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经》版本初考

2011-08-26 11:47 楼主
《类经》版本初考
作者单位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教育处(赵含森);
济南,济南市中心医院&超室(郭玲)赵含森郭玲

摘要流传至今的《类经》版本不少,有些存在着某种渊源关系。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所藏明刻本可能为目前所知《类经》的最早版本。《类经》之版本流传有两大类型,即带有《内经》原篇目的版本和不带有《内经》原篇目的版本。金阊童涌泉本、天德堂本等明刻本为国内诸清刻本之源,日和刻本源于带有“《内经》原目”的明刻本。

《类经》一书,由明・张介宾历时30年而完成,是明代注释《内经》最有成就的著作之一。《类经》刊行后,经多次翻刻,形成多种版本。但是有关《类经》版本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对此作了初步研究,对以下版本进行了考察,今报道如下。

一、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所藏明刊本(以下简称日藏明刻本)的影印本所见版本为山东中医药大学藏本。该书扉页以行书大字题写“类经”书名,该页右上题“张景岳类注”、“附图说心法”,书名左侧有如下数十字:“《灵》《素》之旨自秦汉以来无有能阐其秘者,是刻也既类分以便搜阅,证训以洞三玄,哲人重命,首宜鉴此。”[!]此页的外框由竹节样花纹所组成。从影印本的情况来看,此书为白口,单边黑框,有竖栏,一页!N行,行!O字,小字双行,书缝题书名、卷数、类别及页码。于首卷第一页书缝右下有“会稽谢谢应魁镌”数字。此本在《类经》目录之后又有“《黄帝内经》原目”,首列“《灵枢经》篇目”,次列“《素问》篇目”,在每篇目之下,皆详列该篇在《类经》中的目次。在“《灵枢经》篇目”的篇题前注曰:“按《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盖《灵枢》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二经各载八十一篇,皆合黄钟九九之数,而天人之道尽乎是矣。今存其原目,并列本经类次,以便查考。”[$]据此段注释内容和语气,可说明此“原目”出自张介宾之手,不是后人所补刻。如是后人补刻,当有所说明。从其所刻“原目”的字体来看,与《类经》正卷的字体一致,说明“《内经》原目”不是在重刻或重印时所补刻。由于现在社会上流传的《类经》的版本都是以明・金阊童涌泉本为底本的影印本和铅印本,皆没有“《内经》原目”,给研读《类经》带来诸多不便。龙伯坚有感于此,在《内经概论》[M]一书中将《内经》各篇在《类经》中的篇次位置一一列出,以便于查寻。此与带有“《内经》原目”的《类经》未曾在国内流传不无关系。此版本的发现,将会有利于《类经》的学习和研究。

二、明金阊童涌泉本所见版本为天津中医学院藏本。书宽!NPN65,高$%PQ65。栏高$!P%65,宽$OPN65,白口单边黑框,有竖栏,一页!"行,行!#字,小字双行,书缝中有书名、卷数、类别和页码。此书扉页有粗黑直线组成的长方形外框,正中以楷书题写“类经”之书名,书名之右上角题“张景岳类注,附图翼说”九字。书名左上角有双行小字题“黄帝素问灵枢合集”,该页之右下角题“金阊童涌泉梓”。此本没有“《内经》原目”,于首卷第一页书缝右下亦有“会稽谢谢应魁镌”数字。将此本与日藏明刻本相比较发现:第一,书名页字体和款式不同;第二,此本没有“《内经》原目”。但二本又有许多相同之处。第一,首卷第一页中缝皆刻有“会稽谢谢应魁镌”数字;第二,正卷内容的行款、格式、字体、标记符号完全一致;第三,比较二本的序文、目录和前三卷的内容,二本无任何异文。由张介宾自书的行草书序文的笔迹十分相似。目录篇“汤液醪醴论全”一句中的“汤”字皆误作“阳”。比较上述二本的异同,初步推测有两种可能:第一,童涌泉本可能与日藏明刻本出自同一书板,即童涌泉本的书板由日藏明刻本的书板删去“《内经》原目”而来。第二,童涌泉本可能是日藏明刻本删去“《内经》原目”后的影刻本。由于本人所见版本为日藏明刻本的影印本,所以进一步鉴别有一定困难。不过,由于日藏明刻本带有“《内经》原目”,此“原目”又不可能是后人所加,故日藏明刻本可能是目前所知《类经》的最早版本。

三、明・天德堂刊本所见版本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本。书高$%&’(),宽!%&%(),栏高$!&%()宽$#&"(),白口单边黑框,有竖栏,一页!"行,行!#字,小字双行,书缝有书名、卷数、类别和页码。此本扉页以楷书题写“类经”书名,右上角题“张景岳类注附图翼说”,该页之左上角题“黄帝素问灵枢合集”,左下角题“天德堂梓行”。此本无“《内经》原目”,于第一卷首页中缝右下亦有“会稽谢谢应魁镌”六字。比较此本与童涌泉本,发现二本有如下相同之处:第一,皆没有“《内经》原目”;第二,书名页款式及内容相同;第三,首卷首页书缝中皆有“会稽谢谢应魁镌”;第四,正卷内容、行款、格式、书栏大小一致。但是二本亦有不同之处:第一,书体之长宽不同。第二,二本正卷内容的字迹虽相类,但仔细辨认能看出其中仍有不同之处。天德堂本部分字的字迹不如童涌泉本端正。第三,部分内容的句读不同。如“卷三・十一”的一则注文,童本句读为“其虚实也。以气知之。经筋篇曰。”[’]而天德堂本的句读为“其虚实也以气知之。经筋篇曰。”[%]又如同篇的另一则注文,童本句读为“下取趺阳,阳明脉气。”["]而天德堂本句读为“下取趺阳阳明脉气。”[*]比较分析上述异同之处,可推测天德堂本和童涌泉本为同一版本类型。天德堂本可能是童涌泉的仿刻本。

