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那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2011-10-12 15:02 楼主
10年间,《中国中医药报》80余篇《绍奇谈医》,指引我在中医之路上不断前行——
心中那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1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如今,我收集的这叠有些发黄的载有80余篇《绍奇谈医》的《中国中医药报》,仍然放于我的床头。每次读起它,我总能温故而知新;每次看到它,感激之情总是油然而生。
我1996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世居黔东小城,现是一名基层医生。自幼酷爱中医学,然资质愚钝,自卑感强,故而学无长进。就这样在浑浑噩噩中,时间一天天地流逝。
1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看到了《中国中医药报》刊登的《绍奇谈医》栏目,一篇名为《附子为百病之长》的文章吸引了我。文章夹叙夹议,文笔犀利,不落俗套,读后让人回味无穷。后来,我干脆把该栏目整理成册,以便能时时系统浏览。通过多次仔细阅读,我从中得到很多启迪。首先,绍奇老师也来自基层,他认为基层医生不应妄自菲薄,只要努力,一样大有作为。其丰富经验和阅历与基层的锻炼密不可分,诚如他说的“到现在为止,我还未发现自己有什么特长,几乎是什么病都会看一点,在基层时能看也得看,不能看还得看,我的一点点本事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不像现在到了北京,很多病没机会看了。”一段中肯的话,包含了许多对基层医生的肯定。其次,一个医生,要能有所作为,除了勤奋,熟读经典,涉猎诸家学说外,还应敢于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更应该效前贤遗风,正视临床工作中之成败得失。
通过对《绍奇谈医》的学习,我重新找回了信心,决定亡羊补牢,潜心岐黄。我效仿绍奇老师数次重温四大经典著作,遍读唐宋金元及明清诸家之书,从而对中医学也有了较初步的理解。在认证准确的前提下,我常大剂量运用附子治疗疑难重症,因疗效显著,获得了病人的信任和爱戴。同时,报刊、电台也对我进行了多次报道。更为幸运的是,我的事迹引起了省内名医石恩骏教授的注意。石老出身中医世家,家学渊源,其父兄均为贵州近代中医耆宿。石老见我谦虚好学,淳厚朴实,讷于言而敏于行,立法遣方多有定见,故将数十年之临床经验倾囊相授,使我获益终生。而这一切,与《绍奇谈医》是密不可分的。
临床虽辛苦,但我仍利用下夜班后的休息时间,撰写了数十篇医学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上;深入研究中草药治疗结核病,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整理了《石恩骏临证方药经验集》一书;如今,又受石恩骏老师的委托,整理《贵州名医名方选议》一书,届时将交付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曾有同事问我:“医者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回答:“当熟读经典,博采众长,不执一家之言,重视理论之学习、药性之深究及方剂之把握。凡疗疾病,方药为最终之实践,若无良好之实践,理论必流于空谈,难成合格之医者。故医理、药性、方剂之研究当并行。因有此识,自当不败!”可是,天不假年,绍奇老师英年早逝,却看不到我的这些认识了。
大学问家顾炎武说:“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天之成,不容以自限。”虽然目前我取得了一些小成绩,然在博大精深的中医学面前,我仍是一位未真正登堂入室的后学者,但我坚信,在未来漫长的从医之路上,不管有多少风风雨雨、鲜花荣誉,我都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所有的成败得失。因为,《绍奇谈医》永远是我心中的那盏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0-12 19:29 2楼
绍奇老师让人怀念!
2011-10-16 21:22 3楼
读了本文更加怀念何先生 了
⬅ 表里两解治内热 老茶馆 腰五针治腰腿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