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医——石筱山

2011-08-27 19:03 楼主
石筱山(1904~1964年),原名瑞昌,字熙侯。江苏无锡人。年少时,曾就于读于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后秉承家学,侍诊于父石晓山先生案侧。约于1924年临诊,事伤科,兼针、外科。1929年起与胞弟石幼山先生共设诊所。

1925年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特约医师,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后任伤科教研组主任,兼附属龙华医院伤科主任。此外,任上海市卫生局伤科顾问,上海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华东医学院伤科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先生除了从事临床工作外,五十年代起潜心整理文献,研究理论,对伤科的史略、病因、证治等深加探讨。著有《从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的成果》等伤科发展史的文章六篇,《病因及伤科病因的探讨》(与石幼山先生合著),《“筋骨损伤”治略》,《祖国伤科内伤的研究》,《伤科论治一斑》,《脑震伤的理论控讨》(与石幼山先生合著),《石氏伤科经验介绍》,《伤科讲义》(上海市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教材),《石筱山医案》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8-28 21:47 2楼
石筱山(1904~1964年),原名瑞昌,字熙侯。江苏无锡人,他是中国医学界最著名的骨科专家。早年学医于上海神排中医专门学校,后随父从医,在继承家传治伤经验基础上,努力钻研,医术日精,以善治骨折伤痛远近闻名,创石氏伤科一大流派。

一、生平著作

石筱山年少时,曾就于读于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后秉承家学,侍诊于父石晓山先生案侧。约于1924年临诊,事伤科,兼针、外科。1929年起与胞弟石幼山先生共设诊所。

1925年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特约医师,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后任伤科教研组主任,兼附属龙华医院伤科主任。此外,任上海市卫生局伤科顾问,上海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华东医学院伤科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石先生除了从事临床工作外,五十年代起潜心整理文献,研究理论,对伤科的史略、病因、证治等深加探讨。著有《从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的成果》等伤科发展史的文章六篇,《病因及伤科病因的探讨》(与石幼山先生合著),《“筋骨损伤”治略》,《祖国伤科内伤的研究》,《伤科论治一斑》,《脑震伤的理论控讨》(与石幼山先生合著),《石氏伤科经验介绍》,《伤科讲义》(上海市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教材),《石筱山医案》等。

二、学术思想

他提出治疗伤科疾患需气血兼顾而以气为主的学术思想。他重视整体调理,内外兼顾,对外伤筋骨、内伤气血及伤科杂病,灵活运用理伤、针刺、外敷固定等治法,兼施内服西药。石筱山对临床用药很有特色,他对家传的外敷药“三色敷药”加以改进,疗效明显提高。

三、临床经验

石筱山认为手法是伤科外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多用于筋骨之伤。《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夫手法者,谓以二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由于条件限制,以往伤科手法多数是在不用麻醉的条件下施行,因此,要求手法准而快,有力而又稳当,所谓“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扰”。“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石氏常用手法有拔伸捺正、拽端提按揉摇转,所谓“十二字法”也。可据患部及损伤的情况,选择使用。一般说来,拔伸捺正用于骨折复位,拽捏端提用于上骱,按揉摇转多用于伤筋而须手法治疗者。

四、主要业绩

石筱山为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石筱山治伤,注重整体调治,内外兼顾, 善于有所侧重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刺以理伤续断,尤其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理筋及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治方药。损伤论治,石筱山主张气血兼顾。石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提出气血兼顾时要以气为主。损伤以后,瘀血为患,宜治血为先,但攻逐不能伤正,康复更须扶助正。

石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提出气血兼顾时要以气为主。损伤以后,瘀血为患,宜治血为先,但攻逐不能伤正,康复更须扶助正。石筱山又认为损伤亦有虚实之别,虚人受伤是本虚标实,重访瘀着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或劳伤更是以虚为主。石筱山还注重治伤须留意兼邪,诸如风寒痰湿之类。幼山先生尤重从痰取治。气滞血瘀,失于流畅,即易成痰,痰瘀胶凝致使症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外邪兼夹,也使痰浊湿滞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内服外治顾其治痰能使疗效更见显著。

石筱山以其几代的经验,有系统的外敷内服秘方验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筱山仍不断增删修订,使其更臻完善。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检病情不同及对药物熟悉的深化,随证变化。 石氏整复髋关节脱位,采用仰足蹬法,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于地上,地上预铺好床垫床单,一助手用二手压在髂前上棘处以固定骨盆;第二位助手提起患肢,使患肢呈屈髋、微屈膝,小腿踝处夹于助手腋下,二手置于膝关节上下固定患肢并作拔伸;术者二手也置于腿膝部作拔伸牵引,而将一足踩于患侧腹股沟处,在牵引患肢同时,将脱出的股骨头向外向下踩蹬,当股骨头移至髋臼时,在牵引下屈曲髋关节,这时股骨头即能滑入髋臼,使复位成功。

石筱山对正骨复位手法的运用独具匠心,精通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法,做到“肌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能以纯熟的技巧使损伤的骨节、肌肉、筋络,离者合,斜者正,陷者起,突者平。内外兼治、动静结合、整体与局部相关联而又重在内治固本的医疗特色,至今仍应运于中医临床。
⬅ 近代名医——王子平 老茶馆 近代名医——陆云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