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撷要

2009-11-06 14:07 楼主
关于切脉(1)
引自,王惟恒主编《中医基础知要》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zr9
第四节 切而知之谓之工7

一、趣说中医“三指禅”

中医看病,免不了要先摸摸患者手腕部的脉搏,俗称切脉,亦称脉诊,切诊。切脉,是医生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医辨证的“拿手好戏”。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巧妙地运用“三指禅”的功夫,常能相当准确地判断患者患病的部位和性质,推测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窥察体内邪正盛衰等情况。清代名医周学霆的脉学专著还以《三指禅》为名,论脉辨病,十分切合临床实用。至于中医切脉的专著,当推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和明朝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最驰誉中外。(

历史上有关切脉的趣闻甚多,然而,切脉之术是谁人发明的呢?相传,距今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晋国上卿赵简子有一次病倒,昏迷不醒,众人皆认为他死去。请当时的名医扁鹊判断,扁鹊从赵简子的手腕部按及还有微弱的脉跳,断言未亡。经他精心调治一周,终使赵“起死回生”。

又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举国上下正忙于筹办驱魔祛邪的祭祀。询问之后方知原来是虢国太子已断气半日。扁鹊急上前察看,经摸脉搏、按体温,断定太子属假死,其奄奄一息之态患的是“尸厥”(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休克)。当即与弟子用针刺、热慰之法抢救。待虢太子醒来后,再以汤药精心调治二旬告愈。故后人普遍认为扁鹊是发明切脉察病术之鼻祖,正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所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8

中医的切脉术可谓博大精深,且颇灵验。但把它吹捧得玄之又玄,则莫过于历史上宫廷医官为皇亲国戚的夫人千金们看病时的“牵线切脉”了。据传,清代慈禧太后有一次患顽疾,陈御医就是在既不能目睹其神色、又不敢探问其病情的状况下,隔着帷帐在红绿丝线上切脉,后小心翼翼地开了三贴药方。太后服后,果然药到病除,特赐予他“妙手回春”金匾一块。但牵线切脉毕竟属故弄玄虚之举,乃历代医官因受缚于封建礼教不得以而为之的骗技。据传,陈御医晚年隐居后才敢透露当年为“老佛爷”牵线切脉成功获重赏之事的内幕。当他获悉将召自己为慈禧看病的消息后,急忙变卖家产,重金贿赂太后身边的内侍、宫女,得知太后之病乃贪嗜螺肉所致食积顽症。牵线切脉时,他先强装镇定,后心中有数地开出消食健脾的处方,终使“老佛爷”药到病除,化险为夷。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已研制出脉象换能器的描记仪,模拟中医切脉时浮、中、沉取法,并描记不同压力下的系列脉图,从而使脉象较为客观、规范。当前国内运用较多,性能较好的换能器,是双双曲线刚体触头,其技术性能和操作方法,参照中医切脉的传统模式设计,取法指力可连续调节,比较接近中医切脉。

近代的脉象换能器测绘的脉图,可以直观地、真实地表述脉象的部分特征。虽然尚不能完全等同于指下的脉象,但已能反映出常见脉象的基本概念。通过观察脉图参数的变化,可以探讨其相应的生理、病理意义。将脉象仪测绘的脉图与中医切脉的指感建立对应关系,这是研究脉象客观检测的关键问题。这项工作必须经过大量资料和反复验证,方能逐步完成。

目前,中医切脉认为指感典型,与临床病机相符,或与文献记载一致,并可在临床上重复出现者,亦可予以定型。经过多年来各地工作的积累,初步已定型的有平、浮、沉、迟、数、弦、濡、滑、涩、促、结代等脉图。今后还将进行大样本统计分析,从而使切脉的临床意义更具体、更科学。

二、勤于实践 指下易明

1.学会切脉的诀窍<

《内经》比喻诊脉为“若窥深渊而迎浮云”。《脉经•序》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由于诊脉缺乏客观指标,仅以文字、诗歌、比喻言脉象,凭手指感知,大脑意会,并且要结合天地人等综合因素而定脉,因而识别脉象确实有一定困难,所以有人认为,切脉如隔雾观景,叹谓“未能扁鹊在世”!然而《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临床上要做到准确地识别脉象,必须明了以下四点

