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学新思维

2009-12-17 14:54 楼主
自春秋战国两千多年以来,针灸学术上很多含糊不清、自相矛盾甚至错误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正视,更谈不上合理的解决了。许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死的能说活,无理也有理”的学术现状,长期困扰着广大针灸工作者。片面的得不到充实;矛盾的得不到统一;错误的得不到纠正;含糊不清的问题得不到明确的界定。教育战线那种“一年糊弄一年,一代蒙混一代”的自欺欺人现象十分严重。

例如:在经络学说方面,手太阴肺经明明是从体内出于腋上的中府(LU1)、云门(LU2),因为《黄帝内经》原文中有“出于腋下”的记载,于是我们的教材几十来也就这样一直沿袭为“腋下”。而且肺经体表的起始穴应该是云门(LU2),而不是中府(LU1)(《针灸甲乙经》、《标幽赋》),后世因宋代《铜人针灸腧穴图经》错为中府(LU1)为第一穴、云门(LU2)为第二穴,现今的教材也不加分析,就以《铜人》为据,将错就错、以误传误了。

奇经八脉本来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任脉行于身前为阴,督脉行于身后属阳。为什么从古到今非要认定奇经八脉无阴阳之分呢?事实上,任、督二脉不仅有阴阳属性,而且,任脉还统一身之阴,与诸阴脉相连,所以又称为“阴脉之海”;督脉统一身之阳,与诸阳脉相连,所以又称为“阳脉之海”。试问:能够统率、总督一身之阴阳的脉,反而没有阴阳属性,这是什么理论?又是什么逻辑?

任、督、冲三脉“起于胞宫”之说也很荒唐,男子没有胞宫,那任、督、冲三脉又起于何处?反过来说,男性身上岂不是少了3条脉吗?关于这个学术问题,现在欧洲出版的针灸书已经改为“任、督、冲三脉,女子起于胞宫,男子起于两肾之间。” 在我个人的针灸专著《王启才新针灸学》中,我是这样描述的:“任、督、冲三脉起于小腹内(女子胞宫,男子精室——相当于前列腺和睾丸系统)”。我们姑且不论以上两种提法是否科学,是否合理,起码要向国际针灸界显示:我们中国的中医、针灸工作者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了。连人家欧洲的针灸学术界都已经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了,而作为针灸发源地的中国还有什么理由唯古人是从、抱残守缺呢?!

腧穴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对经外穴“归经转正”的认识上。我们讲针灸发展史,总是要说清朝是腐败的,要取缔中医和针灸,使针灸学术沉沦到了没落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的针灸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云云。但是,在经穴的数目方面,我们至今还停留在清朝的361个传统腧穴上。难道我们就不能将那些明明是在经脉循行线上的穴位诸如印堂(HX-HN3)、阑尾(HX-LE7)、胆囊(HX-LE6)、胰俞(胃脘下俞EX-B3)等名正言顺地归入到十四正经中来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的3版教材已经这样作了,应该说是一种学术上的进步!为什么不能坚持下来呢?

还有所谓“乳中”(ST17)一穴,从古到今的针灸文献,包括现代的针灸教材在内,均一致记载:乳中(ST17)没有任何治疗作用,且既不能针刺,也不宜施灸,仅仅作为体表的定位取穴标志。可见,它已经失去了作为腧穴的意义,理应废弃。现今偶有在乳头敷药治疗疾病的,不妨将其视为阿是穴的应用。

在特定穴中,根据下合穴的本意,本来只有3个(上巨虚、下巨虚、委阳),因为古人错误地解释为6个,于是现代的针灸教材上也就定为6个(增加了本来就是下肢合穴的足三里、阳陵泉、委中);还有八会穴中的骨会,明明是古人将骨会大椎(DU14)误为骨会大杼(BL11),后人也就不加分析,就将大杼(BL11)定为骨会穴,以误传误直到现今。

在经穴的数目方面,我们完全没有理由仍旧停留在清朝的361个上,而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不要老是认为“没有先例”,担心会不会被人认可。如果张仲景、王清任这些古人当初也抱有这种“有没有先例”、“怕不会被人认可”的想法的话,那么,灿烂的中医文化就不会有《伤寒论》、《医林改错》这样的不朽之作,同时也不会有伟大的针灸学的今天!

再如刺灸法的问题,“迎随补泻法”与“气至病所”的临床实践本来就是违背的,前者只是古人的一种凭空想象而已,后者才是有助于提高疗效的正确而又科学的操作要求。为什么我们不能突破传统,难道对一种错误的传统观点也不能越雷池一步吗?!

