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2011-11-11 09:56 楼主
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由于《内经》详于针灸而略于药,故仲师尊《内经》之旨,依《神农本草经》之药。合《伊尹汤液经》之方,据亲历之临床实践,以自己卓越的天才,创造性的完备了我国医学第一部以药治病的方书《伤寒杂病论》,既现存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而称医中之圣。

经云,“病诸于内,必形诸于外”,故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理,实际就是人体各脏腑,经络病理的外在反应。而各脏腑,经络,属性有阴阳,部位有浅深,病性有寒热,病机有虚实,发病有层次,所以,伤寒六经辩证,实际就是包括了由脏腑,经络气化(由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基础所化生的,不断运动,转化着的动力功能)八纲等在内的综合性辩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用药只八十多味,组一百一十三方,而呈三百九十七法,故其论理,识证,遗方,用药之独到精妙,堪称从古至今,独无仅有,历代医学名家将其比拟如神龙之出没,而鳞甲禁严。龙,有血有肉之躯,神龙,具有灵性的有血有肉之躯,出没,既不易捉摸之高深莫测,又是存在着之实体,磷甲森严,统一整体不可缺一之严格。

但由于年代久远,文词古典,义理难明,虽然历代注解作家,或从文字上释义,或从义理上发挥,或以临床予论证,或专辩疑解惑,希图连贯易懂,以助后学,故而被我们称作名家。
但名家见仁见智,各不相同,甚至门户之见,诋毁之言,甚或某些不切临床,脱离实际之处,又为后学添些障碍与误解,以至蒙头转向。如坠雾中,甚或替他辩护,比如:说是伤寒“传足不传手”。“伤寒只治寒病”,等等。我只是想提醒后学,凡从伤寒入手的,宜多一种版本,兼看则明,又宜就近找临床医师指点,兼听则明。

伤寒之深,大家公认,但浅人见之就浅了,比如我这种人,就是当年赤脚医生那种,只取其某些方,某些证,后来慢慢识些皮毛,一用就灵我们没学会,那是可以谅解的,因为文化不高呀,故我敢在此论伤寒。我搞得不象了,看那些有学问的好不好不出来?

有人说,《伤寒论》只是为伤寒而设,并不包括温病,那张仲景另外的温病学可能失传了,或仲景长于伤寒,短于温病,有名家这样说,如杨栗山,王安道等。故而历代争得很凶。
但《内经•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更具体。“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所以仲师只取伤寒二字以括之。
从《伤寒论》的内容看,也的确包括了温病在内的不同热性病。那桂枝二越脾一汤不是辛凉解表的方剂吗?那阳明篇各方更不用说了。温病学中,化班汤就是《伤寒论》中白虎汤的加味,温病复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救逆汤,都是从炙甘草汤衍化而来,增液承气汤不是调胃承气去甘草加生地,元参,麦冬?椒梅汤不源于乌梅丸?凉膈散不源于栀子豉汤?从开卷至终的理论,也都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只不过专论温病罢了。

但《温病条辨》的巨大贡献,增加与明细了我们对温病的认识,有所发展,那就是三焦,与卫,气,营,血,辩证,以一横一纵的视角与具体有效的治病方法。故而被现代纳入了经典的范畴。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风温钩沉 老茶馆 温病兼喘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