(1)理解脉理 马王堆帛书《脉法》云:“脉之悬(玄),书而熟学之。”舒弛远说:“昔人云,脉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此其欺我也。悟得到便说得出,说不出者,必悟不到也。”姜春华说:“真能明脉理,则其象可知,不明脉理,心中糊涂,自然指下模糊。”脉象在医书中已经载明,学者应理解而明于心,然后才能明于指下。

(2)熟能生巧 齐•褚澄《褚氏遗书》谓“多诊识脉”,“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切脉虽然中医有几种流派,但是诊寸口脉倒是一致的。寸口脉脉长一寸,一寸之脉,仅仅通过手指的感觉,就能认识疾病,不可不谓机巧。而这是需要反复临床实践才能掌握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就说明了切脉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而必须是勤于实践,熟练操作。“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王叔和的主要成就在脉学。这句话就说明了脉诊必须临证多。只有这样才能作到机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心中易了,指下难明”。i

一般说来,浮、沉、伏、迟、数、疾、虚、实、洪、细、促、结、代、濡、弱、微、长、短等18种脉象,只要严格操作,细心体会,识别出来并不困难。弦、紧、滑、涩、缓5脉临床常难辨识;散、芤、革、牢、动5脉临床少见,初学时不必刻意追求。


(3)以变度脉 《素问•疏五过论》说:“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通过对各种生理变异情况下所表现出的脉象的不断体会,自然能体察出这些脉象。如体健之人在跑步等运动之后,脉当滑数;健康孕妇其脉一般为滑;老年人脉象多弦;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年青人出现老年人的脉象,其脉多为弦;病人之脉如常人刚运动后者,应为滑数脉。

(4)据病审脉 日本学者神琴溪说:“知脉有术,……必先有某病之人,然后诊其脉,而得其象,譬如……已知其为怀孕之人,认其脉而后可以识怀孕之脉,留心观察,习惯之后,则自能造于以脉知病之境,此吾门学脉之术也。”如遇表实寒的患者,其脉当浮紧;亡阳、心衰之人常见脉微;阴虚内热者脉多细数;高热而饮水多者常现洪数脉。

2.掌握脉象的特征

切脉必须加强理性认识,只有从理论上掌握各种脉象的要素(包括脉搏形象和所主病证),再结合切脉的经验,才能比较清楚地认识各种不同脉象,做到“心易了”。要准确掌握各种脉象,除了初步掌握各种脉象的特征及主病外,一要归类,二可对举。

(1)归类法 古代文献中常以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清•周学海的《脉义简摩》说:“求明脉理者,须先将位、次、形、势讲得真切,各种脉象了然,不必拘泥脉名。”近代通过对脉学文献的深入理解和实验研究资料的总结,可将构成各脉脉象的主要因素,大致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①脉位 指脉动显现部位的浅深。脉位表浅为浮脉;脉位深沉为沉脉;浮而中空为芤;浮大无根为散;比沉更深为伏;脉沉而实大弦长的为牢。
②至数 指脉搏的频率。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四、五至为平脉,一息不足四至为迟脉,一息六至为数脉,一息七至以上为疾脉。
③脉长 指脉动应指的长短。动搏超过寸、关、尺三部称为长脉,应指不及三部为短脉。
④脉力 指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极软而沉细为弱脉,浮而细软的为濡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为微脉。
⑤脉宽 指脉动应指的粗细(不等于血管的粗细)。脉道宽大,来盛去衰为洪脉,若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为大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为细脉。?
⑥脉流利度 指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脉来流利圆滑者为滑脉;脉来艰难不畅者为涩脉。脉短,滑数有力为动脉。?#oF-&
⑦脉紧张度 指脉管的紧张与弛缓程度。脉管绷急,如牵绳转索为紧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为弦脉,搏指弦,中空外坚如按鼓皮为芊脉;脉弛缓为缓脉。
⑧脉均匀度 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歇止为结脉,脉来较数而有不规则的歇止为促脉,脉搏有规则的歇止,或停搏的时间较长为代脉。
?gE{LuZ
(2)对举法 是指两种截然相反的脉象,如浮与沉、迟与数、虚与实、滑与涩、长与短等现象。
此外,还可以浮、沉、迟、数、虚、实等“六纲脉”加以归类比较。同中求异,才能真正从理论上掌握28脉。-
&copy;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2GJw
三、切脉述要与平脉mv

