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火证论(九)

2008-07-18 10:40 楼主
火 痛

病理:
《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吴昆注日: "热甚则痛, 热微则痒, 疮则热灼之所致也。故
火燔肌肉, 近则痛, 远则痒, 灼于心则烂而疮也, 心为火故属焉。

然火燔致痛可分为二:一, 火淫经络; 二,火淫脏腑。

一、 火淫经络

(一) 头痛:
一般常见者, 为少阳胆经之火上炎作痛, 多在头之左右两侧疼痛, 尤以夜晚为甚, 兼见口苦心烦, 脉来弦数,舌质红绛, 苔则薄黄。
治用龙胆泻肝汤, 以清胆经火热则愈。

如果阳明胃经之火上炎头痛, 多在前额发作, 多见口渴思饮, 脉来洪大, 苔则黄干。
治用白虎汤如葛根14克, 以清胃经气分之热则愈。

治验: 门头沟一女青年患额头痛, 兼见口噤难开, 吃饭不能张口, 如果强张, 则两侧颊车酸
痛如绝。 服药甚多弗效。 切其脉则浮大而长。 余曰: 此证火邪客于阳明经络所致。
为疏: 葛根15克、 生石膏30克、 玉竹15克、 麦冬15克、 丹皮10克、 白芍l0克、 钩藤12克。
服三剂则痛止, 六剂则口能张开如常人, 九剂则诸证皆愈。

(二)目赤:
少阳之脉, 起于目眦, 其支者, 下胸中贯膈。少阳经中风, 气壅而热, 可见耳聋、 目赤痛、胸满而烦等证。 邪在少阳, 为年表半里之邪, 当以小柴胡汤治疗, 禁用汗下之药。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半夏、 生姜各三两, 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服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
方义: 柴、芩清胆经之郁热, 则目痛赤可蠲; 人参、炙草、 大枣健脾杜微; 半夏、生姜和胃
调中。

(三) 牙痛:
阳明经脉行于牙齿, 邪热客于经脉, 则见牙齿疼痛, 口渴、 心烦‧ 脉大、 舌苔薄黄等证。
治用白虎汤加生地以清气血之热则愈。

(四) 咽痛:
多为肺胃之火循经上炎所致。 脉数而舌苔薄黄者, 治用黄连解毒汤; 如脉变数细主阴分已伤,
则用玄参20克, 生地30克, 青果 10克, 板兰根15克, 生甘草 10克, 竹叶10克治之, 慎用苦寒之药。

二, 火淫脏腑

(一)呕吐
[病理]: 胃肠结热, 大便秘结不通, 火邪上逆作吐。
[症状]: 食已即吐, 吐势急迫难耐, 大便秘结, 小溲黄赤,心烦不寐, 脉来滑数有力, 舌红绛而苔黄。
[治疗]: 大黄甘草汤
[方药]: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温再服。
[方义]: 大黄走而不守, 泻热破结, 荡涤肠胃, 可使胃火下降; 甘草和胃安中, 载大黄以毕其功, 则呕吐自上。

如果火吐不大便秘结的, 可用 黄连10克, 黄芩 10克, 生姜 10克, 党参6克, 清火和胃,
降逆止呕, 效果非凡。

(二) 下利
[病理]: 火热邪气, 下灼肠阴, 阴气不坚, 为火所迫, 发生下利。
[症状]: 肌肤发热, 下利脓血, 或者黄白粘液, 腹痛下坠,脉来滑数, 舌红苔黄。
[治法]: 两解表里火热
[方药]: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 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 以水火升, 先煮葛根, 减二升, 内诸药,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温再服。
[方义]: 葛根气味辛凉, 既能解肌退热, 又能清宣肠胃, 重用至八两以清表里之邪热; 黄芩,黄连苦寒坚阴, 清热止利; 加甘草扶中护正, 以调诸药。

