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鉴庭

2011-09-09 18:29 楼主
耿鉴庭(1915~1999)著名耳鼻喉科专家、医史学家、文献学家。1915年10月15日生于江苏扬州六代中医世家。其父耿蕉麓为扬州著名儒医,名噪大江南北,犹以医德望重乡梓,所居里巷,名之为"耿家巷"。先生幼承家学,十四岁即完成儒学经典教育,后专习医学,遍读医宗经典并随父应诊,打下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18岁开始独立应诊。20岁复入江苏省立医政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学习,掌握了现代医学知识,成为中西医兼通的医生。 1.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9-09 18:31 2楼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耿鉴庭先生思想进步,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其间,多与扬州江树峰、陆勤等进步人士结交来往,传递进步书刊,积极参与进步活动,对其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从事中医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耿鉴庭先生曾以扬州医界代表身份被推举为扬州市人民代表,积极投入扬州医药卫生界和文化界各项振兴工作,并对扬州文博图书事业建设做出一定贡献。1953年和1954年,耿鉴庭先生数次应召参与筹建中医研究机构的活动。1955年,奉卫生部调令,赴京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的建院工作,时年40岁,是全国征集突出建树中医医、教、研人才中最年轻的。赴京以后,在科研、教学、临床诸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耿鉴庭先生是一位有近70年临床实践的著名中医,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早年在扬州行医期间,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辅以西医手段,内、外、喉科兼治,在扬州医界独树一帜。每日应诊者多至百人,疗效斐然,活人无算。耿氏医道,以治病救人为本,贫病者施诊施药,从不计较报酬。每有夜半敲门求诊者,无论寒暑,无论贵贱贫富,即刻赴诊,以解危急。医风医德,乐善好施,有口皆碑。先生进入中医研究院以后,从未脱离临床,参加过多种医疗协作,曾被派赴酒泉钢铁公司和北京顺义深入基层为工农服务,赢得了患者的爱戴。在调入西苑医院后,专攻耳鼻喉科。因此,在中医治疗耳鼻喉科方面颇有建树,先后编写了《喉科正宗》《咽喉科传灯录》等书,详细介绍了耿氏喉科的特点。尤其在医治急症、大症、重症、危症方面,有独到之处。他治疗急性会厌炎有高度成就,使大量患者免遭插管及气管切开之苦。在鼻病方面,他创立了鼻科汤液十二法,并著有《中医中药防治鼻病》一书,将鼻病治疗系统化,规范化,为中医鼻病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先生对耳病也有相当的研究,尤其对中毒性耳聋,提出了以补肾解毒为治疗大法,取得了可贵的成就。为了有效地推广和交流耳鼻喉科学术成果,先生筹组了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会。


耿鉴庭先生应诊之余,于文史方面涉猎颇广。在目录学、训诂学、金石学、古器物学、文物考古方面均有相当研究。对扬州文献、文物的搜集、保护不遗余力。其中,尤对医药文献、医药文物更加注意,对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也做出重要贡献。他以中医研究院创建时所集的中医古籍为基础,发起与北京图书馆协作,把全国60多家图书馆珍藏的中医书,编成全国第一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特别是他在改革开放以后还主编了《广陵医籍丛刊》,遍收扬州医家及流寓扬州的外籍医家著作的各种刻本与稿本,在每项著作前都加入题跋及序,使扬州地方中医典籍的特点及成就得以宏扬,从而开中医地方典籍出版之先河,丰富了中医典籍的宝库。70年代末,经先生多方奔走,艰辛努力,在陈翰伯、王子野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医古籍出版社,先生任副社长兼总编辑,为中医古籍整理出版作了大量工作,从而使中医孤、善本的搜集整理编纂工作走上专业化、系统化的道路。


作为医史学家,耿鉴庭先生于30年代即开始医史的研究。抗战胜利后,上海医史博物馆成立,先生积极参与其事,为其中坚人物。耿鉴庭先生在医史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开拓了以文物考古为基础的医史学研究新途径,从而丰富了医史学的内容。在他担任北京医史学会主任委员期间,发起了对蒙、藏医药学的研究,对道家丘处机的研究,都有极深远影响。对故宫博物院收藏医疗器具和医药档案的研究,发表过系统的论文,对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医药文物及其女尸,以及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更是亲临现场详加考研,成果卓著。他对为中日科技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鉴真大师及其医学成就有深刻研究。在他和其他人士的呼吁下,70年代于扬州建立了鉴真纪念堂。


