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观念铸成中医科学危机——中医科学危机与对策

2009-12-26 10:55 楼主
错误观念铸成中医科学危机
——中医科学危机与对策

王律修 原著

内容提要:我国中医药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中医把中医药资源放在思辨的辨证论治理论框架上。实证的现代医药风暴袭来,取代了中医在国家医学的主体地位,截走了国际中药市场,我国甚至已成为中药净进口国家。中医陷入自我实现的科学危机。辨证论治理论僵化中医学术性质和中医观念、抑制中医生产力、阻碍中医技术产品创新和市场交流,严重阻碍中医药经济发展。所以,批判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错误中医理论,是化解中医科学危机的战略决策。[本文发表于《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2008,(12):63]
关键词:中医,科学危机,辨证论治,批判

1、中医自我实现的科学危机
《荀子.劝学》讲过蒙鸠小鸟造窝的错误:蒙鸠用自己的羽毛编造鸟窝,还用毛发将它捆结在芦苇茎杆上。可是,风一吹,苇杆就被折断,鸟蛋、鸟崽就被摔破摔死。鸟窝并非不完善,而是捆结在不坚固的芦杆上才使它这样。不幸的是,中医正在重复蒙鸠鸟的错误。
我国中医药资源极其丰富。具体表现有:①庞大的中医药劳动群体;②卓越的中医药科学技术成就;③中医药原材料种类多,数量大;④中医药生产资料已形成国家规模;⑤国内外中医药消费市场巨大;⑥大半个世纪以来,国家宪法保证中医药的发展。我国发展中医药经济的条件非常成熟。但是,近代以来,现代医药风靡世界和中国。在现代医药经济暴风中,中医丢失了国家医药主体地位,丢失了国际中药市场,中国甚至演变为中药净进口国家。现代中医陷入科学危机之中。
不要以为“中医科学危机”这句话危言耸听,请看历史事实。
首先,中医占有的国家卫生资源(劳动力、劳动资料)比例不断下降。现代医学到来之前,中医享有100%国家卫生资源,并享誉高丽、日本、越南、东南亚和欧洲。然而,当代中医只占国家卫生资源的很小部分。例如,1984年底,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334.4万人,其中中医师、士32.4万人,占总数9.6%;全国县及县以上医院共67169个,中医院1218个,占总数1.8%;全国住院总病床216.6万张,中医病床8.6万张,占总数4.0%[卫生部.关于一九八四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健康报.1985:04.18];前几年国家卫生事业费用为30亿,中医使用1.5亿,占总数5.0%[卫生部.关于加强中医医院整顿和建设的意见.医院管理增刊.1982:17-18]。2006年,国家中医药事业“十一五”规划报告数据表明,二十年来,中医卫生资源低占有率没有发生逆转。
其次,中药遭遇激烈地国际植物药竞争。在中国传统医药启示下,2000年,世界植物药贸易额高达300亿美元,但是,我国仅占2%[蜀报.中药还姓“中”吗?2000:11.20];国际中成药年销售额160亿美元,日本占80%,韩国占10%,中国占3%[重庆晨报.明天我们向老外买中药?文摘周报:2001.1.22],“洋中药”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这与我国中医药资源大国身份很不相称。最需要中国中医反省的事件是: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中药净进口国家。1990年时,我国中药国际贸易顺差尚达3.7亿美元,2000年这个指标已经改写为逆差0.46亿美元。2001年,我国进口10亿美元中成药,中药进口额比出口额还要多。2002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2005年,我国不但在世界范围进口“洋中药”,而且“洋中药”已占国内中药市场的20%[中药周刊.中药研发存在三大致命伤.中国中医药报.2005:02.09]!
与中医激烈竞争并取代其主体地位的现代医药和市场是实证医药体系。实证医药导致中国国家医学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但是,在国家医学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之前、期间乃至今日,中医始终把中医药资源(中医药劳动力、劳动资料)捆绑在从《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抽象出来的、思辨的辨证论治、基础理论、整体观念框架上。漠视中医劳动对象需求和国家卫生经济规律。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说过:一门科学范式被它的反常事实和理论包围,使常规科学陷入困境和迷途时,这门科学就进入了科学危机时期[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17]。中医科学危机是中医错误观念的自我实现。