1.切脉述要A3

早期中医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如图 —)。=

小小的“寸口”,实际上是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也就是说,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怎么切脉?先说切脉时指力大小,中医称之为“举、按、寻”。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以下几个要领是切脉必须引起注意:Dx4o/C
(1)平臂、仰掌、直腕 诊脉时,首先令病人坐正,将前臂引伸放平,手掌向上,腕部展直,若病人不能坐起,则应仰卧、直腕、仰掌,使气血流通通畅,方能测得脏腑气血的盛衰,邪正的消长情况。切忌侧卧、弯臂、曲掌,使气血流通受阻,则脉象不真。
(2)布指 病人平臂、仰掌之后,医者则应布指切脉。如何布指?朱肱《活人书》中说:“凡初下指,先以中指按得关位,乃齐下前后二指为三部脉,前指,寸部也;后指,尺部也”。那么,关位在何处?《难经》云:“掌后高骨是为关上”。就是说医者先以中指取定关部(掌后有高骨隆起之处即关部),然后齐下前后二指于尺寸部,并以食指切寸,无名指切尺,不可前后颠倒。因三指之皮肉厚薄不同,敏感性也各不相同,其中食指敏感性最强,中指次之,无名指更次之,而脉管的走行是由深层逐渐走向浅层,其中寸部最浮,关部次之,尺部最沉。故须以敏感性最强之食指切于最浮之寸部,敏感性最差之无名指切于最沉之尺部。至于手指间的疏密,视病人手臂的长短来确定,病人臂长则布指宜疏,病人臂短则布指宜密。

(3)悬腕、提肘、举臂、运指 切脉时,病人应有一定的姿势,医生亦应取一定姿势。“悬腕、提肘、举臂、运指”,就是说切脉时要把指、腕、肘、臂的力量都运用起来,方便于切寻脉象。古人比喻:“三折肱,九折臂,乃为良医”,即是形容医生切脉时的姿势。*`1.
(4)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就是说,诊脉时不可闲谈笑语,或边问诊边切脉,以致分散精力,扰动气血,使脉象不真,必须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于指下,并调匀自己的气息,细心审察其脉象。f

2.正常脉象>,fsXY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其特点为: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指医生呼吸一次)4~5至,相当于72~80次/分(成年人),脉象和缓有力,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古人将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称为“有胃”、“有神”、“有根”。“有胃”是指脉有胃气,即脉来去从容而节律一致;“有神”是指脉象和缓有力;“有根”是指在尺部沉取,脉象仍然从容不迫,应指有力。%

脉象和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年龄、性别、形体、生活起居、职业和精神情志等因素的不同,脉象也会随之发生生理性的变异。当然,这些脉象的变异,往往是暂时的,或者是可逆的,只要符合有胃、有神、有根的特点,仍属平脉范围,临床应与病脉相鉴别。如健康人的脉象,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产生各种变异:三岁以内的小儿,一息七、八至为平脉;5~6岁的小儿,一息六至为平脉;青年人的脉象较滑且有力,老年人脉象多弦,所以,滑、弦都可以是相应年龄组的平脉。成年女性的脉势较男性的脉势弱,且至数稍快,脉形较细小。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脉多稍浮;胖人脉多稍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重体力活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喝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

四季的变化对脉象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等。此外,还有的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还有出现于腕侧其他位置的,均是桡动脉解剖部位的异常,属于生理特异的脉位,不作病脉论。fS
&copy;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基础知识小辞典】Ar|oq
● 举、按、寻:诊断学术语。切脉指法。切脉时用不同的指力和手法诊测脉象的方法。《诊家枢要》云:“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copy;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四、常见病脉与相兼脉2e

