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医——曹惕寅

2011-08-28 02:02 楼主
曹惕寅,生于清光绪七年三月(公元1881年),卒于公元1969年,享年89岁。悬壶沪上,享誉申江,是中国近代名医之一。

一、生平简介

曹惕寅世居安徽歙县,迁居苏州。先祖通于儒亦精于医。祖父承洲公,精于外科。伯父兴洲公,精于内科,又兼擅外疡。光绪二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应召为侍医,翌年,因病告归。堂兄南笙君,克绍家传,为苏州名医。

曹惕寅自幼多病,曾随父北游,寄居北京多年。遍诊京邸良医,终未祛除宿疾。婚后南归,奋发习医。一为继承祖业,一为愈其自身宿疾。亲得伯父沧洲公悉心教诲,又得堂兄南笙君切实指导。曹惕寅秉承家学,又博采众长。尝言及,对叶天士、王孟英、吴鞠通、张景岳、张石顽、李东垣、尤在泾、徐灵胎、朱丹溪、喻嘉言诸家,靡不探究详辨,融会贯通。尤为推崇叶天士,辨证精确,用药轻灵,师其法而见长。在京期间,曾师事林琴南修习国文。

民国初年,曹惕寅因厌倦于大家庭生活,只身来沪,悬壶行医,历六十余载。解放前,曾在江湾大场、泰兴路香草药店等处行医,并任银行公会顾问医师。解放后,仍悬壶应诊。先后受聘为公安医院、仁济医院、邮电医院、公费医院、江南造船厂、新亚药厂等单位顾问医师。1956年,被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馆员,并当选为静安区第三、四届人民代表。

二、学术经验

曹惕寅在六十余年的医学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但重视临床疗效的提高,而且致力医药理论的探讨。既悉心研读医药典籍,也力获新知,虚心学习西医知识。曹惕寅认为“西医学说擅长于物质,中医学说擅长于气化,二者各有短长,应当相互取长补短”,因此曹惕寅在学术上,多有独到的见解,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万病惟求一通。

曹惕寅认为,大凡病症,虽然病因各异,症状不一。但揆其要,无不因于气机违和,气血流通受其阻滞,通而不畅,甚或不通,百病由是而起。为治之道,贵在求通,通则气机调和,百脉流畅,百骸健而疴疾可除。求通之通,为广义之通。并非仅限于通下、通利之义。药在求气血之通畅,按其常道而流行,溉脏腑,濡百骸,气血调和,阴阳平秘,方可身健而疾除。“万病惟求一通”,为曹惕寅毕生治病之经验,亦为丰富中医学理论之创见。

(二)立方遣药,讲究组织,崇尚轻灵。

曹惕寅处方崇奉古方而不拘泥于古方,常撷取其君药配合组成新方的而应用。在遣方上,讲究药物组织结构,称为“药物组织”。每以功效相类,或相辅相成的药物组成一组,每组二味,或三味。每方的组成分上、中、下、末。上为主要的药物,中为相辅的药,下为相须的药,末为通调的药。常由六至七组药物组织而成。这样,处方灵活而不芜杂,严整而不呆板,使方药作用一目了然。在用药上,崇尚轻灵,每多效法于天士,常用攻而不峻,补而不滞的药物。如:大麻仁泥、瓜蒌仁泥,通下而不峻下;川断、桑寄生,补肝肾而不呆滞。至于巴豆、熟地等峻下、大补的药物,不是不用,而是慎用。曹惕寅常言:“吾不作炫奇炫高的治疗,但以‘家常便饭’而取效”。着意选用价廉效著的药物,以适合大众化的需要。并继承中医煮散的传统经验,常用汤剂的方药,研为细末,少量分次调服,既廉且便而又有效,颇受病家的欢迎。

(三)辨证论治,多有创见。

曹惕寅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对于疾病的辨证论治多有阐发,特别是对哮喘等十个病种,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摘介如下:哮喘,曹惕寅认为哮喘属于温热性者居多,其病机在于积热蒸痰,留邪郁伏,创表、攻、补三法以治之。表法,宣泄外邪,平定喘咳;攻法,豁痰除根;补法,根据患者的体质,调补脾肾,益气养阴。三法联合应用,每多祛除顽疾,深受同道的赞赏。乳糜尿,曹惕寅根据其主要症状,小便清浊随劳逸和饮食而变化。认为其病机,脏气下夺为其本,湿热下注为其标。提出调补脏气,清利湿热的治则。

曹惕寅认为心绞痛的发作,皆由厥气逆冲,猝然而发,发无定所。他经之阴火、郁火、实火激发本经之火,他经之厥气冲动本经之气,气火交并,则易冲逆而致心绞痛。是以气火之窜扰,为其发病之根由。或见痰热胶结,或为瘀滞阻遏,均为其发病之机转。治则当以疏导心经厥逆之气为首务,佐以清热化痰,行气和络,活血化瘀为辅佐。逆冲之气得以平降,气血自可畅调,心绞痛随之而定。

三、医德高尚

曹惕寅临诊,病员不分贪富贵贱,无不悉心诊治。对于国家干部、解放军官兵、里弄干部和经济困难患者,以及以前曾服务过单位的病员,一律免费治疗。

为了方便外地病员的求医问疾,还开展“邮简问疾”,也就是通讯治病,遍及全国各地。曹惕寅立志行医济世,但也不忘培育后继人才。曹惕寅医名日噪,从学者也日渐增多。曹惕寅在传道授业中,既遵循有教无类的精神,又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无论是高年资医生,或且是大学毕业生,甚至是带徒班学生,都一视同仁,悉心教诲。但又根据各自学生的水平和才力,分别指导,循循善诱。

曹惕寅善说:“我把东西(学术经验)教给了你们,我就放心了。因为它有了主人,就是我马上走路,也没有什么牵挂”。寥寥数语,体现出曹惕寅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曹惕寅年逾八旬,犹执教不倦,耳提面命,口授心传,造就了许多中医人才。曹惕寅临诊之余,也致力著述。青年时,曾手记伯父沧洲公的《救急便览》一册。虽然仅有五张方子,但是却留下了沧洲公辨治霍乱的真传。该书由苏城虹桥高义泰代印。中年时,曾撰著《翠竹山房诊暇录》一册,二卷,为曹惕寅临诊方案的汇集,刊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

解放后,曹惕寅虽然诊务繁忙,仍然不忘抽暇总结临床经验,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晚年时,口述临诊经验,经整理成文后,再亲自手定,计有《百通验案》、《万病惟求一通》、《温热性哮喘表、攻、补三法》等,共三十余万字。曹惕寅精于医道,热爱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被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馆员后,曹惕寅更是老当益壮,奋发求进。不断钻研中医理论,也虚心向西医同道学习西医知识,尽其所能地融汇中西医知识,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致力于疑难杂病的研究。诸如:心绞痛、乳糜尿、哮喘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满意的疗效,解除不少病员的疾苦。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崩疮药 老茶馆 菝葜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