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汤

2011-08-26 23:28 楼主
黄连汤--《伤寒论》

【处方】黄连9克,甘草9克(炙),干姜9克,桂枝9克(去皮),人参6克,半夏6克(洗),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平调寒热,和胃降逆。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昼三次,夜二次。


【备注】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桂枝辛温,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摘录】《伤寒论》

黄连汤--方出《医心方》卷十一引《传信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处方】黄芩8分,黄连8分。


【功能主治】赤白痢如鹅鸭肝者。


【用法用量】以水2升,煎取1升,分2服。


【摘录】方出《医心方》卷十一引《传信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黄连汤--《伤寒总病论》卷四


【处方】黄连1两,橘皮1分,杏仁(麸炒)1分,枳实1分,麻黄1分,葛根1分,厚朴1分,甘草1分。


【功能主治】冬温至夏发斑,咳而心闷,呕清汁,眼赤口疮,下部亦生疮,或自下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温温分减服。下利先止,别当消息,小儿斟酌。


【摘录】《伤寒总病论》卷四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1-30 08:54 2楼
黄连汤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黄连 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五合 干姜 甘草炙各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五服。日三服,夜二服。
【方歌】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痛忘
【趣记】姜贵人与黄老早下。解:姜指干姜,贵指桂枝,人指人参,与虚字,黄指黄连,老为甘草,枣为大枣,下为半夏。
【功用】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主治】治腹中痛,欲呕吐。
【方解】金•成无己: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半夏之辛以开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益胃(《注解伤寒论》)。明•许宏:湿家下后,舌上加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此伤寒邪气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胃中有邪气,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为下寒,故腹中痛;阳不得降为上热,故欲呕吐也。故与半夏泻心汤中加桂枝升降阴阳之气也;为下寒,故去黄芩。经日:上热者,泄之以苦;下寒者,散之以辛。故用黄连为君,以治上热;干姜、桂技、半夏以散下寒为臣;人参、大枣、甘草之甘,以益胃而缓其中也(《金镜内台方议》)。明•吴昆:伤寒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作痛者,与此汤以升降阴阳。黄连之苦,以泄上热而降阳;姜、桂、半夏之辛,以散中寒而升阴;人参、甘草、大枣之甘,可缓中急而益胃。