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絮语之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原创)

2011-10-22 15:51 楼主
毋庸置疑,中医学(当然包括经方医学在内)应为经验科学,在历代名医的理论传承以及实践验证当中,就会不断的有新的经验升华为理论,这种带有鲜活的个人气息的独到经验性的理论再反过来去指导进一步的临床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验证,记得八十年代,笔者曾订有一份好像是浙江中医学院办的一份中医专业报纸《中医报》,上面有一个栏目叫做“医家名语”的,是我的最爱,可以说是每期必录,工整的抄录在笔记本上,自此之后在读一些医著的过程中也比较注意同类的东西,比如“疼痛实泻,麻痒虚补”了,“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了,“中气不足,溲便为变”了,“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了,“膈肠不便,上为口糜”了,还有“久病入络”以及“痛无补法”了等等等等,刚开始时,我对这些东西可以说是如获至宝,在临床运用这些“理论”当中也是受益非浅的,但久而久之,竟然也多次的“碰壁”,甚至有时是撞得头破血流,以致又对之产生了怀疑:难道古人都是骗子?有时我又怀疑自己天资愚钝,既不善学且不善悟之故欤?哈哈,到了现在我忽有所悟:原来自己是学得呆了!
举个例子来说吧,黄师在谈到小青龙汤的方证时曾说过很经典的一句话,就是使用小青龙汤时当见到“青龙水”-即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但是我在临床当中有时并未见到“青龙水”的出现,而根据自己平时运用经验使用该方后收捷效者比比,(除了外在的表象为用方指南以外,还可以通过忖度患病个体的病理态势以及一些兼症的识别和把握。)还有黄师对于黄芪药证的的描述为“能食而无力者”,但临床当中我也屡屡用于一些体瘦而食欲低下而表现为疲乏无力的患者,用药后随着症状的改善,其食欲也因之而得到增进。另在读《伤寒论》时,我注意到仲景在用半夏时一般不用天花粉,比如在小柴胡汤条下等处,而近贤经方名家范文虎先生在其医案中却屡屡用半夏与天花粉同方使用,一开始读到这些医案,我感到有些不伦,后来通过思考,还是发现自己同样是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既然半夏与麦冬、附子与石膏、麻黄与大黄、黄连与干姜都可以在一起用,那你却为什么要怀疑范先生的半夏与花粉在一起共用的正确性呢?一如高建中先生在其著作《从张仲景到李东垣》中所说:“中医的很多认识和理论只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适用,而非普适。”所以,临床事实是不争的,但并不能说黄老师说的不正确,也并非仲景说得不够明白,抑或范老先生用得不对,而是我们的眼光或可说视野、思维有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先辈或老师的经验也好,读书继承也好,千万不可死于教条、囿于句下而不思不悟,要想临证“活泼泼地”,那我们首先就是在读书时要做到活泼泼地,这样形成一种活泼泼的惯性思维,那无疑就为高超的临床疗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0-22 18:03 2楼
欢迎楼主。
很多医家名语其实就是一些经验和心的的总结。
适当学习和了解一些名语对我们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2011-10-22 23:13 3楼
经验之谈,有类同感受。
2011-10-22 23:19 4楼
不知楼主是不是经方论坛里面的那个王晓军,曾看过你写的《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三字经,受益颇浅啊!
2011-10-24 18:42 5楼
惭愧!多谢王兄的关注!《五十味三字经》正是在下的拙作,很浅薄的,望您多多指正批评!!
2011-10-24 23:07 6楼
王晓军 说:
惭愧!多谢王兄的关注!《五十味三字经》正是在下的拙作,很浅薄的,望您多多指正批评!!

欢迎先生来我们论坛发帖,今后还望多多指教。
2011-10-25 17:23 7楼
您客气了,在下是来吸取营养和学习的!望您多多指教为盼!!
⬅ 关于脉诊 老茶馆 运用温胆汤临床验案举隅及体会点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