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淦 简历

2011-11-11 09:17 楼主
蔡淦,男,汉族,上海市人,生于1938年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曙光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六年制本科首届毕业生。1962年起在上海市曙光医院从事中医内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早年跟随童少伯、程门雪开展慢性肾炎的科学研究;继则协助张伯臾、黄文东进行临床教学、编写全国教材《中医内科学》;嗣后又师张羹梅学习脾胃病的诊疗,深得沪上诸名家的栽培。曾先后任曙光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院长,上海市中医学院中医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上海中医药研究院第二临床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兼任上海市中医脾胃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杂志及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理事、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新加坡中医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宝华医学会消化内科顾问等职。荣获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1-14 20:15 2楼
蔡先生师从多位名医,不知有医案出版吗?
2011-11-15 08:10 3楼
wanglong7099 说:
蔡先生师从多位名医,不知有医案出版吗?

案一、黄××,男,45岁,工人,曙光医院住院病人,住院号:99/6112

病史及医案:1999年10月25日。直肠癌手术后,大便溏泄,甚则如水样,每日十余次,历经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已一月余,均未见效,苔白腻,舌质暗,舌体胖,脉细,良由脾肾两亏,脾虚则运化失司,肾虚则关门不固,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杂而下,并走大肠,治拟健脾温肾,固涩止泻为法。

中医诊断:泄泻

西医诊断:直肠癌术后

处方:党参15g 防风10g 白芷6g 苍术15g 白术15g 炮姜10g 山药30g 扁豆衣15g 桔根6g 肉果10g 煨诃子10g 赤石脂30g 吴茱萸6g 补骨脂15g 焦山楂15g 焦六曲15g5帖

效果:1999年10月30日。大便成形,每日1~2次,苔薄腻,脉弦细。守原方继服七帖。

案二、姜××,男,54岁,上海市名老中医门诊部,门诊号:017506

病史及医案:1997年11月22日。有胃病史五、六年,1995年12月在某医院胃镜及胃粘膜病理检查,提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中度肠化及中度异型增生。刻下中脘痞塞,嗳气频作,时有中脘灼痛,苔薄黄腻,舌暗红,脉小弦。证属脾虚瘀热内蕴,治拟健脾清热化瘀。

中医诊断:胃痞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

处方:太子参15g 白术10g 茯苓15g 生甘草6g 川黄连3g 连翘12g 蒲公英30g 藤梨根30g 莪术15g 木馒头15g 石见穿15g 水红花子15g 八月札10g 14帖

效果:1998年6月4日。经上方加减治疗半年后,中脘痞塞及灼痛消除,嗳气减少,苔薄舌暗,脉弦小。6月19日在同一医院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粘膜病理切片检查肠化及异型增生均已消失。

案三、石××,56岁,职员,上海市名医门诊部,门诊号:110004950

病史及医案:1996年8月3日。多食善饥,倦怠乏力,目糊,盗汗,大便每日2-3次,不成形,苔薄黄腻舌胖,脉弦,有糖尿病史,空腹血糖10.4mmol/L,证属脾肾亏虚,湿热内蕴,治拟健脾益肾,清热化湿,标本兼顾。

中医诊断:消渴

西医诊断:Ⅱ型糖尿病

处方:太子参30g 黄芪30g 山药30g 扁豆衣12g 玄参15g 苍术10g 川黄连5g 枸杞子15g 山茱萸肉15g 白术10g 白芍10g 川石斛15g 桑叶15g 桑白皮15g

效果:1996年10月5日。经上方加减,治疗2月,诸症悉减,大便每日2次,成形,苔腻,舌胖,脉弦,空腹血糖降至5.8mmol/L。

案四、吕××,男,68岁,门诊号:81/74613

病史:胸膺闷痛,反复发作,已四年余,发作时多服用冠心苏合丸,疼痛得以缓解。心电图检查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医案:胸闷且痛,心悸盗汗,虚烦不得寐,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光剥干裂,以手扪之,舌面毫无津液,舌红,脉细数,此乃心肾阴虚,心神失养,治宜滋阴益肾,养心安神,仿景岳左归饮合生脉散加减。