是方也,以黄连之寒,佐以姜、桂之辛,则寒者不滞;以姜、桂之热,君以黄连之苦,则热者不燥。寒热之相用,犹奇正之相倚耳。况夫人参、甘草之益胃,又所以宰中而建招摇矣乎(《医方考》)。清•柯韵伯:此亦柴胡加减方也。表无热,腹中痛,故不用柴、芩,君黄连以泻胸中积热,姜、桂以驱胃中寒邪,佐甘、枣以缓腹痛,半夏除呕,人参补虚。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峙于中,仍不离少阳之治法耳。此与泻心汤大同,而不名泻心汤者,以胸中素有之热,”而非寒热相结于心下也,看其君臣更换处,大有分寸(《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清•江琥:夫病本太阳伤寒,邪传入里,胃中有寒邪之气,故于麻黄汤中止取桂技、甘草二味,辛甘相合以散其寒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大枣以益胃。用半夏者,以其能挟黄连清胸中热,止呕吐也。用于姜者,以其能挟桂技散胃中寒,除腹中痛也。且也,药分寒热,甘草复有调和相协之义。要之,此汤病人涉虚者宜用之,否则勿轻投也(《伤寒论辩证广注》)。清•汪讱庵: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之和法。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在上下而不在表里,即变柴胡为黄连汤。以桂枝代柴胡,以黄连代黄芩,以干美代生姜,引入胃中,听胃气之上下敷布,故不问下寒上热,上寒下热,皆可治之也。夫表里之邪则用柴、芩。用生姜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桂、连,用干姜之辣以开之,仲景圣法灼然矣(《医方集解》)。清•王晋三:黄连汤,和剂也,即柴胡汤变法,以桂技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易生姜。胸中热,欲呕吐,腹中痛者,全因胃中有邪气阻遏阴阳升降之机,故用人参、大枣、干姜、半夏专和胃气,使饮入胃中。听胃气之上下敷布,交通阴阳,再用桂枝宣发太阳之气,载引黄连从上焦阳分泻热,不使其深入太阴,有碍虚寒腹痛(《绛雪园古方选注》)。清•尤在泾:此上、中、下三焦惧病。而其端实在胃中。邪气即寒淫之气,胃中者,冲气所居,以为上下升降之用者也。胃受邪而失其和,则升降之机息。而上下之道塞矣。成氏所谓阴不提升而独治其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干上,为胸中热欲呕吐者是也。故以黄连之苦寒以治上热;桂枝之甘温以去下寒,上下既平,升降乃复。然而中焦不治,则有升之而不得升,降之而不得降者矣,故必以人参、半夏、干姜、甘草、大枣,以助胃气而除邪气也。此盖痞证之属,多从寒药伤中后得之,本文虽不言及,而其为误治后证可知,故其药亦与泻心相似,而多桂枝耳(《伤寒贯珠集》)。清•吴谦等:伤寒邪气入里,因人脏气素有之寒热而化病。此则随胃中有寒,胸中有热而化。腹中痛欲呕吐,故以是方主之。君黄连以清胃中之热,臣干姜以温胃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黄连呕吐可止,人参补中,佐干姜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外,大枣所以培中也。然此汤寒温不一甘苦井投,故必加甘草协和诸药。此为阴阳相格,寒热并施之治法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清•章楠:小柴胡汤、黄连场同为和剂,而柴胡汤专主少阳,黄连汤专主阳明。若少阳证之喜呕者,因木郁土中,胃气不顺,故以柴胡升少阳之气,以黄芩、半夏降胃逆也。黄连汤治胃中邪阻呕吐,病在中焦阴阳格拒。而营气起于中焦,故佐桂枝通营,君黄连之苦寒,干姜之辛热,通阴阳,分清浊,然后人参、大枣、甘草、半夏得以助正气而调和之。因其胸热腹痛,皆由中焦阴阳格拒使然,故为阳明主方(《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清•费伯雄:变姜、连泻心之法而为升降阴阳之法。