1.常见病脉3

人体脉搏在病理因素影响下,反映出不同的脉象,称为“病脉”。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以及个体生理特异以外的脉象,均属病脉。临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上漂木。浮脉可理解为“浅脉”,其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因此,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浮脉一般见于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如风寒表证、风热表证、伤风表证等;但浮而无力虚体兼表证,或虚阳外越之重症。与浮脉相似的脉象有散脉与芤脉。}

【入门歌诀•浮脉】b:
浮脉轻取即可得,如循榆荚似捻葱。$D:Azg
浮而有力多表症,无力而浮气血虚。m.}!`

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即脉象部位较为深在。沉脉一般见于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病邪在里,气血内困,则脉象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气血不足,脉气难以鼓动,则脉沉而无力。与沉脉相似的脉象有伏脉和牢脉。

【入门歌诀•沉脉】8
沉脉轻取脉不应,重按始得石沉底。i#X
沉而有力多里实,无力而沉气血衰。-f

迟脉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迟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邪热内结,阻滞血脉流行,亦可见到迟而有力的脉象,故脉迟不可一概认为是寒证,当综合分析判断。此外,运动员或经过体力锻炼之人,在静息状态下脉来迟而和缓;正常人入睡后,脉率较慢,都属生理性迟脉。与迟脉相似的脉象为缓脉。

【入门歌诀•迟脉】# {&J
迟脉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数脉 一息六至,脉流薄疾(即脉搏每分钟约在90~130次之间)。数脉多见于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此外,尚有脏腑精气衰竭,虚阳外浮而见数脉者,必数大无力,按之豁然而空。与数脉相似的脉象是疾脉。

【入门歌诀•数脉】V.
数脉一息常六至,阴不制阳热势张。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虚脉 三部脉举按寻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或浮大而按之空虚,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虚脉多见于虚证,尤多见于气血两虚。气不足以运其血,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充于脉,故按之空豁。
ZdY=
【入门歌诀•虚脉】[K
虚脉举按皆无力,举之迟大按之松。6r
阴虚发热宜早治,益气养血心要宽。

实脉 三部脉举按寻皆较大而充实有力,脉来去俱盛,为有力脉的总称。实脉多见于实证。亦见于正常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充盛,故搏动有力。若为慢性久病出现实脉,往往是孤阳外越的先兆,预后多不良,但必须结合其他症状加以辨别。0

【入门歌诀•实脉】~7;
来去俱盛是实脉,三部举按皆有力。*F
邪气虽盛正不虚,久病实脉防阳脱。

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为实邪内聚,气血涌盛之象。此外,若脉滑而和缓者多为正常人,多见于青壮年;育龄妇人脉滑而经停者,应考虑为妊娠,为气血充盛而调和的表现。滑脉的相似脉为动脉。

【入门歌诀•滑脉】H,LQT
滑脉来往极流利,痰湿食积化作热。
妇人滑脉且停经,是否妊娠要辨明。

涩脉 脉来细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涩脉多见于气滞、血瘀、精伤、血少之证,亦可见于痰食停滞之证。

【入门歌诀•涩脉】x`
涩脉细迟往来难,如刀刮竹精血伤。
气滞血瘀脉道阻,反胃亡阳汗雨林。

洪脉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来的力量比去的力量大),状如波涛汹涌。洪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与洪脉相似的脉象是大脉。

【入门歌诀•洪脉】
洪脉宽大实有力,来盛去衰似波浪。
阳明气分实热症,清热泻火莫慌张。

大脉 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大脉多见于健康人,或提示病情进展。洪脉的脉体亦大,故常常洪大并称。

