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伤寒论》中一两沸,三四沸,五六沸本意是什么?

2009-11-22 17:38 楼主
平素喜欢读《伤寒论》,但有个问题一直没捉摸明白,在方后注中往往有煎取一两沸,三四沸,五六沸这样的字眼,但一般实际煎药时,当沸腾后,用筷子搅动后便不沸,旋即又沸腾不已,是否古人用柴煎药火力较煤气火微,在搅动后要稍微停顿一会儿才沸,从搅动一次到沸腾算一次,对吗?还是古人用药的量比较大,搅拌、沸腾的变化比较明显,用煎几沸表示煎煮时间的长短?后人著作中很少见到,愿就教高明。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11-22 20:29 2楼
这个真的不知道,也没有想过。
帮你顶一下,看看有没有人回答一下。
2009-11-22 20:54 3楼
煎几沸只是针对某种药物而言,不是针对全部,至于煎一沸却是楼主所言
至于楼主所言的张仲景用的剂量偏大,一是有可能使用的是鲜品,其次是药味少因而剂量偏大,至于是确定煎煮的时间,我认为不是。
2009-11-24 18:10 4楼
3# 柴桂方应
柴桂讲师说的有些道理
2009-11-25 20:04 5楼
有道理
http://www.77765.com]白小姐[url]http:/...w.77765.com]白小姐[url]http://www.99002.com]心水论坛
2009-11-28 19:03 6楼
鲜品和剂量大,柴老师说得有道理,受教了!
2009-12-03 20:32 7楼
柴桂师说的有道理,确实是针对某种药物的煎煮要求。如含麻黄的方剂: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葛根汤麻黄的用量都在三两及以上,麻黄附子细辛汤(二两),麻黄加术汤(二两)都是先煮减2升去上沫,再纳他药;麻黄附子甘草汤(二两)、麻黄升麻汤(二两半)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射干麻黄汤(四两)先煎2沸去上沫;越婢汤(6两)、麻黄附子汤(三两)先煮,去上沫;射干麻黄汤(4两)先煮两沸去上沫;厚朴麻黄汤(4两)、文蛤汤(3两)、麻杏薏甘汤(半两)无此规定。但麻黄一药就有很多的煎法变化,有去上沫,也有不去的;有量大反煎一两沸去上沫的,有量小先煮去水两升的;种种变化,想必是有道理的,谁能讲得清呢?是否也如大黄久煮力缓,后下力峻有一定的临床依据呢?希望得到解答
2009-12-03 20:50 8楼
这个问题问得好,这就看出一个学者的学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不仅仅是先煎后下的问题,也要针对病机来考虑麻黄的剂量问题。
2010-03-23 20:45 9楼
关于麻黄、葛根先煮去上沫看看临床医生的解释:“麻黄入煮以后,所谓去沫是正确的,有的书注不去沫,则‘吐人’二字。我在临床50年中,确实发现麻黄如不去沫,可引起病人呕吐,或咳嗽。
葛根一药,入煮后,亦须去沫,葛根有两种:一种为粉葛根,多含有大量淀粉,入煮后,必须去其白沫,否则,容易引起脘腹痞满,恶心。一种为丝葛根,也称北葛根,丝络密集,切断后如麻绳切断一样,这种葛根,北方大夫最喜用之,一般不大出白沫。
北葛根纤维密集,其性辛甘,质轻气扬,功主升散,所谓先煮去沫,再煮,实则取其筋络之气以通行于人身之经输与筋络而已。“选自《孙朝宗临证方药心得》
我也用过麻黄,有时忘了去沫,也未见副作用。临床所见不广也。总之以去上沫为佳。《伤寒论》方中有不去沫者,是否历代传抄遗漏,亦未可知;后世有些用麻黄的方也有很多不注去上沫的,说明在这点上认识上是有差异的。不好用谁对谁错去评判。
2010-03-24 12:38 10楼
看了半天,硬 是没有看明白,所谓的煎两沸是怎么意思?

