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梦证探赜

2009-10-12 13:01 楼主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学术价值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以往学者对其构筑的理论体系研究颇多,但对其梦医学方面的内容述及较少。在现代精神分析法业已东渐且十分盛行的今天,认真探讨《内经》中所展示的东方文化氛围下对梦的理性思考,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仅就《内经》中的有关梦证内容进行初步整理研究,以就正于读者。

梦的本质与特征

1、梦在睡眠中发生梦发生在睡眠过程中,这几乎是人人都知道且亲身体历过的一种生活经验。《内经》在《灵枢·淫邪发梦》中“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和《素问·诊要经终》论中“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的论述,肯定了睡眠是做梦的先决条件。《灵枢·口问》篇从阴阳学说出发,认为睡眠和觉醒的交替发生,是阴阳交错的结果。做梦发生于阳尽阴盛之时,为静中之动,阴中之阳,属于睡眠这中发生的一种普遍现象。

2、梦是睡眠中的心神活动《灵枢·淫邪发梦》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指出发梦之由在于魂魄飞扬。魂魄属于心神之范畴,因此梦是心神活动在睡眠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而病梦则是疾病过程中心神不安在梦中的反映。

梦证病因

梦证,是对与梦寐相关的一类疾病的统称。梦证的形成原因复杂,《内经》从躯体的外在刺激、内部刺激和精神因素刺激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1、外邪侵袭

《内经》认识到邪气侵袭是引发梦证的重要原因,并把引发梦证外邪统称为“淫邪”、“正邪”。《灵枢》中专门讨论梦的篇章即名为《淫邪发梦》,马莳诠释该篇名曰:“内有淫邪泮衍,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故名篇。”(《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所谓淫邪,“非另有其邪,即后篇燥湿寒暑风雨之正邪。”(同上),泛指一切致梦之外邪。外邪入侵机体,导致心神活动异常而发梦证。

2、内邪刺激

《内经》论及所引发梦证的内邪,包括阴阳气血失调和脏腑病变的影响,以及各种病理产物和寄生虫等的刺激。

《素问·方盛衰论》曰:“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也。少气之厥,即因气虚而逆。厥气,即逆气。少气则神失其守,阳不守阴,发为梦证。不但少气之厥可以致梦,阴阳、气血、上下偏盛偏衰,失却动态平衡,均可致梦。

五脏藏神,若脏腑功能偏盛偏衰,均可引起藏神功能失常而发梦。《灵枢·淫邪发梦》十二盛梦中有五脏气盛之梦,十五不足梦中有五脏不足之梦和五腑不足之梦。《素问·脉要精微论》还论述了肝、肺两脏气虚之梦。

《内经》还有肠虫致梦说,《素问·脉要精微论》曰:“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肠道寄生虫影响脏腑功能而发梦证。

3、七情内伤

精神情志异常变化可以引发病梦,中医学称之为七情致梦。《灵枢·淫邪发梦》指出正邪侵袭而致梦,正邪既包括四时气候的影响,也包括过度的精神刺激和情志变化。张景岳《类经·梦寐》认为:“凡阴阳劳逸之感于外,声色嗜欲之动于内,但有干于身心者,皆谓之正邪。”揭示了《内经》致梦之正邪也包含精神情志变化的原旨。

此外,《内经》还有误治致梦说。《素问·诊要经终论》曰:“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得眠,眠而有见。”

疾病可反映于梦中,日久之梦也可导致疾病,因病致梦和因梦致病并行互见,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梦证病机

《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运气学说等为理论基础,对不同梦证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解析和阐述,将梦证病机概括为邪正斗争、阴阳失调、脏腑盛衰、心神不安等方面。

1、邪正斗争

梦证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双方矛盾相互斗争反映于梦中的过程,邪正的胜败,决定着梦证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灵枢·淫邪发梦》指出正邪从外侵内“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府,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

2、阴阳失调

邪正斗争的结果可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即阴阳的有序变化稳态遭到破坏并反映于梦的过程。《素问·方盛衰论》认为少气之厥之梦在于“阳气有余,阴气不足”;《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阴盛、阳盛、阴阳俱盛及上盛、下盛均可致梦。