【入门歌诀•大脉】_qk
大脉洪脉常相兼,不如洪脉势汹涌。
大而有力为邪热,无力而大气已虚。

紧脉 脉来绷急弹指,往来有力,状如牵绳转索。紧脉多见于实寒证、痛证和宿食内积者,痛证多为因寒凝致痛。寒邪在表,脉多见浮紧;寒邪在里,脉多见沉紧。=

【入门歌诀•紧脉】%-[26#
脉来绷急谓之紧,往来有力如牵绳。eta
紧脉多见寒与痛,病在表里辨浮沉。8%{In

弦脉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亦可见于老年健康者。其中阳热为患,脉多弦大兼滑;阴寒为病,脉多弦紧兼细;若脉弦细如循刀刃,为胃气衰败之象,病多难治。此外,弦脉亦可见于老年健康者。弦脉的相似脉为紧脉和革脉。1cd G
【入门歌诀•弦脉】
弦脉端直如弓弦,病在肝胆与痰饮。
阳热为患脉弦滑,阴寒为病脉弦紧。

细脉 脉来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细脉多见于气血两虚、诸虚劳损的患者,为营血亏虚不能充盈于经脉,气虚无力鼓动血行的结果;细脉还可见于湿邪为病,湿邪阻压脉道亦出现细脉。
5v"
【入门歌诀•细脉】cgNsvr
脉来细小软如丝,诸虚劳损气血衰。
营血亏少脉不充,湿邪亦可见细脉。

濡脉 浮小而细软,轻按即可以触及,重按反不明显。濡脉多见于虚证或湿证。精血虚而不荣于脉,或气血本虚,又为湿邪所困,脉气无力以动,均可见到濡脉。

【入门歌诀•濡脉】.60D<R
濡脉细小应指软,轻按即得重按无。
气血阴虚髓海空,丹田暗亏湿困脾。&K

弱脉 沉细而应指无力的脉象。弱脉多见于阳气虚衰或气血两虚之证,其虚损程度较濡脉为重。y

【入门歌诀•弱脉】ohS
弱脉无力按之柔,阴阳两虚更胜濡。
应指无力需重寻,益气调营早就医。

微脉 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微脉多因气血大虚,阳气衰微所致,常见于心肾阳衰及阳气暴脱之人,为疾病的危重之象。

【入门歌诀•微脉】
微脉按之极细软,若有苦无气欲绝。%A
重病久病见微脉,心肾阴竭防暴脱。&|?]


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多见于大失血或大汗后,为阴津虚于内,阳气浮于外所致。

【入门歌诀•芤脉】j
浮大中空乃是芤,轻取可得如葱管。wLR&!_
阴津内虚阳气浮,不是大汗即失血。~

散脉 浮大无根,浮取脉形很大,但无力,稍一用力则按不着,且快慢不定,故有“散似杨花无定踪”的描述。散脉表示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多见于危重病证。

【入门歌诀•散脉】1(fT
散脉浮大似杨花,去来无定至不齐。
精气衰败危重证,元气离散医难治。

缓脉 脉来一息四至似正常脉象,但脉势的来去却有缓慢之感,即其脉率稍慢于正常脉象而快于迟脉。若脉来从容不迫,均匀和缓,是正常人脉有胃气的表现;但若脉来弛缓松懈,即为病脉,多见于湿病或脾胃虚弱者。

【入门歌诀•缓脉】~85!
缓脉一息也四至,虽如常脉宜细辨。
和缓有力胃气盛,缓而无力有病症。

疾脉 脉来急疾,脉率比数脉更快,一息七至以上,即脉搏每分钟140次以上。多见于亢阳无制,真阴垂绝之候。

【入门歌诀•疾脉】
疾脉更比数脉快,一息七至心气衰。
阳亢无制真阴绝,残阴难得再制阳。

促脉 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歇止。促脉多见于阳热亢盛、气滞血瘀或痰食停滞的病证,或阴阳不相接续之虚脱证。"

【入门歌诀•促脉】
促脉数而时一止,多为阳极欲亡阴。jj$
气滞血瘀痰食停,阴阳不继恐虚脱。J

结脉 脉来脉来迟缓,脉律不齐,有不规则的歇止。结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和癥瘕积聚者,因脉气阻滞所致。结脉的相似脉有代脉和促脉。
?sS
【入门歌诀•结脉】
结脉缓而时一止,阴盛气结欲亡阳。Kt3mfz
寒痰血瘀兼积聚,温中化瘀消瘕块。i