处方:大生地15g 北沙参10g 山茱萸肉10g 甘枸杞子12g 麦冬30g 淮山药12g 云茯苓12g 炙甘草4.5g 赤芍10g 白芍10g 五味子3g 酸枣仁10g 丹皮10g 丹参10g 生蒲黄10g

效果:服药7剂后胸痛心悸未作,夜能入寐,舌体较前湿润,惟劳累和情绪不佳时仍有胸闷。

按:本例胸痹由于久服芳香温通之剂,辛散太过,耗气伤阴,心阴亏虚,心神失养,然心本乎肾,肾为五脏阴阳之根本,心肾关系至为密切,故采用心肾同治之法。

案五、徐××,女,24岁,住院号:83/5482

病史:患者缘畏寒高热(T39.6℃)头痛、遍体酸楚,鼻塞流涕第二天而入院,经用解表药治疗后,诸症悉除,惟感胸闷气短,心慌,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率70次/每分钟,心尖区可闻及Ⅲ°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

中医诊断:胸痹、心悸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医案:发热之后,胸闷气短,心悸不宁,倦怠乏力,苔薄黄,舌质淡红,舌体胖有齿印,脉细有间歇,表证虽解,而热毒未清,伤阴耗气,心阴亏虚,心气不足,心神失宁,治宜清热解毒,滋养心阴,补益心气而宁心神,生脉散合甘脉大枣汤加味。

处方:太子参15g 麦冬18g 五味子3g 炙甘草6g 板蓝根30g 大青叶15g 佛手片10g 八月札10g 苦参片15g 丹参12g 淮小麦30g 大枣5枚

效果:连续服药1月余,胸闷气短已平,心悸亦除,精神振作,心电图复查:早搏消失。

按:本例胸痹由于热毒稽留,伤阴耗气,致使心气心阴俱虚,心神不宁,方用生脉散益气养阴,甘麦大枣汤滋燥缓急养心宁神;板蓝根、大青叶用以清热解毒;苦参清热燥湿,乃扶正祛邪兼顾的治法。

案六、康××,女,42岁,住院号:73/2464

病史:有关节炎20十余年,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13年,心绞痛史10余年。3天来高热伴有右拇指关节肿痛而住院,入院后经用激素、抗风湿治疗,中药内服,体温迅速恢复正常,关节肿痛亦除,红血球沉降率自128mm/小时,逐渐降至31mm/小时,惟入院后第6天起心痛复发,甚则1日数发,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经用中西药物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近1月,心绞痛仍未控制。

中医诊断:痹证 胸痹

西医诊断: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顽固性心绞痛

医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定时,发则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头额汗出,四肢湿冷,痛去一如常人,惟觉虚弱乏力,舌淡,苔薄而干,脉细数无力,此久病之人,热病之后,不惟心阳不足,心阴亦已暗耗,总观前治,疏伐有余,益养不足,心阴宜滋养,心阳宜振通,寓补于通,寓疏于养,一味温燥,恐难戈获,方宜炙甘草汤。

处方:炙甘草9g 桂枝6g 生地30g 党参15g 麦冬15g 火麻仁12g 阿胶9g(烊冲) 红枣10枚 生姜6g

以陈酒加水煮药取汁服。

效果:服药当天,心绞痛遂得到控制,嗣后以此方巩固治疗1月而出院。

按:本例胸痹以阴阳俱虚为本,阴虚则不能荣养心血,阳虚则不能宣通脉气,故用炙甘草汤益气滋阴,补血复脉。检点前治之方药,有类炙甘草汤者,惟或无生地,或有生地而未用酒者,此方于滋阴药中,配以辛通健中之参桂姜酒,颇有深意,《名医方论》有“地黄、麦冬得酒者良”,查《千金》、《肘后》诸方书均有地黄与酒同用之方剂。