在灸法中,有一种被称之为“雷火神针”的灸法,本来是一种灸法,可因为古人称“针”,我们后人也就跟着叫“针”。以针法命名,十分不妥,为什么就不能改称为“雷火神灸”呢?

在针灸治疗方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废弃那些古奥难懂的中医病名,而使用老百姓能懂、西医也能明白的大众化、通俗化、规范化的病名呢?让广大中西医大夫乃至平民百姓们都能知道针灸能够治什么病症,起到一定的科普宣传作用。并象世界卫生组织那样公布针灸疗法的适应症,从而拓展针灸临床的适应范围,改变目前针灸临床治疗病种越来越少、路越来越窄的滑坡现象。

大凡中医、针灸医师几乎都深知:中医临床“治神”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灵枢·经脉》篇关于针灸治疗原则中只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治疗原则,几千年后的教材也就只有这几条治疗原则。为什么就不能将“治神守气”纳入治疗原则之中呢?

众所周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精华所在。整体观念是靠经络将人体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得以实现的,没有经络学说,整体观念就是空谈;辨证论治的方法各异,中医辨证论治在针灸疗法中具有特殊的运用形式,即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证治为纲领。针灸治病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所见的各种不同证候按脏腑疾患、经络病候和相应组织器官病症的形式进行分析归纳、辨证论治。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核心理论,针灸临床辨证论治也必须突出强调经络辨证这个核心。为什么从古到今的许多针灸医家和现今的针灸专家会认为针灸临床不必辨证论治?针灸文献也就根本不提辨证论治问题,就是谈及辨证论治,几乎也都离不开中医内科的辨证分型模式。须知,中医如果不辨证,就同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了本质区别;而针灸如果不强调和突出经络辨证,也就同中医内科等没有了区别。笔者主张针灸临床应走“西医诊断——中医辨证——针灸施治”三结合之路。

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但是,纵观现代中医、针灸学对抑郁症、肥胖病的辨证论治,都没有从肺这个最为重要的脏腑功能失调来认识这些疾病,当然也更谈不上从肺论治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呢?还是因为古典文献没有涉及到,现代人总是唯古典文献是从,也就人云亦云,按照古人的思维方式,照葫芦画瓢了。盲目推崇、因循守旧、人云亦云、不思进取,这难道不是中医学术上的一种悲哀吗?

中医、针灸医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许多学术问题,古代医书中的记载明明是错的,我们还要盲目地去继承,并千方百计地按照错误的思维方式去做出错误的解释,一年糊弄一年,一代蒙混一代,不敢越雷池一步。任何自然科学,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叫“与时俱进”。唯独中医学、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能缘袭数千年而不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著名中西医结合针灸专家陈汉平教授:中医学的许多业内行家一眼就能洞悉的诸多问题,竟能在长达50多年的历版国家教材中“金身不破”)。这正常吗?这可能吗?这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吗?

针对上述诸多混乱错误的针灸学术问题,我几年前曾经给中国针灸学会写过一封公开信,2008年7月又在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启才新针灸学》这本划时代的、全新的针灸巨著。只是想抛砖引玉,以期能在我国针灸界就这些问题开展一些有益地讨论。通过深入研讨,统一意见,达成共识。让片面的予以充实;错误的予以纠正;自相矛盾的问题予以统一;含糊不清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不要让这些早该解决的问题再一年一年、一代一代地拖下去了。

针灸起源于中国,针灸医学是我们的伟大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同时,科学技术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在致力于针灸医学的学习、运用和研究,使这门古老的医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成为世界医学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之花,这是很可喜的事情,它必将推动我国针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在针灸学术问题上抱残守缺、闭关自守,那肯定是要落后的。

在世界“针灸热”的浪潮中,我们一定要抓紧时机,建立起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针灸医学专家队伍,致力于针灸的理论、临床和实验科学研究。树雄心,立壮志,刻苦钻研,知难而进,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揭示针灸理论和实践中的一系列奥秘,让针灸医学在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中华民族!不负于国际众望!!如果中国在针灸医学方面也落后于他人,那我们就上对不起烈祖烈宗!下对不起子孙后代!!

授业解惑,启人之才,是我的天职。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才斗胆写这本《王启才新针灸学》。目的是将针灸学中的一些含糊不清的、有歧意的、自相矛盾的、有错误的问题提出来,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解剖分析,以正本清源。为此,我在每一篇章的开头,都将对本篇章的修订和充实的具体内容一一列出,以便学者阅读和品味。当然,也欢迎大家予以评判,不吝赐教。

祝愿针灸这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医学科学,在海内外针灸届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12-27 21:38 2楼
是有许多矛盾的地方。
⬅ 截瘫 老茶馆 “腰突症”分期分型疗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