在鉴真大师塑像回国探亲时,被国务院委任为迎接委员,并写有《中日科技交流史上的鉴真》一书。先生毕生所发表的200余篇论文,以医史文物考占为大宗,奠定了医史学的一个重要门类。耿鉴庭先生的一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造就的知识分子 的典型的一生,自幼以温柔敦厚的诗教,塑造出处世正直, 与人为善,宠辱不惊,自奉菲薄,豁达大度的美德。凡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留有深刻的印象。耿鉴庭先生热心教学,50年代即开始在中医高等院校讲授《中国医学史》《内经》《伤寒论》《医古文》等课程,晚年仍兼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客座教授,经常举办专题讲座。他一生带过大量学生,进修生,可谓桃李遍天下。研究生制度恢复后,他带过多名研究生,他把自己的学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其中一些已成为中西医方面的杰出人才,从而为祖国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耿鉴庭先生于晚年曾说,我已如蚕开始上山结茧,要将所有的丝全部吐出来,嘉惠来者。可惜十年重病缠身,影响了他的宏愿实现。即使在病中,他仍然以拳拳之心,在学生的协助下,完成了《咽喉科传灯录》等带有总结性的著述。凡有登门求教,求诊,求序者,均能以惊人的记忆力,独创的分析力和文采使其满意而去。先生于1999年7月20日2时15分病逝,享年85岁。耿鉴庭先生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预防医学组常务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史杂志》副总编辑,全国中医中心图书馆副馆长,中医古籍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饵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名誉总编辑,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会员,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会员,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1990年第一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耿鉴庭先生于医界以通达博雅著称,各家学说无不通晓,但从不以一宗一派自诩丽固于成见。,临床辨征处方,兼容优长,理法精严,运用得心应手,尤得力于精通医史,对中医学术之传承变化,方药之更新发展,或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医学之影响,考古推新,不但于理论多所建树,于实践亦多有发挥。章士钊先生著述《柳文指要》付梓之时,特收入先生《书论石钟乳书后》一文,对服寒石散之源流详为疏证,即可见其一斑。即章老晚年,疾恙亦多延用先生之方药。 耿鉴庭先生于文史艺术界中,多与权威名流交往密切,尤于长者,相处于师友之间,砥砺切磋,获益匪止一端,其学养之隆厚,医道之荣秀,盖深植于传统文化之沃壤中也!先生成一代名医,实一代之儒医也! 赞曰: 六代医家,书香所传。 娴熟经史,挥洒诗文。 青囊济世,丹散活人。 望重乡梓,名闻京城。 仁术仁心,崇矣先生!
2011-09-09 18:32 3楼
耿鉴庭——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threads/30837


耿鉴庭
/threads/19106
2011-09-25 16:36 4楼
一代儒医耿鉴庭 作者:◇吴思




在我市皮市街有一条古老的小巷,它是以世代名医姓氏而命名的,这就是一代儒医耿鉴庭的故居———耿家巷32号。1915年10月15日,耿鉴庭就出生在这里。
耿鉴庭,谱名作镛,学名永龄。祖籍山东,清乾隆年间移居扬州。耿家世代行医,传至耿鉴庭时已是第六代。其父耿蕉麓为扬州著名中医,医德高尚,望重乡梓。耿鉴庭从小师承家学,耳濡目染,14岁就学完了儒学经典,后专心习医,一边遍览医宗经典,一边随父应诊,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18岁便开始独立行诊。20岁时,复入江苏省立医政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深造,进一步掌握了现代医学知识,成为中西医兼通的年轻医生。
在旧中国风云变幻的三、四十年代,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耿鉴庭凭着精湛的医术缓解民生疾苦,他追求进步,拥护共产党救国救民的主张,经常与扬州江树峰、陆勤等进步人士来往,或传递进步书刊,或参加集会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扬州医界代表身份被推举为扬州市人民代表,积极投身于扬州医药卫生界和文化界的恢复重建工作,并对扬州文博事业和图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53年和1954年,数次应召参与筹建中医研究机构。1955年,奉卫生部调令,赴京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时年40岁,是全国征调的中医药界最年轻的人才。
耿鉴庭有着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早年在扬州行医期间,既以中国辨证施治为主,同时又辅以西医,内、外、喉科兼治,独树一帜。他秉承耿氏医德医风,以治病救人为本,对贫病者求医,从不计较报酬。每当有夜半敲门求诊者,无论寒暑,随即出诊,医德医术,有口皆碑。调进北京中医研究院以后,仍不脱离临床实践,曾被派往酒泉钢铁公司和北京顺义县为基层工农服务。调入西苑医院后,专攻耳鼻喉科,颇有建树,先后编写了《喉科正宗》、《咽喉科传灯录》等著作,详细介绍了耿氏喉科的特点。耿氏在治疗急性咽症、危重病症方面有独到之处,使得大批患者免遭插管及气管切开之苦。在治疗鼻病方面,创立了鼻科汤液十二法,著有《中医中药防治鼻病》一书。耿鉴庭对耳病也有相当的研究,尤其对中毒性耳聋,提出了以补肾解毒的疗法,效果显著。为有效推广交流耳鼻喉科的学术成果,他筹组了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会。
耿先生在行医之余,于文史知识涉猎广泛,在目录学、训诂学、金石学、古器物学、文物考古等方面均有所研究,尤其对中医古文献、医药文物方面十分关注。他发起编成了全国第一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改革开放以后,他主编了《广陵医籍丛刊》,使扬州地方中医典籍得以传承。70年代末,他多方奔走,在陈翰伯、王子野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医古籍出版社,他任副社长兼总编辑。
耿先生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对医史学的研究,抗战胜利后,上海医史博物馆创办,先生为其中坚人物。他开拓了以文物考古的基础为医史学研究新途径。担任北京医史学会主任期间,发起对蒙、藏医药学的研究以及对道家邱处机的研究。他对为中日科技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鉴真大师及其医学成就也颇有研究,并考证出日本古代豆腐干上记有“淮南堂”字样,从而印证豆腐由中国传入日本。
耿先生对扬州桑梓文史尤为关注。50年代,他亲手拓过曹寅石刻像,后石碑不知所踪,成为扬州文化之谜。他还考证汤显祖《牡丹亭》三十一出《缮备》是以扬州南门城楼为背景写的,因戏中有“维扬新筑两城墙,酾酒临江上”的唱词。他对整理和发掘扬州地方史籍不遗余力。
耿鉴庭先生于1999年7月20日于北京病逝,享年85岁。
⬅ 耿鉴庭治声带麻痹案 老茶馆 刘惠民治验:口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