案七、汪××,女,48岁,住院号:75/2176

病史:患者因过度劳累,四小时来左侧胸部绞痛阵作,入暮胸闷气短,心悸不安,心率每分钟40次,心电图提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曾服阿托品等治疗,效果不显著。

中医诊断:胸痹 心悸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医案:胸闷如压,心悸不宁,气短,劳则尤甚,头晕,寐短,乱梦纷纭,苔薄,舌淡胖,脉沉迟(每分钟45),肾阳虚衰,心阳不振,神不守舍,治宜温肾益气,强心安神。

处方:熟附子12g 炒党参15g 仙灵脾15g 紫丹参12g 炙黄芪12g 炒当归10g 炒枣仁12g 淮小麦30g 炙甘草6g 辰远志3g 鹿角粉3g(吞)

效果:服药一月,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均除,夜寐亦安,心率恢复,达60次/分钟。

按:肾阳为诸阳之本,肾阳衰则心阳亦为之不振,故见胸闷且痛,气短心悸诸症,附子既温补肾阳,又温补心阳;仙灵脾、鹿角粉温肾助阳,且温而不燥;因心脏的阴阳协调需要心气与心血的旺盛和充盈,故用黄芪补气,当归、丹参养血,气血流畅,通则不痛;丹参、枣仁、淮小麦、远志养心安神。阴阳调和,则脉气自通,心率恢复正常。

案八、黄××,男,48岁,住院号:74/4789

病史:昨日夜餐后,左胸疼痛发作,遂来急诊,做心电图提示:急性前间壁梗塞,收入病房,今日复查心电图示:前间壁梗塞向前壁发展,血压100/60mmHg。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

医案:胸闷痛彻背,短气不足以息,汗出,四肢欠温,苔薄,脉沉细,胸痹为患,心气极虚,胸阳不宣,血行失畅,颇有正气暴脱之虞,急拟养心固脱法,参以活血之品。

处方:红参6g(另煎冲) 麦冬9g 五味子3g 炙甘草6g 黄精30g 山茱萸肉15g 煅龙骨30g(先煎) 红花6g 桃仁9g 当归9g

效果:1剂药后,四肢转温,胸闷痛见减,以原方加减治疗65天,胸痛消失,心电图复查示:前壁心肌梗塞恢复。

按:本例为胸痹重症,短气不足以息,汗出,细致欠温,脉沉细,为心气极虚而有厥脱的迹象,治以红参峻补元气,麦冬、黄精养阴,再配以山茱萸肉、煅龙骨收涩固脱,其中山茱萸肉的用量宜大,至少在15g以上才能发挥作用。但胸痹总有闭塞不通,故治疗还须着眼于通,即使本例虚象显见而用补法时,也不可忘乎于“通”,所以方中仍用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之品。

案九、李×,女,62岁,住院号:78/025

病史:患者胸前区疼痛已四年,每日发作1-3次,每次1-5分钟,含硝酸甘油片可缓解,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88次/分,心率规则,血压120/88mmHg。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医案:胸闷如窒,心前区疼痛,每日发作-3次,发则泛泛欲恶,不思饮食,苔薄腻,脉细滑,此乃痰瘀盘踞,胸阳痹阻,胃失和降,治宜宣痹通阳,豁痰开结,和胃降逆,瓜蒌薤白半夏汤和橘枳姜汤加味。

处方:瓜蒌12g 薤白4.5g 制半夏10g 生姜3g 丹参15g 白檀香3g 枳实10g

陈皮6g 砂仁3g(研吞)

效果:诸症悉除,精神振作,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明显改善。

按:本例胸痹,辨证为痰瘀互结,除胸阳痹阻外,胃气亦失于和降,故恶心,纳少等症,运用心胃同治,使病情明显好转。

案十、余×,男,51岁,门诊号:83/79681

病史:有高血压病史,三年前曾因心前区疼痛,在某医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痛频繁发作,伴有心肌短气,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塞,左心室劳损。胸部摄片示:主动脉增宽,血压200/100mmHg,曾服中药500多剂,多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炙甘草汤加减。

