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医——汪惕予

2011-08-28 01:27 楼主
汪惕予(1869-1941),清末绩溪八都余川人,原名志学,字自新,又字哉,近代名医。

一、生平简介

汪惕予1876年随父在沪从师习经,后随奉贤名医夏景垣习医,1897年开始在沪悬壶济世。1899年3月,怀“博通中外医学”大志赴日本入筱崎医校习西医,1903年返沪行医。1904年在伍廷芳、端方、瑞徵与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就伍廷芳之观渡庐创办自新医科学校及附属医院,开始了医学教育与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工作,又发行《医学世》月刊,行销各省“以新学术灌输内地”。1908年2月,又添设医学补习学校于校内,“以便中西医士公余之暇,得以研究最新、最重要之学理”,累计求学者935人。

1909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子看护学校;民国初年,各省赤十字社的看护妇(护士)大多毕业于该校。1911年,他为发行医著、医报以及医学译著,又创办医学世界社。据不完全统计,共发行各种医书(含教科书)17种,其中16种皆冠以“汪氏医学汇编”。武昌起义爆发时,他与同志共组赤十字社于上海,又先后在南京、苏州、无锡、镇江以及湘汉间设立分设,集200多名有志青年授以救护伤兵的办法、并抽派看护学校的学生赶赴战地救护。

1913年1月,他在上海创办了中华女子产科学校,又开办协爱医科专门学校。同年,他被选为全国医界联合会会长。1919年,次子留日返国继承祖业汪裕泰茶叶店后,他又将医院交长子振时经营,自己开始乐享晚年。1926年,捐资数千元在家乡创办燃叶小学,并每年提供办学经费。

晚年,他先在上海静安寺营造“余村花园”,后又在杭州西湖建“汪庄”(今浙江省委招待所),搜集古董,珍藏文物,吟诗作画,制琴抚琴。抗战爆发后,杭州沦陷,他潜居上海,闭门谢谢客,郁郁寡欢中去世。

二、医德高尚

汪惕予对于传统的中医学说既有研究,又有了西医理论作比较,对于中医五行理论的缺陷,认识很深刻。他认为西医以实验、解剖为基础,既易学又易见效,对学习者和病人都十分有益。因此,他自己出资两万元,当时的驻美大使伍廷芳、两江总督端方、江苏巡抚瑞澂以及社会各界又捐资襄助两万四千多元,共得款四万四千多元。

在1904年2月租用上海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伍廷芳的别墅——“观渡庐”,开办了自新医科学校并附设自新医院。学校的教师都是聘请留学日本和欧美医校的毕业生,同时还雇了四名日本护士。第一年,医校招收了23名学生,医院当年收治了各科病人6757人。年终将成绩呈报官厅和有关团体,得到各界一致好评,均称赞此举福国利民。由于爱文义路的医院离市区太远,就诊者往返不便,为方便病家,1905年医院迁移到泥城桥堍,又添置了很多当时最新的医疗器械,就诊者日益增多,疗效也十分显著,因此声名鹊起。

徽商人士在外发迹以后,都对家乡的教育、公益事业十分热心,汪惕予也不例外。他想到家乡百姓贫穷,孩子上学有困难,为了改善家乡的教育状况,于1916年决定捐资1000元作为村里的燃藜小学的开办费,并允诺以后十年内,每年再捐助500-1000元,凡本村内儿童入学,免收学费。学校的课桌椅都是在上海定制后从水路运来的,还送了一架风琴,由于教学条件好,经费有保障,加上师资优秀,管理良好,燃藜小学成了绩溪县的一所名校。邻近的旌德、歙县的子弟都慕名前来就学。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明朝名医——韩懋 老茶馆 近代名医——张简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