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巴蜀中医药名家(一)

2008-07-07 09:46 楼主
近现代巴蜀中医药名家(一)
001沈绍九(1865—1936) 名湘,誉为成都四大名中医之冠。浙江绍兴人,其祖辈游幕到四川,定居成都。沈氏自幼对医很感兴趣,师承浙人敬云樵及成都名医范静涛,废寝学习,医技日进,医名日显,19世纪末正式行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设了成都首家送医送药的医馆,成都许多名医会定时到馆义诊,年就诊约万余人次。医馆连续举办达30 年之久,为蜀中医界一大盛举。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改用阳历。蜀中业医者改用阳历,由他开始。

临 床:沈氏以辨证精微、善识怪症;方药配伍巧妙;精于脉学;因人之症治病,攻补皆擅而著称。强调诊治疾病有六要:一证候、二病因、三辨似、四治法、五救逆、六善后。

论 著:沈氏一生忙于诊务,其医疗经验生前未能总结。其门弟子唐伯渊,杨莹洁整理有《沈绍九医话》

索书号: 14.12-1202/3424



002肖龙友(1870-1960)名方骏,别号不息翁,四川三台人,誉为北京四大名中医之冠。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名誉院长,中央文史馆馆员。1934年,与孔伯华共同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培养了数百名中医人才,对我国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设立中医学院的议案,被政府采纳。1956年我国第一批四所中医学院成立。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临 床:擅长治疗疑难病症,在儿科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重视辩证论治,主张四诊合参。 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与陈蕴生医师用中草药救治,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他一身留下了大量医案,由后人重加整理,发扬利用。

论 著:《现代医案选》

索书号:14.12.10/4404



003邹趾痕(1851-1938)名代权,字子衡,四川巴县人,伤寒杂病研究专家.邹氏60年如一日,悟透岐黄仲景一贯之学;刻苦钻研,领悟张仲景的医经精髓,他云:中医药精义尽蕴其中。

1、 他坚信且强调:医圣的"六气汤"真具有旋转体内气化,中医药精义尽蕴其中,出入神机之巨大力量.对医圣"六气汤"心领神会,运用自如.

2、 他认为:西医惯于解剖割去活质,中医长于气化,十分重视活质(十二经脉之终始,奇经维系三百六十五穴取法,神机气化之出入,营卫阴阳之升降,千头万绪的入神化境,乃西医所不及,为我民族保种强国之良技 。

临 床:擅治人体气化疾病.善用经方,擅长少阴四逆类主方.

1、 擅治人体气化疾病,如:骨蒸劳疫,咳喘痰血,吐血衄血,怔忡健忘,妇女绷崩带,干血虚痨,肺萎肺疽,肝疽肠疽等诸症.

2、 擅治气化兼形质的病,如:手痿脚痿偏枯,痉挛,中风厉节,骨痹死肌,颈疡腋疡,身黄鼓胀,耳鸣腰伛,偏正头风,口眼歪斜诸症等.

论 著:《圣方治验录》、《素问微言详解》、《灵枢微言详解》、《伤寒论详解》、《金匮要略详解》、《素问上古天真论详解》

索书号: 14.12.1025/2760



004周禹锡 自号蘧隐闲人,原籍四川内江,生长泸县,赴居隆昌。他是民国时期一位以著述宏丰、兼精中西医学,名闻医坛的医家。周氏自少随父习医,后师从张锡纯、丁仲祐,博览古今中外医书。

他提出三大主张:整理国医书籍;奖励学术研究;普及国医教育;在学术上主张“中参西理,西抉中精”实为四川中西汇通医学组织之发端。1925年,他发起创设“万县中西医药研究会”,该会为四川早期的中西医研究团体。

临 床:擅长治疗疑难病症

论 著:《中国医学约编十种》、《删补清太医院治瘟速效瘟疫辨论》。其中《中国医学约编十种》包括《生理约编》、《病理约编》、《诊断约编》、《妇科约编》、《儿科约编》、《瘟疫约编》、《医賸约编》共10种,书中以中医理、法、方、药为主,吸取西医的有关知识,作较系统、通俗的叙述,内容简要而切于实用,类似教学讲义;而 《删补清太医院治瘟速效瘟疫辨论》为现存初刻本。

索书号:14.12.-16./7728



005任应秋(1914-1984)字鸿宾,四川江津人,著名中医学家,名教授。师从经方家刘有余学中医。上海中国医学院肄业。后回原籍行医。建国后,历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北京中医学院文献编研组主任、教授、中医系主任兼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农工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以精深研究《内经》、医学史、医古文著称,有独到见解。