中医诊断:胸痹 心悸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陈旧性心肌梗塞 高血压病

医案:胸闷短气,心痛彻背,并向左腋下和臂部放射,每日发作频繁,动则心悸汗出,头晕头痛,夜寐短少,纳食不佳,大便干结,间日一行,苔薄黄腻,舌淡红,脉弦滑,证属心气不足,痰热内蕴,肝阳上扰,治拟补益心气,清化痰热,平肝潜阳,十味温胆汤合大陷胸汤加减。

处方:党参10g 茯苓12g 制半夏12g 枳实10g 陈皮6g 全瓜蒌12g 川黄连2g 炒枣仁10g 辰远志3g 石菖蒲9g 生龙骨15g(先煎) 珍珠母30g(先煎)

效果:药后心痛次数减少至每日1-2次,继续原方加减30剂,诸症悉减。

按:本例胸痹辨证非阴寒凝滞,亦非痰浊盘踞,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治疗少效,而是心气不足,痰浊日久化热,痰热内蕴,方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十味温胆汤益气宁心化痰,因胃纳不佳,故去熟地等滋腻之品,石菖蒲既能化痰湿,又能健胃宁神;生龙骨、珍珠母既平肝潜阳,又安心神。

案十一、成××,男,71岁,住院号:76/2057

病史:左侧胸部阵发性刺痛两天,伴有心悸,来院急诊。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伴有多发性早搏及偶发室性早搏。入院后曾用利多卡因治疗心率失常。

中医诊断:胸痹 心悸

西医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心率失常

医案:1976年6月21日。左胸刺痛阵作两天,便秘七日未通,口臭目干,心悸不宁,脉弦不匀,舌边红带紫,苔白腻,症属劳伤心脏,湿滞热瘀交阻,先拟清热化湿,活血通腑去滞。

处方:黄连1.5g 制半夏12g 全瓜蒌12g 川厚朴9g 枳实15g 生大黄6g(后入) 当归24g 川芎9g 红花6g 苦参片15g 失笑散9g5剂

二诊:1976年6月26日。

医案:动则左胸作痛,大便已解两次,但舌苔腻未化,口不干,脉虚弦,痰湿瘀虽减未化,心脏气血流行不畅,拟前方出入。

处方:前方去黄连、生大黄、红花,加制大黄9g、石菖蒲9g。

三诊:左胸闷痛未发,夜间惊惕,烦懊不宁,舌苔厚腻已化,大便四日未行,热瘀尚未尽化,心阴已见耗伤,拟养心清热,活血化瘀。

处方:北沙参15g 麦冬15g 山栀9g 苦参片15g 丹参15g 当归15g 降香4.5g

细石菖蒲9g 失笑散9g 磁珠丸6g(分吞)

效果:经17天中药治疗后,胸痛、便秘、夜寐不安等症状次第而愈,心电图示:前壁心肌梗塞恢复期。

按:本例胸痹属阳结痰热,故始用小陷胸合小承气汤治疗,先去其邪,再议其补,三诊见心阴耗伤,方用养心清热之法,是先攻后补的范例。

案十二、陶××,女,62岁,门诊号:85/28143

病史:慢性咳嗽,反复发作,已十余年,近一个月来,经常胸闷胸痛、咳嗽、喘息不得卧。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胸部透视见:两肺纹理增深,肺野透亮度增加,主动脉延伸迂曲。

中医诊断:胸痹 咳喘

西医诊断:冠心病 慢心支气管炎 肺气肿

医案:咳喘十年,逢冬辄发,咳吐白色粘痰,多咳即喘,夜难平卧,近月来,胸闷且痛,痛时牵掣及左侧肩背,两下肢欠温,苔薄腻,舌淡青,脉弦滑,证属痰浊内蕴,心阳痹阻,肺失宣降,血不流畅,治宜通阳散结,祛痰下气,佐以活血之品。

