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黄连泻心汤

2011-08-26 22:14 楼主
大黄黄连泻心汤--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大黄(五钱) 黄连(三钱) 黄芩(二钱)

【功能主治】治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不可下,宜此药攻其痞。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

【处方】大黄6克 黄连3克

【功能主治】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用麻沸汤2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二次温服。

【摘录】《伤寒论》

大黄黄连泻心汤--《云歧子保命集》卷上

【处方】大黄2两,黄连2两,甘草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热痞。口渴。

【用法用量】沸汤2盏,热渍之1时久,绞出滓,暖动,分2服。

【摘录】《云歧子保命集》卷上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2-01 08:28 2楼
大黄黄连泻心汤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用法】上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
【方解】明•许宏: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而成痞。有表未解而下之早,重者成结胸,轻者成痞。凡痞者,有阴阳之分焉。若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为阴,属附子泻心汤;今此心下痞,关上脉浮紧,不恶寒,反恶热者,为阳。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导泄其虚热也。经曰:“火热受邪,心病生焉。”苦能入心,寒能降热,故以黄连之苦寒为君,而通其心气;以大黄之苦寒为臣使,以共泻其心之虚邪,主热痞结于中者也(《金镜内台方议》)。清•吕震:愚按经文言紧反入里,里邪不能再使出表,当从里解,但按之不濡。中挾饮邪,按之自濡,中不挾饮,故曰但气痞也。若表邪未罢,脉当尺寸俱浮,今但关上浮,则属中焦痞结。气有上逆之象,既曰气痞,但当顺其气,本方大黄、黄连,分量既轻,渍以沸汤,绞去滓而温服,则但取其气,不取其味,使气顺而痞自解。况经文本有表未解不可攻痞之条。此之表解而邪入里,攻痞自宜此法。先圣处方,妙在能用药而不为药用。观其服法,本非急下之剂,与大陷胸之用大黄,小陷胸之用黄连,药虽同而制则异矣(《伤寒寻源》)。清•尤在泾:成氏云:此导虚热之方也。按所谓虚热者,对燥矢而言也。盖邪热入里,与糟粕相结,则为实热;不与糟粕相结,则为虚热,非阳虚阴虚之谓。本方以大黄、黄连为剂,而不用枳、朴等药者,盖以泄虚热,非荡实热也(《伤寒贯珠集》)。清•王士雄:二味仅以麻沸汤渍须臾即绞,其味甚薄,乃可泄虚热;若久渍味厚,虽无枳、朴亦能下走肠胃也(《温热经纬》)。清•王旭高:痞有不因误下而成者。关上脉数,系心火亢盛,不得不交于阴,而中宫受其燔灼,气失升降为痞。按之自濡,是无形者也,故独任苦寒,便可泄却,如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连泄气分之热,且大黄有攻坚破结之能,其泄痞之功,即寓于泻热之内。以麻沸汤绞其汁,取其气不取其味,治虚痞不伤正气也。吐衄之证,世医率用寒凉止血,不知血得寒则凝,血止之后,必有瘀凝胃络,或为胸胁疼痛,或至夜徵结不降,而贻余患者多矣。审其果为实火迫血妄行,不若竟用此方,泻火通阴,行瘀止血之为美备也(《王旭高医书六种》)。
【应用】
【按语】程门雪夫子尝谓“《伤寒论》原文:‘心下痞,按之濡,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成氏注作虚痞,颇有语病,故诸家多非之。柯韵伯改濡为硬,《金鉴》改为不濡,都非。此方虽用大黄,但采沸汤泡后绞汁,力量甚轻,与水煮不同;合之黄连一派苦寒泄热之品,重药轻投,以泄心下热痞耳。热痞故按之当濡,若硬满结甚,非姜、夏不能为功,岂平日三黄所能治耶。痞为阴邪,误下而成者,湿热痞结阳位也,脉不当浮大;今脉关上浮,痞按之濡,正是阳邪热痞,但热无湿,与三泻心汤证不同,为痞之变证,故以大黄泡汁轻泄热结,原文甚合。”则三黄泻心之用,原为阳邪热痞,但热无湿者而设。可见病有万变,方亦万变,岂可胶柱鼓瑟哉。
⬅ 法煮蓖麻子 老茶馆 归活温经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