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后人孔令谦:开放的中医文化教育资源

2011-10-21 22:36 楼主
10月17日,孔伯华后人,孔伯华医馆馆长、孔伯华国医学堂校长孔令谦先生,出席了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主办的“知识共享与开放教育资源(OER)论坛”。在会上,孔令谦就“开放的中医教育资源"做了主题演讲,演讲内容如下:
一、知识共享,文化大同
开放教育资源主张“人人可以免费开放获取教育资源”。 这些资源或者处于公有领域,或者以开放许可协议发布。知识共享协议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全球性开放。两者相同之理念“倡导合法共享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繁荣”的精神和宗旨成为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基石。
但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也推崇开放式教育。孔子尊崇人伦,主张自由讲学,其倡导的教育精神因与中国民族文化最相融洽,最相凝结,而开创中国教育之先河。两千多年来,被奉为中国人文教育之宗师。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入学受教。这种教育内涵与开放教育资源主张的人人可以免费获取教育资源的精神完全相一致。而教育资源所指的公有领域,我个人理解,这就是文化,因为文化的创造来源于人类对以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总结,那些经人类大群以往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则称之为人文,所谓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据此,公有领域是具有广泛社会属性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我们人类大群以往所积累的记忆和宝贵经验中寻找到开放教育资源。
知识共享协议所主张的“倡导合法共享文化”,其精神主旨应该说是一种思想上的共通。但就我们人类而言,思想在最初本就是共通、共享的,不过随时间、历史之发展,逐渐产生分别与分歧,从而形成各国、各民族之特色。但其本质,依然是共通的。我们不可以说,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是自己独有的,因为我们的所学,首先是来源于对以往知识和经验的继承,在此基础上,才可充实,才可不断创新。
二、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
我今天是来介绍中医和探讨中医开放教育的。所以还是就何谓中医以及中医的教育现状简要做一陈述。
对中医的认识,多以为中医就是中国的,所以叫中医;还有将中医理解为是传统的,不是现代的;也有将中医理解为既然叫中医,该是左边也不要了,右边也不要,只要中间。其实这些都不完全准确。我所理解的中医,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大背景环境和土壤下(这是中),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不断总结,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充实,逐渐形成的一门综合学科(这是医)。其与现代医学最大相异处在于他的整体观念和人文思想。因此中医是大中至正的意思,是天、地、人在我一身得其和,是人文文化与自然科学的协调统一。因此中医的思想是中和之道。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当下中医之教育,我不能说他不好,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确是很多。这个缺陷是把中医对人的教育产业化了,将知识固化了,把整体分割了,将传统丢失了,更是脱离了社会,脱离了人文,从而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思想上,都形成了一种封闭。这就造成偏离了中医自身的教育特点以及中医固有的理论体系。以致很多大学毕业生或是研究生,当其毕业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与实际脱节太大,甚至有些还在云里雾里,根本无法为人看病,也就见怪不怪了。
继承不是复古,也不是泥古;传统也不比现代差,因为凡属现代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而来,没有传统,哪有现代,若将传统抹杀了,等同于自杀。中医古籍,浩如烟海,这就是广大前人经验之总结,是广大前人之试验记录,而直接以人为试验对象,实在是发展中医开放教育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公共资源。
中医开放教育资源该是建立在全社会基础之上的,该是一所建立在传统中医诊务平台基础上搭建的一所没有围墙的中医学堂,以“办诊务以图实效,兴教育以继传承”为主旨,在充分理解中医文化教育特性、传承特性、社会属性、自身体系的前提下,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以实现资源共享。
三、中医开放教育资源的整理思路
中医是经验医学:这个经验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个人经验,二是群体经验,这就要围绕中医学传承两个重要载体——中医古籍文献和名医名家开展保护、继承性研究。将传世典籍中所蕴藏的中医经典理论和技术转化为中医原始创新的知识服务源泉,这是历史知识,是静态的、公有领域中的知识;将口传心授的心得经验提升为学术思想和理论(这是动态的,是活态传承,有必要在知识共享协议支持下得以保护和传播),这两个方面为中医文化教育资源,以及中医科研、临床和教学提供支撑和指导。由此导出两个方向:
1、中医古籍整理与知识服务(今日中医所有均可在古籍中找到痕迹)
2、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传承(所谓临床经验经整理就是医案,实乃前人试验之记录,且直接以人为试验对象,而非猫、狗、耗子等。)
基于上述,倘若我们按照这个步骤逐渐一一落实,充分运用互联网无国界的特性,开设网络传播和实现没有围墙的教育学堂。并希望以此行为,影响更多的有志于中医文化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如此,必将在中医文化教育资源上,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感言和思考
假若当年张仲景、孙思邈、叶天士等临床大家,能有一支录音笔、一个摄像机紧跟其身,记录下其诊治、思考、带教的全程,留下如同释家的“如是我闻”、儒家的“子曰”,该是何等珍贵!而在中医师承领域,通过对一位临床大师之录音或录像,全纪录的编辑出版,《师承讲记》系列(相当于不定期杂志式的系列出版物)将为每位中医学人奉献原汁原味、现场实录的如是我闻或子曰。
为了让读者亲身感受临床家风范,可以记录和出版当代临床家不同时期连续不间断、完整不删节”的《临床现场完全实录》(比如连续抄方30天),相当于让读者亲自待诊抄方,感受真实之现场再现。医界的人都知道:很多专家是没有胆量把自己的诊疗全程,完全透明地让同行观摩和评议的!而敢于把诊疗现场完全透明地进行公布,是需要艺高胆大的临床硬功夫,需要心底无私天地宽的真正大家风范,需要深谙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白果食疗小方 老茶馆 中医如何太极拳来祛除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