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中人

2009-10-13 10:57 楼主
话说豫章赣北某偏僻小县的秦县令,励精图治,廉洁奉公,辖内政通人和,倒也太平。不料祸不单行,这年先是洪水泛滥,后瘟疫横行,秦县令放赈济贫,安定民心,终因心力憔悴,身染疠疫,一病不起。
这日,一位走方郎中身背药箱、手执虎撑来到集市巡寻诊,还未开市却迎面走来了一位衙门捕头,拱手作揖说道:下官是为本县老爷来请郎中看病的,快快随我去给老爷看病。
郎中随捕头前往,一路上想,堂堂县太爷何须找我一个走方郎中看病,万一有个闪失,轻者挨板子,重则坐牢杀头也未可知,心中惴惴不安。他小心地向捕头打听县太爷是怎么生病的,平日爱好习惯等等。捕头告知县太爷是位受民拥戴、爱民如子的清官,因公务繁忙,积劳成疾。听这么一说,压在郎中心中的石头落地,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
待到秦府一看,见只是座寻常人家的小院,四壁徒洗,零星家具也斑驳陆离,陈旧不堪。秦县令卧病在床,听说郎中来府,强打精神,依床而座。郎中见县令满头花白,面目清瘦,但目光中透着慈祥,果如捕头所言,是个好官,不禁心生怜惜,眼含泪花。
县令用沙哑的嗓音说道:先生为何眼含泪花?郎中答道:在下是个性情中人,实为老爷的清廉所感动。秦县令将“性情中人”误听为“杏林中人”,连连说道:是杏林中人就好,是杏林中人就好!
郎中听得此语,忙将手中虎撑扬起呈报县太爷:在下正是杏林中人。接着倾心为县令诊断、处方,旬余,秦县令便康复痊愈了。
此后,郎中们便以身为“杏林中人”而自豪,虎撑是杏林郎中的标志,“杏林中人”也成了德艺双馨名老医师的代名词并沿袭至今。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10-13 16:16 2楼
有急事找您请教,见后速回电。13808941398
2009-10-16 15:21 3楼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后来还说有老虎镇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谷换取,而董奉则把换来的谷米来救济贫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说。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2009-10-27 10:41 4楼
美丽的传说,高尚的医徳。
2009-11-06 22:09 5楼
支持
很多文章都要发帖30以上才能看,就得多发帖子
⬅ 痰——治痰当调气 老茶馆 朱进忠谈如何辨证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