候上脉、下候下脉”与寸口分属又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左寸口既然候的是人体左侧的脏器脉气,那么人体的肝胆不在左侧呀?小肠没有和心脏粘在一起呀?肺与大肠也没有长在一块呀……近代颜之亨等对古今著名医案进行分析,发现疾病与原寸口脉的分属符合率仅在10%上下。

关于寸口脉的分属问题的争论和分歧一直贯穿着古今。古脉学的分属依据多宗《内经》“尺主腹中”而把小肠归属于尺脉。宗“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之说而把大肠分属于右寸,把小肠分属于左寸。不管怎样的分属都不能令历代百家满意,最终以李时珍“肺经之脉,非五脏六腑所居”为总结。作者认为:寸口脉的分属是中医脉学文化的主流,疾病与寸口分属不符合,其主要的错误不在寸口分属这一方法。错误之一主要在于古人对人体脏器的解剖和生理知识理解有误,是隔皮识货、“司外揣内”、“盲人摸象”的缘由。其二,还在于后人对脉象的曲解。《内经》、《难经》、《脉经》给后人带来的是临床徒手诊断疾病的方法,后人对其怎样取舍与完善或赋予其科学的内涵则是每一时代的使命,任何一种偏废都是对脉诊学的亵渎。寸口脉废弃了寸口分属就失去了脉诊的内容和精华,就等于人体没有了内脏。

找到汇通于现代医学的脉气寸口分属,把经验医学科学化,找到有关证据加以证明,并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加以论证,使博大精深的中医与时俱进,这是现代医学的任务。我们已经基本具备用现代方法研究脉学的条件,但脉学的现代化研究进展缓慢,还需要有一个扬弃的过程。今人可以惊喜地看到《中医诊断学》关于寸口脉的分属已经有所不同,它代表现阶段诸多医学家对脉象寸口分属新的认识。

脉象学是中医的国粹,在中国几千年经久不衰,有其存在的理由,没有生命力的东西是不可能至今生存的。西医学界不能普遍接受,是因为人们不能够理解脉象学的原理,很大的原因:一是传统脉学被笼罩上了唯心的保护层。五行学说是分析病症时的辩证方法,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均是针灸时的寻经线路,将它牵强附会地加在脉象上,是流弊与蛇足。二是将脉诊神秘化,只能言传身教而难以自学与普及。三是脉诊形象和指感特征性的描述过于会意,取物比拟脉象有牛唇马嘴之别。要使脉象学走向世界,必须加以整理、归纳,扬弃与汇通。否则就若中药的煎药机器那样仿制或进口国外的技术。
当风脉、边脉、脉晕点、浊脉的发现,和作者观察将乳房、脾脏、胆囊、子宫等手术切除后的脉象变化,结合人体的生理、病理、解剖等对脉象的影响,清晰地发现寸口脉的分属已有所不同于表1的形式了。著者认为需要重新审视寸口脉的分属问题,当然审视方法以现代医学的理念为窗口,仍采取寸口脉法,并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反复考证。

(二)新探寸口分属

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是在神经及体液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又协调于人体九大系统。这是生命现象的重要形式,也是唯一形式。因此脉象的研究乃至寸口脉的分属围绕这一主体思路将使我们的研究富有收获。

人体脏器的寸口脉定位是人体脏器在寸口脉上新的分属。它主要依据躯体神经、植物神经的分布,血液供应的范围来研究脉位,并仍然沿用传统脉象学习惯来命名,经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而成立。

气血探寸口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盛衰是影响脉象的主要因素,并认为血是运行于脉道的水谷精微,气是体内流动的精微,泛指脏器的机能状态。就脉象的寸、关、尺分属,我们发现与人体诸多脏器的血液供应(除植物神经分属以外)存在着密切联系。

——头、颈、胸、上肢及其所属各器官,其血液供应主要是主动脉弓的第一级分支,属于中医寸脉的感应分区。其中:
头部的脉象信息在寸脉的远心端。
颈部的脉象信息在寸脉的中部。
胸腔其所含脏器的脉象信息覆盖于寸脉部。

——人体中腹部脏器,其中包括:肝、胆、胰、脾、胃、双侧肾脏、肾上腺、部分肠管(结肠的右曲、空、回肠、肠系膜)。它们的血液供应基本来源于腹主动脉的分支,并基本呈一个层面,它相当于关脉的分属区域。
肝、胆、脾胃的脉象信息在关脉的远心端。
肾、胰腺、肠等脉气在关脉的近心端。