代脉 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间歇时间相对较长。代脉多见于脏气衰微者,因气血亏损,阳气不足,以致脉气不能接续。有时风证、痛证也见代脉,多属因病而促成的脉气不能衔接,与脏气衰微的代脉不同。此外,妇女怀孕三月后,也有见代脉的,此为胎元虚弱的表现。

【入门歌诀•代脉】A`aXk
代脉歇止有规则,缓弱无力间歇长。'Y^K5c
脏气衰微气血损,剧痛怀孕亦见代。
OSl
2.相兼脉与主病EK:1
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病变机体的正气有盛衰不同,致病因素可有两种以上邪气相互兼挟,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也不断变化,所以在临床上所见的病脉不是单一的脉象,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同时出现。这种由两种以上单一脉相兼并复合而成的的脉象,就叫“相兼脉”,又称“复合脉”。$-^En
相兼脉的主病,相当于相兼脉所包括的各单一脉搏象主病的总和。如浮数脉,浮脉主表,数脉主热,则为表热证。下列是最为常见的相兼脉:xx_}
●浮数脉 多见于风热袭表的表热证。;g"Mn
●浮紧脉 多见于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c
●浮缓脉 多见于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s. ,z
●浮滑脉 多见于表证夹痰,常见于素体多痰湿而又感受外邪者。dg|
●滑数脉 多见于痰热、湿热或食积内热。qp}Nl
●洪数脉 多见于阳明经证、气分热盛等。OH
●沉迟脉 多见于里寒证。H;%|<
●沉弦脉 多见于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SV>
●沉涩脉 多见于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V>7DK
●沉细数脉 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q
●弦紧脉 多见于寒证、痛症,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 基础.jpg 丛书.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11-06 21:51 2楼
赞一个,楼主辛苦啦
2009-11-07 18:55 3楼
楼主辛苦啦!谢谢
2010-01-15 18:33 4楼
涩脉探讨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 涩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叁伍不调”等称谓,通过检阅历代医家的脉学著作,并结合西医心电图检查及听诊和现代学者的观点,认为涩脉即是房颤脉。因房颤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脉象不尽相同,故历代医家的描述很难统一,莫衷一是。当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涩脉与结代脉不同,予以详细阐述。

【关键词】 涩脉;散脉;短脉;止脉;房颤脉

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叁伍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和临症经验差异及病人发病时病情复杂多变,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所诊的脉象则各异。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即房颤脉[1,2,3]。因房颤有阵发性和持续性之分,故脉象不尽相同。通过心电图检查当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散短止)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兹不揣浅陋,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参以现代学者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心电图检查及个人的临床体会,对涩脉脉象特征,探讨如下。

1. 涩可散,散涩并见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4]《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5]晋·王叔和《脉经》确立并规范了24种常见脉象名称和特征,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可谓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二位的脉学著作对历代医家影响巨大,沿用至今并皆遵从之。从二位前贤的文字描述,皆系涩散(短止)并提,而临床确实如此,涩散脉可以并见。涩散脉相当于阵发性快速房颤脉[1,2,3]。

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的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散乱无序;脉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数不清,脉率少于心率;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过于本位,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绝对不整齐,散乱错杂无序,至数不清,快慢不一,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乍疏乍数,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轻飘无根。此正中医28病脉中的散(涩)脉[6,7]和怪脉之解索脉[8]。

散脉,《脉经》:“大而散……有表无里。”[4]《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5]《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9]《中医诊断学》:“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10]由此可见,散脉是一种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齐,至数快慢不均,脉力强弱不等的散乱脉象。

快速房颤,因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即浮大,弱乃短小;强弱之间在寸关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涩脉。散中有涩,涩中有散。故云:涩可散,散涩并见。《中医心病证治》:“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三五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来去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11]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纤颤。”[11]

2. 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濒湖脉学》:“涩……往来难,短且散……兼短脉。”[5]《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短脉涩小。”[9]涩在短中求,短脉是构成涩脉的基本脉象之一。短脉,乃28病脉之一,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其率可疾数、可迟缓[3]。