处方:川桂枝6g 瓜蒌皮10g 薤白头4.5g 桃仁10g 杏仁10g 厚朴6g 枳实10g 紫丹参15g 赤芍10g 白芍10g 制半夏10g 炙甘草4.5g 陈皮6g

效果:服药18剂后,胸痛已除,咳喘胸闷亦减,夜能平卧。

按:本例胸痹伴见咳喘,予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复方图治。白酒虽能通阳,但酒性上升,有助于气逆,故改用桂枝通阳降逆;厚朴、半夏、枳实、陈皮、杏仁行气降逆,化痰散结,桃仁、杏仁、赤芍、丹参活血化瘀。



医话

一、疑难病证,多缠绵难愈,或因病邪峻厉,或因正气不支,或因症情复杂,宿疾而兼新病,内伤又兼外感,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多种因素,凑合而成,针对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治疗对策。诚如喻昌所说:“病千变,药亦千变”。但这个“变”决不是漫无边际的乱变,“万变不离其宗”,要有“准绳”。对外感热病的治疗,应采取“扭转”“截断”的方法,所谓“扭转”,即因其势而导;所谓“截断”,即“先安未受邪之地”。其目的是使疾病不再继续发展,从而迅速得到控制。所谓“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对内伤杂病的治疗应采取“调养”“调整”的方法,所谓“调养”,即扶助正气,使正气得充而驱邪有力;所谓“调整”,即调整人体的阴阳,使之归于平衡,因病久缠绵,根深蒂固,治疗切不可操之过急,只要辨证不误,治疗方向正确,方药能切中病机,就不必轻易改弦更张,应守法守方,缓缓图之。所谓:“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

如上所述,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的治法虽有不同,但两者又有联系,内伤容易感受外邪,而外感又进一步促进内伤,所以在治疗疑难杂病时,应遵循王孟英之旨,外感病宜“实中求虚”,内伤病宜“虚中求实”。

二、任何一种疾病,无论其证候如何变化,但证候的性质、特征均可反映该病的本质,治疗时,兼顾其病,往往较不兼顾其病疗效要高。即使采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法则时,也是如此。若异病同证时,并不完全同治,而是同中有异,此异即异在对病的治疗上,如哮喘与癃闭,在其病程过程中均会出现“肾阳虚弱”的证候,在用温补肾阳的共同的治法时,哮喘当兼顾纳气,癃闭必兼顾通利,这就是因病不同而同中有异。若同病异证,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不同的治法时,因证是同病之证,治疗也要异中有同,此同即同在对病的治疗上,如癃闭的治疗,根据证候不同,虽有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补脾肾诸法,但由于同属癃闭,病位在膀胱,应根据“腑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着重于通利。

三、脾胃有病,可影响到其它脏腑,其它脏腑有病,也可影响到脾胃。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或统摄无权而失血过多,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另一方面,若思虑劳神过度,不仅暗耗心血,且可影响脾的运化。脾虚运动功能减退,生气不足,则肺不能得脾胃的资助而气虚;肺气久虚,亦可影响气的生成而致全身气虚,引起脾气变虚。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可横逆犯胃g脾,而形成肝胃不和,及肝脾失调的病变。反之,若脾失健运,生湿蕴热,熏蒸肝胆,也可影响到肝的疏泄。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转相滋养,相互为用。脾虚化源衰少,则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藏;肾虚阳气衰弱,则脾失温煦而运化失职。以上是应用脾胃学说指导心、肝、脾、肺、肾诸脏治疗的理论依据。
2011-11-17 18:40 4楼
谢谢楼主的医案,复制走了。
2011-11-18 08:18 5楼
wanglong7099 说:
谢谢楼主的医案,复制走了。

不客气,对您有用就好
⬅ 王左 简历 老茶馆 朱培庭 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