——人体盆腔脏器和下肢血液供应为髂内外动脉。
它相当于一个层面。包括的脏器有膀胱、前列腺、输尿管、子宫、附件、结肠左曲及直肠,双下肢等,相当于双尺脉的感应区域。见图2。

既然人体的血液供应分为三个层面,那么触摸人体上下血管,它们的脉压一定是不一样的,血管内外的张力等因素也各不相同,这就产生了不同脉象。《内经》记载的遍诊法就是手触全身上下的血管,感应它们间的差异从而了解各脏器的气血变化,寸口脉法同样具有如此道理。就脉压来说,人的主动脉弓压力最高,中腹部次之,髂动脉脉压较弱。中医把寸、关、尺脉势与人体的整体血液供应相对应。通过手触脉管的感觉来判断它们的改变是有一定道理的。医生手触桡动脉候脉,三指在桡动脉上分远心端(寸脉)、近心端(尺脉)、二者之间(关脉),来感应人体主动脉分属(寸脉)、腹腔动脉分属(关脉)、髂动脉分属(尺脉),感应它们九大脉素的异同,从而了解各分属器官的气血差异即各脏器的功能状态,将有触管(寸口脉)知病的作用。
就人体发育的先后来说,胚胎第四周,上肢动脉开始发育,此时人体的心脏、头、颈、胸各器官已经在发育。因而我们的寸脉感应区域(上肢芽的前端)当应感应头颈胸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刻录。也就是说,接受主动脉弓血液供应器官的信息在胚胎第四周时已经逐渐记录在寸脉上了(刻录的顺序应当相同于神经系统的发育顺序)。其次随着胚胎的发育,中腹部器官的脉气刻录在关脉、盆腔及下肢的脉气刻录在尺脉。见图3。
心脏为动脉管的起始端。主动脉上的分支为第一分支,腹腔动脉为第二分支,髂动脉为第三分支。当第一分支所属脏器发生病变时,其脉晕出现在脉流的前端,在脉道上感应其脉气也在前端,在寸口脉上感应则属寸部。第二分支所属脏器发生病变时,其脉晕出现在脉流的中端,在脉道上感应其脉气在中端,寸口脉上感应则在关脉。同理第三分支疾病脏器的脉晕在尺脉。见图4。
我们惊讶于祖先的聪明。西方医学在尸体上解剖了几千年,而我们的先人知道用三个手指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对桡动脉脉气的九大脉素的不同来研究人体的健康状态,这是伟大的发现。
心脏搏动出的血流,其前端须克服脉管的阻力,中端、末端次之。这是因为脉管是有弹性的。就心肌的收缩力来说,心脏的收缩早期肌力最大,收缩的中期肌力次之,收缩的末期肌力较小。这种机能状态也与人体的脉势相匹配。事实上,自心脏搏动出来的血流也带有一定的势能,势能的最前端脉势最强,中、末渐次之。如此种种势能的差别与匹配将共同组成人体气血的循环。人体血液供应三分属、内脏神经分布的三分属及寸关尺三分属问的有机结合将是中医脉势和脉气的本质。桡动脉的血流在进人手时,手部动、静脉的通畅情况直接影响到桡动脉管内的压力。测量桡动脉的九大脉象要素的改变即可了解手的血液供应情况,同时也可比拟人体和各器官的气血情况。如果把右手桡动脉在手鱼际处阻断,则右寸脉的脉力增强就是这一道理。这是因为桡动脉前方遇到了阻力。若手部长了肿瘤,此时桡动脉前端的脉力也会增强,寸脉的脉力也增强。
人体解剖学让我们知道:人体的右手动脉与右颈总动脉同时开口于主动脉弓的右侧,左手动脉与左颈总动脉相邻开口于主动脉弓的左侧。人体左侧脑部出现病变时(脑占位性病变、脑梗塞、炎症等),人体左寸脉力一定也增高。同理,人体右侧脑部出现占位性病变时,右侧寸脉脉力也增强。压迫一侧颈总动脉,则其同侧寸脉脉力增强。这是因为心脏的搏力不变,上臂动脉的内压增高而微循环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在接近脏器的前端(在手为寸脉部)会出现脉晕增强的脉晕点。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9-03 18:27 2楼
好教材,值得学习1
2009-09-09 20:23 3楼
善,但五脏六腑是互相联系的。脉亦此。
2013-03-22 12:33 4楼
好贴,学习了,谢谢。
⬅ 龙血竭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 老茶馆 艾灸,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