如果是叫人用煎药机煎药,或是制成颗粒,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答呢??
2010-05-12 19:35 11楼
《伤寒论》方中药物先煎的机理探讨
作者:张宁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关键词】 伤寒论 先煎 张仲景
先煎,是《伤寒论》常用的煎药方法,但为什么先煎,古今看法不尽相同。笔者对此试以麻黄为主作一探讨,希求指正。
麻黄先煎,利于去沫,因为“沫令人烦”。多数医家认为,先煎能够缓解麻黄峻烈之性,去沫是因为沫能够令人产生心烦。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在于先煎能够使含有麻黄的方剂功效更显著,组方更合理。去沫更重要的在于沫能令人生厌,难以服用。麻黄先煎去沫法出《伤寒论》,但仲景并没有提到为什么要先煮去沫。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上沫含麻黄碱,麻黄碱具有兴奋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作用,故令人烦。《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之竹叶汤“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煮扬去沫”。可见在仲景书中不独有麻黄先煮去上沫,亦有附子“煎煮扬去沫”,而且还有百合先泡,去上沫等等。实际上,沫能令人生厌,难以入口饮服,不独麻黄之沫,凡沫均令人难以下咽。不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是如此,所以沫要去之,它的道理如同“去滓”一样,因为药滓也是难以下咽的。如《金匮玉函经•卷七》言“凡煎药,皆去沫,沫浊难饮,令人烦。”因此笔者认为“沫令人烦”之“烦”字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心烦或心里烦躁,而是恶心的意思。麻黄先煎去沫,能破坏少量麻黄碱,适当减少毒性。煎煮药物时,先煮麻黄去上沫,有利于消除服麻黄汤致胃中不适感,去上沫者减其不足,用其所长也。

《伤寒论》中提出,葛根汤中应先煎麻黄与葛根,后入其他药物。经过研究发现,如此煎法是因为葛根中淀粉先溶于水成胶状,能防麻黄碱的挥发,可以帮助麻黄素溶解,能够形成复合物,且使麻黄素在水中稳定,不易受蒸汽、温度等破坏,所含黄酮又能拮抗麻黄碱拟交感神经收缩血管的作用,减少麻黄毒性。煮药物时,适当先煮麻黄、葛根,去其燥烈之性,使麻黄、葛根药性趋和以达到祛邪舒筋升津而不伤正之效应。[1]由此可见,在仲景方中,麻黄先煎有时并不是要去除燥烈之性,而是要通过方中的配伍来保存其有效成分,以免挥发,以达到组方更科学、功效更突出。

所谓先煎,是将一些药物先放在药锅内15-20min,然后再放入其他的药物同煎。属于先煎的药物主要有2类,一类是矿石和贝类药物,如磁石、生石膏、龙骨、鳖甲等,这些药物不仅需先煎,而且还应打碎,这样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另一类是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生附子、生半夏、生乌头、马钱子等,这些药物煎的时间长一些可以减少其毒性。刘渡舟认为,煎煮方法根据药物入煎的顺序,分为先煎、后下2种基本方法。先煎者,多为各方之主药,或者用量较大而又易于加热时间较长者,以使其药性充分析出,突出其功效;或缓和毒性,减轻副作用。后下者,常用于易于析出而加热时间过长会影响其疗效者。后下之目的,减少挥发性药物有效成分的损失;充分利用贵重而量微之药物;避免胶性、糖类溶出过多后影响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
在《伤寒论》中有很多药物需要先煎的记载,多为减少该药物或他药的毒性,增加药液中有效成分含量。如蜀漆先煎是为了破坏部分常山碱。大黄在大陷胸汤中先煎是为了破坏部分恩醌类化合物,减缓泻下的作用,并使有消炎收敛作用的有效成分尽量煎出。大枣在十枣汤中先煎,以减少大戟,甘遂,芫花对胃的直接刺激。茯苓在苓桂甘枣汤中先煎是因为其量大,保证煎取其有效含量,以发挥宁神利水的功效。瓜蒌先煎取其味厚,导痰气下降而不伤胃。茵陈先煎既保证煎出液清热利胆有效成分的浓度,又可破坏挥发油,缓解对胃肠的刺激。笔者认为先煎其道理是多方面的或因药物质地坚硬,或因质轻量大,不先煮不足以煮透取性,或因不先煮不足以强化气味之效力,或不先煮不足以钝化药物之锐性。
⬅ 安济堂论经络实质 老茶馆 从感冒看中医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