寒热并用,补散兼行,和法之最佳者(《医方论》)。清•莫枚士:此黄芩人参汤去黄芩,加黄连,从其所易为名也。《千金》以此方去姜、半、人参三味,加生地、竹叶、赤石脂,名生地黄汤,治产后苦寒热下痢,是此方本治有寒有热之症。彼病在肠,故用地、脂涩之;此病在胃,故用参、姜,意义略相似。后世有进退黄连汤,即此方而以连、桂、姜等,为增损者,此风寒在半表里间,而将又下陷者,以在半表里,故不分风寒,而混称邪气,古人称谓之。例如此胸中热半表也,腹中痛是邪气下陷,欲呕吐是胃尚能拒邪,故既以桂枝治表,连干和胃,而复以参;甘填中,以助其拒而不使陷,方义之精如此,而连、半并用,合小陷胸法,又藉以荡涤胸胃;姜,参连用,合大半夏及半夏人参汤法,往复回环,妙难言尽(《经方例释》)。
【应用】
例一 钟育衡治胃脘痛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蔡某,女,40岁。初诊:1980年7月3日主诉:胃脘胀闷疼痛,胸中烦热,时而呕吐苦绿水,纳食呆滞,食冷物胃脘痛剧,且腹痛泄泻。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用青链霉素治疗无效,邀余会诊。诊查:病人上证仍在,神志清晰,形体消瘦,两目有神。舌质较淡,舌苦薄白。心下拘急,按之痛甚,未触及癖块。脉象弦缓。辨证:证为上热下寒,脾胃不和之故。治法:治以清上温下,健脾和胃,拟黄连汤加味。处方:黄连8克
干姜8克
半夏10克
人参8克
甘草8克
桂技6克
青皮10克
柴胡6克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一诊:服药后呕吐已止,胃脘疼痛减轻,纳食增加,大便溏,舌脉同上。继用上方药六剂,服法同前。三诊:诸证皆减,但心下时有痞闷。寒热已平,肝气不疏。继用调肝疏气之法。处方:柴胡10克
郁金8克
木香5克
青皮10克
元胡10克
陈皮10克
神曲10克
川楝子6克.砂仁3克
炙甘草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连服一周。服药一周后疾病痊愈。
例二
梁开发治胎动不安案(选自《新中医》1992.7)黄某某,女,31岁。停经3月余,经停40多日时,作妊娠试验阳性,诊为早妊。继半月后出现小腹疼痛,阴道少量下血,急至医院诊治,服中西药月余罔效。诊见:阴道少量下血,腰酸,小腹隐痛,伴有怯寒,心下痞,纳呆,泛吐白唾沫,大便溏。舌质略淡,苔白微厚,脉细弱。经妇科再次诊查,胎尚存。索视前方,乃益气固冲、凉血止血、补肾安胎之品。方如归脾汤、胶艾四物场、惜红煎、固冲场及西药黄体酮之类。心下痞,纳呆,泛吐白唾沫,乃为胸中有热,胃中有寒,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表里不和;怯寒是脾之清阳不升,致卫外之阳不布,清阳不升,则不能摄血载胎,故而阴道下血,腰酸腹痛。舌淡苔白厚,乃脾胃寒湿;脉细弱,乃湿邪主病兼见虚象。施以黄连汤,处方:黄连、干姜各6克,桂技、法半夏各10克,仙鹤草、泡参各24克,大枣15克,甘草3克,服2剂。二诊:阴道下血止,诸症消失。继投益气因冲剂调服半月而停药。追踪观察,后足月顺产1男孩,发育良好。
例三 梁开发治胎漏案(选自《新中医》1992.7)曾某某,女,35岁。经血淋漓不断已5月,伴怯寒,心下痞闷,纳呆呕恶,泛吐白唾沫,大便溏。舌淡,苔白厚,脉细缓。5月前曾作过人工流产,术后下血淋漓不断,多处服中西药,效皆不著。据其脉症,遣黄连汤为治,处方:黄连6克,泡参30克,桂枝、干姜、法半夏各10克,大枣15克,甘草3克,益母草24克。服3剂。二诊:经血净,痞闷消,纳谷馨,怯寒、吐呕恶诸症皆除,继以益气健脾之品调治而愈。
【按语】此泻心汤之变也。变辛苦泄降之法而为升降阴阳之方,盖病在中焦,阴阳格拒,故以黄连之苦寒,干姜之辛热,为寒温同用之法;更藉桂枝入血通营;半夏和胃降浊。四者通阴阳,分清浊。人参、甘草、大枣补虚缓中,以养正气来复。以其寒热并用,补散兼施,为和法之最善哉也。
2012-03-02 08:51 3楼
名称: 黄连汤