(中医药之"三黄", 被现代医学奉为珍宝屡用而不疑: 一,麻黄治喘; 二、 黄连治利; 三、 大黄治疸。 此三药已划为西药领地之中。)

如果胆热下迫于肠, 发生腹痛下利, 红白粘液, 下重难通,脉来弦数, 舌苔薄黄。
[治法]: 清胆腑邪热
[方药】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l2枚、擘。
上六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方义]: 黄芩苦寒、 善清肝胆之火热; 芍药酸苦能养肝胆之阴。 两药相合, 酸苦为阴, 清火坚阴, 更能于土中伐木; 甘草‧大枣味甘补土, 此乃,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之义。

如果厥阴肝脏火热挟湿下利, 其辨证特点有二: 一是"热利下重.而有里急后重; 二是。下利欲饮水, 津为热伤之候。
[治法]: 清热燥湿, 凉血疏肝
[方药]: 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上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去滓, 温服一升, 不愈, 更服一升。
[方义]: 白头翁味苦性寒, 擅清肠热而治毒利, 且能疏达厥阴肝木之气; 黄连、 黄柏清热燥湿,厚肠胃以上利; 秦皮苦寒、能清肝胆及肠道湿热, 凉血以坚阴。

此方亦治"产后下利虚极, 于白头翁汤中加甘草‧ 阿胶各二两。"阿胶救阴, 甘草补中, 且以缓连、 柏之苦寒也。

姜x x, 男, 17岁。 入夏以来腹痛下利, 日六七行, 后重努责, 下利急而排便不出, 再三努力, 仅少许红液而已。 口渴思饮, 六脉弦滑而数, 舌苔黄腻。 此为厥阴下利、 湿热内蕴, 肝不疏泄, 如唐容川所云: "金木相沴、 湿热相煎" 之证。
为疏: 白头翁12克, 黄连, 黄柏各9克、 秦皮9克, 滑石15克、 白芍 12克, 枳壳6克, 桔梗6克。 服二剂, 大便次数减少, 又服二剂,红色粘液不见, 从此而愈。

(三) 热厥

[病理]:
厥阴病, 有正邪交争, 阴阳消长的特点。 如果阳热内盛而格阴于外, 以致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可形成手足厥冷的"热厥"。热厥的特点是发热在前, 手足厥冷在后。 张仲景所谓的 "热深者, 厥亦深; 热微者, 厥亦微。"

[症状]:
周身发热, 手足厥冷, 脉来滑大, 口渴, 指甲色红,而大便不秘。 舌苔薄黄的, 可用清热和阳的白虎汤; 如果大便秘结不通, 腹满或痛, 脉来沉迟有力, 其舌苔黄厚而干的, 可用通腑泄实之法, 如大柴胡汤, 或小承气汤。 大便畅通之后, 则手足转温, 其病可愈。

吕x x, 男, 48岁。 初秋患感, 体温高达39‧8C, 村中赤脚医注射"安乃净"退热药, 旋退旋升。 四五日后, 身热至40C, 口渴能饮, 手足却反厥冷, 切其脉滑而大, 舌绛苔黄, 辨为"热厥"书白虎汤原方, 两剂而瘥。

小儿高烧, 可续发抽风与手足厥冷之证, 治法以清热疏邪为主, 热退则诸证自解。 反之则愈治愈甚。

(四) 温疟
[病理]: 外感风寒之邪藏于内脏, 至春夏阳气向外宣泄而始发。 为伏气外出, 寒蓄久而变热。
[症状]: 温疟者, 其脉如平, 身无寒但热, 骨节烦疼, 时呕。
[治法] 甘寒除热, 因势利导
[方药]: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炙, 梗米二合,桂枝三两 "
上五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方义]: 本方为白虎汤加桂枝。 白虎汤清热生津止呕, 加桂枝以治表邪之骨节疼烦。

以上所论犹末尽火证之治,举一反三余有厚望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刘渡舟----火证论(八) 老茶馆 半夏何以叫“半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