四、明刻本所见版本为天津中医学院图书馆藏本。此本无书名页及出版处,行款格式与童涌泉本一致。无“内经原目”,第一卷首页有“会稽谢谢应魁镌”字样。

五、日刻本所见版本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本。此本扉页以行书题“类经”之书名,该页之右上题“张景岳类注,附图说心法”,左侧题“《灵》、《素》之旨自秦汉以来无有能阐其秘者,是刻也既类分以便搜阅,证训以洞三玄,哲人重命,首宜鉴此。”[#]外框亦为竹节样花纹。可见此页的款式和日藏明刻本完全一致。再者此本亦保留有“内经原目”。书中序言及正卷中的《内经》原文皆附有片假名。书高$*(),宽!*(),书栏高$!(),宽$#&’(),有竖栏,大字!"行,小字$$行,行!#字。比较此本与日藏明刻本的影印本,二本有如下相同之处:第一,扉页的款式完全一致;第二,二本皆有《内经原目》;第三,二本第一卷首页中缝皆有“会稽谢谢应魁镌”字样;第四,全书正卷行款格式一致。二本的不同之处是:第一,日刻本的序文及《内经》原文皆附有片假名。第二,二本的字迹不同,日刻本的字迹明显不如日藏明刻本的字迹端庄公正。再者,日刻本各卷的字迹不一,可能由于出自不同刻工所致。综上,此日刻本当是以日藏明刻本为底本的复刻本,二本当是一个版本类型。

六、清・萃英堂刻本所见版本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本。书高$’&+(),书宽!%&%(),栏高$!(),栏宽$,(),白口单边黑框,有竖栏,页!"行,行!#字,小字双行。书缝上为书名和卷数,中间有一下鱼尾符,鱼尾符下题类次,最下部分为页码。该书扉页有大长方形双边黑框,框内中间以大楷体书写“张氏类经”,右上题“图翼附翼合刻”,左下题“金阊萃英堂梓行。”框上方题“嘉庆四年仲春镌”数字。可见此本为《类经》的重刻本,由于此本亦无“《内经》原目”,故此本当是以童涌泉本或天德堂本等无“《内经》原目”的版本为底本重刻的。

七、清・崇让堂刻本所见版本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本。此本书高!"#$,宽!!%&#$,书名作《张氏类经》。扉页右上题“图翼附翼合刻”,左下题“崇让堂藏版”。此书每页大字!&行,小字双行,横细竖粗,长横长撇,字体不甚公正,书栏高!’%’#$,宽()%&#$,有竖栏。纸质较粗,脆而暗黄,少数字体不清。此本亦为《类经》之无“《内经》原目”版本的复刻本。

八、清・宏道堂刻本所见版本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藏本。此本书名作“张氏类经”,书名页之右上题“图翼附翼合刻”,左下题“宏道堂藏版”。叶秉敬《序文》之后有“宏道堂重刊”数字。张介宾《序文》后有参与重刻的人员及年代等。其曰:“绣谷杨云峰重梓,江阳杨舟缮写,泾南杨开泰绘图,岳邑杨志禄承梨,珊城杨琚对校。道光二十年岁在庚子开雕于橘园”[*]。此本每页大字!&行,小字双行,行!&字。字体不甚公正。由此可见,此版本是《类经》的重刻本。此外,此版本对《类经》原文作了校勘,对《类经》中明显的错字予以更正。如《类经》目录中,童本及明刻本“汤液醪醴”一句中,“汤”字皆误作“阳”,此本即改“阳”为“汤”。又如“卷三・十二”的注文,“五经,五脏之经络也”一句,童本、天德堂本、萃英堂本中,“也”字皆误作“包”,此本即改“包”为“也”。[!)]

九、民国时期千顷堂石印本所见版本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本。此本为民国八年石印本。该书于叶秉敬序文之后有“宏道堂重刊”数字。张介宾的序文之后有“道光二十年,岁在庚子开雕于橘园”数字,并题有“绣谷杨云峰重梓、江阳杨作舟缮写、泾南杨开泰绘图、岳邑杨志禄承梨、珊城杨琚对校”等说明其刻印、校对等情况的文字,此内容与清宏道堂本完全一致。据此则可说明此石印本是以清・宏道堂本为底本。

此外,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57年发行金阊童涌泉本的影印本,并于1965年发行以金阊童涌泉本为底本的铅印本。目前国内流传的《类经》的其它铅印本和胶印本皆源于童涌泉本。

本人对《类经》的版本情况作了上述考证。就其版本的源流而论,则日藏明刻本可能是目前所知《类经》的最早刊本。明童涌泉本和天德堂本等明刊本可能源于此版本。明代之童涌泉本和天德堂本,清代之萃英堂本、崇让堂本、宏道堂本,民国之石印本以及现在流传的各种铅印本、胶印本等,由于皆无“《内经》原目”,故上述诸本应与童涌泉本和天德堂本属于同一版本类型。由于日刊和刻本《类经》的款式与日藏明刻本一致,并且皆有“《内经》原目”,故二本属于同一版本类型。有“《内经》原目”的版本曾流传于日本,无“《内经》原目”的版本流传于国内。

目前所知,《类经》之版本流传,当有此两大类型。据《中国中医药图书联合目录》,除上述版本外,国内还有其他馆藏的明刻本和清刻本,限于条件,未能亲见,有待进一步研究。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慢前病机病理的愚得 老茶馆 新人,请问生姜干姜炮姜炭姜的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