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310):偏沮

2011-09-08 22:40 楼主
310 偏沮偏沮小识
偏沮一词,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⑴经文《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对经文中“偏沮”一词的解释,截至目前,古今中外学者的认识尚不尽一致,主要是对“沮”字的认识不同。
⑵古今中外注家解释

杨上善《太素•卷第三•调阴阳》沮作“阻”,杨注云:“阻,坏也,慈吕反。”
王冰注:“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湿润者。”等于说:“沮,湿润也。”
林亿等《新校正》云:“按:沮,《千金》作‘祖’,全元起本作‘恒’。”只校未注。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沮,子鱼切。……人当汗出之时,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等于说:“沮,阻塞也。”
吴昆《素问吴注》云:“沮,慈吕切。沮,止也。”
张介宾《类经十三卷•疾病类五》注:“沮,伤也,坏也。有病偏汗者,或左或右,浸润不止,气血有所偏沮。……沮,将鱼切。”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沮,音疽……沮,湿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云:“沮,犹湿也。……若汗出偏沮,则气血不周于身,故使人偏枯。”
黄元御《素问悬解》云:“若汗出偏沮,则是经络偏闭,其无汗之处,必病偏枯。”等于说:“沮,闭也。”
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云:“按:阳气盛,则汗出通身,阳虚,则气不周流,而汗出偏矣。气阻一边,故云偏沮,是名偏枯,今之半身不遂等证是也。”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云:“汗出偏沮,马云:‘人当汗出之时,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吴云:‘沮,止也。’张云:‘沮,伤也,坏也。’志、高并云:‘湿也。’简按:王为‘沮泄’之义。诸注不一。考《千金》作‘袒’(注:顾本《素问》《新校正》谓《千金方》作“祖”),又《养生门》云:‘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巢源》引《养生方》同。)《灵•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乃其作‘袒’似是。下文曰‘汗出见湿’,曰‘高粱之变’,曰‘劳汗当风’,皆有为而发疾者,其义可见也。”
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与《素问识》同。
日本•森立之《素问考注》云:“案:‘阳气者,烦劳则张。’至‘郁乃痤’七节,并谓人‘将摄失宜’,则阳气不顺,乃成大病也。若作‘偏沮’,则不可以‘将摄失宜’为解,宜从《千金》作‘袒’为是也。《病源》卷一引《养生方》云:‘大汗勿偏脱衣,喜偏风,半身不随。’《千金方•卷二十七•道林养性第二》云:‘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太素》作‘偏阻’,全元起本作‘偏恒’,并似讹字。杨云:‘阻,坏也。’马云:‘一偏阻塞而无汗。’吴云:‘汗出而偏止。’李云:‘言此既偏出,彼即阻滞矣。’志聪、高氏并云:‘沮,湿也。’依王注。以上诸说并于事实则可,唯与前后文例不合,故不从。《素问识》已有此说,可并考矣。”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云:“沮,止的意思。偏沮,即半身汗不得出。”
李戎《中医难字字典》云:“沮,㈠(ju举)①湿润。《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金寿山主编《中国医籍字典》云:“沮,㈠(ju举)②湿。见《广雅•释诂》。《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云:“沮,1.止。素3‘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李经纬、邓铁涛主编《中医大辞典》云:“偏沮(ju句):证名。指汗出偏于半身(左侧或右侧)。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多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马莳注:‘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张志聪注:‘沮,湿也。……如汗出而止,半身沮湿者,是阳气虚而不能充身遍泽,必有偏枯之患矣。’”

高校教材新世纪第2版王庆其主编《内经选读》云:“沮,阻止。”
高校教参新世纪第2版程士德主编《内经》云:“沮(ju举),阻止。”

周海平、申洪砚、朱孝轩主编《黄帝内经大词典》云:“[偏沮](pianju)词组,含义有二:①通‘偏阻’。气机阻滞于一侧,而汗只能由另一侧出。②沮有‘湿润’之义。偏沮,即身体一侧因汗出而常湿润。《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校补》云:“《素问识》的全文如下……其中,‘下文曰汗出见湿,曰高粱之变,曰劳汗当风,皆有为而发疾者,其义可见也’的意思是说,据下文文例,‘汗出偏沮’是‘使人偏枯’之因,‘偏枯’是‘汗出偏沮’之果。丹波元简的说法是对的。
《风论篇第四十二》:‘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又,‘风中五藏六府之俞,……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都可以作为丹波元简之说的佐证。胡澍谓‘沮’为湿润之象,不符合上下文之意,不可从。
至于‘袒’之误为‘沮’,那是因为‘衤’与‘礻’、‘且’与‘旦’写本手书往往混用不分,‘袒’字写本手书或同‘祖’,大概抄写者受上面‘汗’字的影响而误书为‘沮’。”

傅景华主编《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云:“偏沮,沮,通‘阻’,阻止。此指一侧汗出受阻。又王冰作‘濡湿’解;张介宾作‘坏’解。”
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沮是湿润的意思,偏沮就是半边有汗。身体半侧有汗,另半侧无汗,一边湿一边干,所以叫偏沮。”

综观上述诸家所释,观点有以下四种:
⑴湿润。如王冰、张志聪、高士宗、李戎、金寿山、王洪图等。
⑵阻止。如马莳、吴昆、黄元御、姚止庵、《校释》、《内经词典》、高校教材与教参、《译注》等。
⑶败坏。如杨上善、张介宾。
⑷沮,当为“袒”字,即袒露脱衣。如日本学者及范登脉《校补》。
何者为是?

⑶小识

按: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痹候》引《养生方》云:“大汗勿偏脱衣,喜偏风,半身不随。”孙思邈《千金方•卷二十七•道林养性第二》云:“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
据上下文例及医理,沮,当为“袒”字之讹。偏沮,当为“偏袒”,即脱掉衣服,露出半身。袒,脱衣袒露。
“汗出偏沮(袒),使人偏枯”,义指大汗出后偏脱衣,喜受偏风,(日久)使人偏枯、半身不随。即如《千金方》所云“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是也。日本学者及时贤范登脉《校补》所言甚是,当从。

后言:
《内经》理论认为,偏枯、半身不随,亦名偏风,为风邪所中,是由于“汗出受风”或“体虚中风”而罹患,即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半身深部,导致经络营卫气血不畅,肢体失于濡养,发为偏枯--半身不遂。唐宋以前医家多遵之。这在《内经》多篇经文中有记载。
如“汗出偏沮(袒),使人偏枯”、《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五脏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居,发为偏枯”、《灵枢•九宫八风》“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等皆成为经典名句或名段。
金元时期及以后的中医学者、著名医家,就曾怀疑其正确性而质疑之。
目前看来,并非如此,即“非风”也(张介宾语)。中医权威机构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说道:“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注:缺一个气候异常变化的诱因即感受“风”邪-中风),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偏枯、半身不遂,是中风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其病位在脑,与“汗出受风”或“体虚中风”没有任何关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药方说 老茶馆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309):右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