2、1960年首先开设了中医各家学说课程。

3、曾提出中医学发展的七大医学流派,引起全国中医的重视,并主编了统编教材。

论 著:《病机临证分析》《内经》研究论丛、《内经析疑》、《任应秋论医集》;《运气学说》;《中医各家学说》、《中医病理学概论》、《内经十讲》、《仲景脉学法案》、《任氏传染病学》等30多部,是我国现代中医学家中的一位巨匠。

索书号:14.12.(3)/2202;14.12.12(06)/2202;14.12.121 3437;14.12.-116.3/2202;14.12.1451/2202; 14.12-1466/1057C; 14.12.21/2202



006王伯岳(1912-1987)原名王志崇,四川成都人,中医儿科专家。出生中医世家。其父王朴诚,为成都四大名医之一。早年从师廖蓂阶学中医。1932年起在成都开业行医。建国后,历任成都市卫生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卫生部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副主任、主任、研究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临 床:善治儿科疾病,对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合并肺炎、肝炎、痢疾、哮喘、腹泻、癫痫等独特之处,疗效显著,有“小儿王”之称。

论 著:《中国儿科学》、《中医防治麻疹的方法》、《幼科条辨》、《中医儿科临床浅解》,其中《中国儿科学》是一部反映中医儿科学水平的代表作,该书的出版是中医儿科发展史上的大事。

索书号:14.12.7/1027A;14.12.7(016)/1140;14.12.7/1027



007王文鼎(1894-1979)四川省江津县人,师从颜闻修。解放以前在成都行医,利用其声望和地位,为党了许多工作。解放后,曾在四川省委工作,历任川西行署及四川省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成都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四川省人民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全国五届常委等。1956年调至中医研究院,任学术秘书处副处长、西苑医院副院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高级干部保健医生等。

他对中医药的认识:

1、中医的发展和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前提是首先搞好继承,不但要继承治疗经验和有效方药,更要系统学习理论,这样才能谈得上整理提高。

2、进行中医研究,必须在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成果,按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反对废除理论、研究经验或废除中医、研究中医的倾向和做法。他认为如果抛弃中医的病理、病因、诊断、症状等,完全用西医的一套来代替,不但达不到发扬祖国医学的目的,反而会对祖国医学遗产造成莫大的损害。

3、中医的基础理论,包含着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必须将中医和中药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才能在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上有所贡献。

他的这些见解,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临 床:在四诊方面,他尤重脉诊,指出诊脉必须“静以观其象,动以察其体”;选方用药注意法度,加减化裁活泼圆通。善于辨证,精于选方,巧于化裁,常可于平淡中而获奇效;对一些验方、秘方也很重视,认为只要辨证得法,确有疗效。

论 著:《对于开展中医研究工作的商讨》、《对研究整理祖国医学的一点意见》

索书号:





008黄济川(1861-1960)原名黄锡正,四川省内江县人,痔瘘专家,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常务理事。17岁拜富顺县民间游医钟心裕为师,得其钟氏祖传痔瘘方药及外科秘方。为解除病人疾苦,立志济世救人,更名“济川”。光绪三十三年在东华正街17号何家祠公馆挂牌开办“黄济川痔瘘诊所”。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党的号召,公布了自己的枯痔散、药物挂线疗法等治痔方药和治疗经验;主动将私人诊所改建为集体所有制的成都痔瘘专科医院。先后被选为省人民代表,省、市卫生先进工作者,被省政府授予“痔瘘专家”称号,并以95岁高龄到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华医学会全国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他题写的《勉后学者八大警语》:“诊断确实,医治彻底。胆大心细,体人如己。戒骄戒躁,勤钻互学。全心全意,尊党为民。” 充分体现了其本人的医德医风及思想境界。

临 床:采取外治为主,内服药为辅相结合的疗法。并对钟氏挂线治疗肛瘘法进行大胆改进,用收线的方法代替吊小钱或锡坠的办法,既缩短了疗程,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至今仍被普遍采用。

论 著:《痔瘘治疗法》

索书号:14.12.54(5)/4432



009蒲辅周(1888—1975)原名启宇,出生于四川省梓潼县长溪乡一个世医之家。祖父蒲国桢,父亲蒲仲思,都是精通医道、名闻乡里的医生。11岁时,由其祖父讲授医书。15岁起,白天随祖父临床侍诊,入晚苦读到深夜。他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基本研读之书,以《外台秘要》、《千金方》及历代诸家之书为参考之学。经3年的苦读与侍诊,蒲辅周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18岁便悬壶于乡里。他牢记前人“医乃仁术”之教诲,将名字改为辅周,取辅助贫弱、周济病人之意。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蒲辅周奉命调京工作,他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科工作。1956年参加农工民主党,1960年任中医研究院内科研究所内科主任,196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65年任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并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常委,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科委中医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等职务。1975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

临 床: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辨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论 著:《流行性乙型脑炎》

索书号:14.12.347/4457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附子汤的临床辨证新用 老茶馆 近现代巴蜀中医药名家(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