3、脏腑盛衰

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的有机整体,生理上以脏腑为中心,病理上以脏腑病变为关键,尤其是脏腑与情志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愈使脏腑病机在以神志变化为基础的梦证中显示出其独特的地位。《内经》依据脏腑的五行归属、功能特点以及与五志、五体、物候之间的关系详细论述了梦证的脏腑病机。如《素问·方盛衰论》和《灵枢·淫邪发梦》篇分别介绍了梦证的“五脏之虚”,五脏之盛和厥气病机。

4、心神不安

精神情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统一于心,由心所主。各种病理变化反馈到心神中,引起“神不安”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梦证。《灵枢·淫邪发梦》认为导致梦证的心神不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魂魄飞扬”。杨上善释此而曰:“因其所病,见之于梦,此为病梦也。”(《黄帝内经太素》)

梦证诊断

梦证诊断即以梦为诊,简称梦诊。其语虽首见于《黄帝内经太素》中有关释《内经》梦证论述的篇章,但相关内容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诊候》中节引了《灵枢》有关淫邪发梦的论述之后,明确指出:“善诊候者,亦可深思此意,乃尽善尽美矣”。

1、梦诊原理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外在症状表现出来,即“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因此通过诊察外在表现可以诊断其内在疾患,中医学称之为“司外揣内”。《灵枢·淫邪发梦》载:“黄帝问曰:有余不足,有形乎?”此“形”即指外在形象表现。对此岐伯作了明确的问答,不仅说明了内在脏腑变化有外在形征可察,而且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各种不同梦象所反映的意义,从而为后世梦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辨有梦无梦

庄子提出过“真人无梦”、“圣人无梦”的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述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等四类有高度养生修养的人,能把握自然规律,合阴阳之变化,顺时令之往来,避世俗之干扰,善于积精全神,而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辵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既然不病,自然不会出现病梦。因此,辨有梦无梦,尤其是有无病梦,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有无疾病的发生。

3、辨病因

引起梦证的病因很多,不同的病因引发的梦境各异,因此可以通过对梦象的辨析来推求致梦病因,《内经》主要通过审梦求因和审证求因的方式来完成。审梦求因就是依据梦中景象的阴阳五行属性来判断致梦病因,如前所述的病因各篇即如是,运用审梦求因的方法确可比较圆满地解释一部分梦证,但也存在不少牵强附会、不切实际之处,因此,在辨析病因时,还须参用其他方法。《素问·方盛衰论》明确提出“合之五诊”的辨梦观点,即须审证求因,综合分析,全面掌握梦证表现以确诊。

4、辨病性

通过对梦象的辨析来判断梦证的性质,是《内经》梦证诊断的又一重要内容。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内经》论述了阴盛、阳盛、阴阳俱盛的梦象表现。在虚实辨证方面,《内经》将虚实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探讨了五脏气虚和五脏气盛致梦的各种梦境表现,通过其不同梦象表现可以判断梦证性质。

5、辨病位不同部位的病变梦象有异,通过梦象辨析可以判明病变的部位。《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述“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是言上下部位辨证,《素问·方盛衰论》通过梦象来推断何脏所虚,《灵枢·淫邪发梦》所论十二盛梦中有七梦针对病变部位,十五不足梦则皆论述病变部位。

梦证治则

1、扶正祛邪

《内经》提出梦证的扶正祛邪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治疗原则。《灵枢·淫邪发梦》在论述了十二盛梦之后指出:“凡此十二盛者,至而写之立已也。”在探讨了十五不足梦后又曰:“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

2、协调阴阳

梦证根本在于阴阳有序稳态破坏而出现阴阳偏盛偏衰,故治疗应协调阴阳,恢复其有序稳态。《素问·方盛衰论》在论述厥气致梦后明确提出了“调之阴阳”的治疗原则。

3、三因制宜

梦证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治疗梦证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素问·方盛衰论》通过五脏气虚“得其时”与平时两者不同的梦境表现,体现出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

综上所述,《内经》不仅仅是对梦医学的某一方面有所发挥,或对某一梦现象进行观察,而是将梦现象纳入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从梦的本质与特征及梦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奠定了中国传统梦医学的理论体系,对后世梦医学的发展、演变以及充分展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丰富了世界梦医学研究的内容。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10-22 14:31 2楼
论述的非常精辟,但窃以为,梦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只此略有差异。不知对否?
2012-10-06 21:27 3楼
本人就是一直被梦困扰,很揪心。打算去找个中医看一看。
⬅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新解 老茶馆 《黄帝内经》变易求和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