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五苓散

2011-08-27 15:32 楼主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茵陈蒿末30克,五苓散15克。

【制法】上二味,和匀。

【功能主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每次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13 09:39 2楼
名称: 茵陈五苓散

别名:茵陈五苓散

组成: 茵陈蒿末10分,五苓散5分。

出处: 《金匮》卷中。

功效:润气分燥热。清热祛湿。

主治: 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烦渴。黄疸病。伤寒或伏暑发黄,小便不利,烦渴。因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黄,如橘子色,由瘀血在里,或因大热,以冷水洗之,湿热相搏,熏蒸肌肉,谓之黄疸。酒积黄疸,小便不利。阴黄,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先食饮方寸匕,日3次。

制备方法: 上药和。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茵陈,黄家神良之品也,故诸方多用之;猪苓、泽泻、茯苓、白术味淡,故可以导利小水;官桂之加,取有辛热,能引诸药直达热邪蓄积之处。 2.《古今名医方论》:罗东逸曰,治酒积黄疸,盖土虚则受湿,湿热乘脾,黄色乃见。茵陈专理湿热,发黄者所必用也;佐以五苓,旺中州,利膀胱;桂为向导,直达热所,无不克矣。

附注: 茵陈散(《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苓茵陈散(《准绳·伤寒》卷四)、五苓散(《伤寒大白》卷三)、茵陈五苓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本方方名,《外台》引作“茵陈蒿五苓散”。
2012-03-13 09:39 3楼
名称: 茵陈五苓散

别名:茵陈五苓散

组成: 茵陈3钱,白术1钱半,赤茯苓1钱半,猪苓1钱,桂2分,泽泻1钱,苍术1钱2分,山栀1钱2分,滑石1钱2分,甘草(炙)5分。

出处: 《医便》卷二。

主治: 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 加灯心1握,水煎,食远服。
2012-03-13 09:40 4楼
名称: 茵陈五苓散

别名:茵陈五苓散

组成: 赤苓3分,猪苓3分,泽泻3分,白术3分,茵陈3分。

出处: 《保婴撮要》卷十。

主治: 伏暑发黄,烦渴,小便不利。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 水煎服。

附注: 茵陈四苓散(《会约》卷十一)。
2012-03-13 09:40 5楼
名称: 茵陈五苓散

别名:茵陈五苓散

组成: 茵陈1钱5分,泽泻1钱2分,茯苓1钱,猪苓1钱,白术1钱,官桂3分,枳实6分。

出处: 《杏苑》卷三。

主治: 热蓄发疸。

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
2012-03-13 09:40 6楼
名称: 茵陈五苓散

别名:茵陈五苓散

组成: 黄芩、黄连、山栀仁、茵陈、猪苓、泽泻、苍术、青皮、龙胆草各等分。

出处: 《便览》卷二。

主治: 黄疸。

用法用量: 水2盏煎服。

加减: 有积,加莪术、三棱、砂仁、陈皮、神曲。
2012-03-13 09:41 7楼
名称: 茵陈五苓散

别名:茵陈五苓散

组成: 生料五苓散1两加茵陈半两,车前子1钱,木通1钱,柴胡1钱半。

出处: 《普济方》卷一三二。

主治: 伤寒、湿温、热病感冒后发为黄疸,小便赤,烦渴发热,不得安宁。此盖汗下太早,服药不对证,因感湿热病,以致偏身发黄。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分作2服。每服水1碗,加灯草50茎,同煎8分,去滓,食前服,滓再煎,连进数服。小便清利为愈。

加减: 酒后得证,加干葛2钱。
2012-03-13 09:41 8楼
名称: 茵陈五苓散

别名:茵陈五苓散

组成: 茵陈1钱,白术1钱,猪苓1钱,桂3分,泽泻1钱5分。

出处: 《内科摘要》卷下。

功效:利湿。

主治: 酒积。

用法用量: 水煎服。
2012-03-13 09:42 9楼
名称: 茵陈五苓散

别名:茵陈五苓散

组成: 粉猪苓、泽泻、焦白术、茯苓、川连、黑山栀、茵陈、大黄。

出处: 《幼科金针》卷下。

主治: 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 水煎,热服。
⬅ 消结神应丸 老茶馆 消积通经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