阵发性快速房颤,因脉力强弱不等,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横向的寸关尺而言,出现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关短小,尺浮大;关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强弱之间则形成“浮而短”之涩脉。

止脉,即间歇脉,亦称歇止脉,非28病脉中的单一脉象,乃脉搏有间歇、停跳之统称。相当于早搏脉、房颤脉、房室传导阻滞脉及病窦脉等[3]。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在60—100次/分之间。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匀,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诊家枢要》:“涩……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12]《濒湖脉学》:“叁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5]《中医诊断学》:“涩脉……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10]此止脉乃涩短之义,因“短脉涩小”,实则涩脉也,非结代之脉。《中医诊断学》:“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10]即房颤之止脉与早搏之止(结代)脉不同。房颤之止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止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3]。无论是快速房颤脉、还是慢性房颤脉,皆俱涩短之脉象,只不过快速房颤脉以散涩(短)为主,而慢性持续性者则以涩短(止)为主而已。故云: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3. 涩脉细,沉细难寻;涩又散,浮大散乱

细脉:指脉细如线,指感为脉道狭小。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慢性房颤脉,因短小无力,难以接续,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来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诊家正眼》:“涩脉蹇滞,轻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9]《中医诊断学》:“涩脉,形细而行迟。”[10]故云:涩脉细,沉细难寻。

快速房颤脉,因至数不清,快慢不一,脉律不整,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脉形大小不一,脉位以浮大散乱为主。脉形非细,脉位非沉。故云:涩又散,浮大散乱。

4. 涩非迟,可数可迟

迟脉:指脉来迟缓,以至数而言,一息脉动不足四至,即脉率<60次/分。

《脉经》:“涩脉细而迟……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4]《濒湖脉学》:“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迟,迟细而难知是涩。”[5]《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从前贤之文字描述分析,涩脉之迟当指至数而言,即脉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观点者,《中医脉象研究》:“关于涩脉象之‘迟’,也不应作至数之迟来理解。〈病理学〉曰:‘涩脉虽以形势之重滞不灵为主,不系乎至数之迟缓。究意往来既涩,其势必迟,所以叔和直谓之迟,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迟字是指脉搏的起落形态,来去迟缓之意……涩脉则血流往来涩滞,但至数正常。”[13]房颤临床常见的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快速房颤脉之脉率在〉100次/分,持续性房颤脉之脉率在60—100次/分,而临床观察,持续性房颤之脉率在〈60次/分 者,没有上述二种脉率常见。由此可见,涩脉之脉率可疾数、可迟缓,非独迟也。故云:涩非迟,可(疾) 数可迟(缓)。

慢性房颤,当室率低于60次/分时,室率变得慢而规则,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可谓迟细而短。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正可谓“迟细短(散)时一止曰涩”之脉也,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

5 结语

综上所述,涩脉脉象特征:脉来叁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现代医学心律失常中的房颤脉相同。

参考文献

[1] 金栋,何计清.涩脉新识[J].河北中医,1997,19(2):3, 3

[2]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12

[3]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2,233,231,233

[4] 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3,2--3

[5] 李时珍.濒湖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8--59,72,58,59,56

[6] 金栋.散脉小议[J].中医杂志,1997,36(6):377

[7] 金栋.叁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1,41(1):60

[8]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9] 李中梓.诊家正眼[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1--92,67--73,67

[10]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2,98,101--102,98

[11] 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12] 滑寿.诊家枢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

[13]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29—131

2010-01-15.
2010-05-20 23:13 5楼
切脉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而必须是勤于实践,熟练操作
2010-05-23 18:37 6楼
今天在书店发现了这套书中的《脉学粹要三字经》迫不急待买下了,简直是淘到宝了。只是可惜没见到其他几本
2013-07-20 15:35 7楼
研究精神值得学习和提倡。
2013-07-20 18:26 8楼
学习了,
2013-07-23 08:29 9楼
学习了
⬅ 《河图》、《洛书》理数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老茶馆 小便不利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