别名:黄连汤

组成: 黄连8两。

出处: 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外台》卷七引《古今录验》。

主治: 心经蕴热,致患卒心痛,口疮,眼目赤肿羞明。小儿痘疮。卒心痛。诸热眼,赤种羞明,冒暑饮酒患眼。口疮。小儿热毒盛,发疹痘疮,初发早觉者。心经蕴热。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1升5合,去滓.温服5合,日3次。

附注: 黄连解毒汤(《直指》卷二十)、黄连一物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黄连解毒散(《普济方》卷七十四)、黄连散(《普济方》卷四○三)、黄连泻心汤(《回春》卷五)。
2012-03-02 08:51 4楼
名称: 黄连汤

别名:黄连汤

组成: 黄连(去须,捣碎,炒)3两,黄柏(去粗皮)3两,白术4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主治: 妊娠下痢频并,后重里急。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012-03-02 08:52 5楼
名称: 黄连汤

别名:黄连汤

组成: 黄连3两,甘草3两(炙),干姜3两,桂枝3两(去皮),人参2两,半夏半升(洗)大枣12枚(擘)。

出处: 《伤寒论》。

功效: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主治: 胸中有热,胃中有寒,阴阳痞塞,升降失常,心下痞满,腹痛欲吐。

用法用量: 上以水1斗,煮取6升,去滓温服,昼3次,夜2次。

各家论述: 1.《金镜内台方议》:胃中有邪气,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为下寒,故腹中痛;阳不得降为上热,故欲呕吐也。故用黄连为君,以治上热;干姜、桂枝、半夏以散下寒为臣;人参、大枣、甘草以益胃而缓其中也。 2.《医方集解》:此足阳明药也。黄连苦寒泄热以降阳,姜、桂辛温除寒以升阴,人参助正祛邪,半夏和胃止呕,甘草、大枣调中止痛,上中二焦寒热交战,以此和解之。 3.《金鉴》:君黄连以清胸中之热,臣干姜以温胃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黄连呕吐可止;人参补中,佐干姜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外,大枣所以培中也。然此汤寒温不一,甘苦并
2012-03-02 08:52 6楼
名称: 黄连汤

别名:黄连汤

组成: 胡黄连半两,柴胡(去苗)半两,鳖甲(去裙襴)半两,甘草(炙,锉)半两,白蒺藜(炒)半两,黄耆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威灵仙1两。

出处: 《普济方》卷二三○。

主治: 虚劳,寒热心忪,骨节酸疼。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童便、酒共半盏,加乌梅1枚(拍碎〕,同煮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2012-03-02 08:53 7楼
名称: 黄连汤

别名:黄连汤

组成: 黄连(去须,炒)1两,大黄(锉,炒)3分,大青3分,升麻3分,黄芩(去黑心)3分,甘草(炙,锉)3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三十。

主治: 伤寒后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012-03-02 08:53 8楼
名称: 黄连汤

别名:黄连汤

组成: 黄连1钱,山栀1钱,生地黄1钱,麦门冬(去心)1钱,当归1钱,芍药1钱,薄荷5分,犀角5分,甘草5分。

出处: 《回春》卷二。

主治: 心火舌上生疮,或舌上肿,燥裂,或舌尖出血,或舌硬。木舌。由心脾热壅,舌肿粗大,渐渐硬塞满口,气不得吐,如木之不和软。

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频服。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2012-03-02 08:53 9楼
名称: 黄连汤

别名:黄连汤

组成: 黄连(去须)1两,黄柏(去粗皮,炙)半两,阿胶半两(炙燥)。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主治: 小儿热痢。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匕,酒半盏,入阿胶1片,同煎至2分,去滓,空心、日午、近晚各1服。

制备方法: 上除阿胶外,为粗末。
2012-03-02 08:54 10楼
名称: 黄连汤

别名:黄连汤

组成: 黄连(去须)1两,大青1两,山栀子仁1两,茵陈蒿1两,柴胡(去苗)1两,地骨皮1两,人参1两,黄芩(去黑心)1两,芒消1两,大黄(细锉炒)2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 黄疸,遍身面目皆黄。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012-03-02 08:54 11楼
名称: 黄连汤

别名:黄连汤

组成: 黄连(去须,炒)半两,阿胶(炙令燥)3分,当归(切,焙)3分,干姜(炮)3分,鼠尾草(洗净,慢火焙干)3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主治: 冷痢(疒丂)痛,肠滑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若冷甚白多,以酒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日午再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加减: 若热及不痛,即去干姜、当归,用水煎依前服。
⬅ 大滚脓丹 老茶馆 大温脾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