2 、中医理论阻碍中医药经济发展
中医理论是中医以“辨证论治”临床方法为核心,从《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古典医著抽象出来的气、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药性、辨证、治法、整体观念等。中医对人体、疾病、治法、药物、方剂的认识,都用这套理论去解释。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上层建筑。这套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帮助中医战胜巫医,规范并指导过中医药临床实践。但是,现代医药出现以后,它就严重地阻碍中医药经济的发展。
2.1 僵化中医药劳动者的观念和中医药的传统医学性质
如《中医基础理论》把“中医学”定义为“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定义排除了中医学的“非独特理论”和“非传统医学”内容。难怪“中医现代化”会这么困难,因为中医界定的“中医学”根本就不接受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
2.2 限制中医学的医学范畴
中医理论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从古典医学中抽象出来的。“辨证论治”认识对象是疾病的“证候”。这套理论,既忽略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忽略“未病”人体的医药需要,也忽略中医“非辨证诊疗技术”。随着人类预防医学、免疫医学、手术和专方等非辨证诊疗技术的进步,“辨证论治”模式把中医导入越来越狭小的医学范畴。
2.3 断绝中医求知欲望和创新源头
中医思辨理论“通释”世界万物、人体、疾病、药理,不遗留知识“空白”。气、阴阳、五行、药性之类理论,不含任何未知问题,亦无研制新药欲望和作用。辨证医家强调“有是证,用是药”(张仲景语),“因病处方,决不能以药候病”(朱震亨语)。这套用药模式规定中医用药材配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疾病症候,不在乎药物成份和病素,很难总结出治疗特定疾病的经验药品。2000年我国中药出口不足6亿美元,其中“大约70-80%是中药材”[新华社.中医药必须跳出西式科学束缚. 中国中医药报.2005:03.16]。
2.4 阻碍中医药产品市场流通
中草药本来源自神农、民众的实践经验,经过气、阴阳、五行、表里、寒热、虚实、四气、五味理论抽象,中药虽然还是农产品,但是,已经演变成“辨证中医”的专用工具,“辨证理论”在民众面前是“丈二金刚”。日久天长,中草药被中医理论禁锢在生产者门外,要普及到没有中医的国际市场,困难该有多大!
总之,中医理论作为中医学上层建筑,约束了中医生产力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作用,浪费了中医药资源,阻碍着国家中医药经济的发展。
国际社会则用另类眼光看待中医药。与强调理论特色的中国中医相反,近些年来,东南亚、韩国、日本、欧洲、美国等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开发中医药产品。1980年,日本以我国医学210个古方为基础开发医疗用药,刺激了日本“汉方制剂工业”迅速发展,1994年,其国内销售额达到1500亿日元,其中在我国“六神丸”基础上(加人参、沉香)开发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韩国也仿效日本对我国“牛黄清心丸”进行品种仿制,年产值超过7000万美元。国际社会侧重于中医药技术产品开发。中药技术产品可以满足医药市场需要,而且乘“虚”而入,带着“高科技附加值”返回中国市场。
中药原材料技术含量低,出口可持续性差。中医药文献、药材、炮制、方剂等应用技术都是透明的。许多中药材不择产地,且可以人工培植。如韩国市场常用的100多种药材,绝大多数已经可以本国自给,且有不少药材出口,仅“高丽参”一味药出口额,就相当于我国全部中药材出口额的50%,且价格高出我国人参10倍[中药周刊.中药研发存在三大致命伤.中国中医药报.2005:02.09]。日本也在大力营建中草药基地。美国在南非投资1亿美元建立了植物新资源开发机构。许多富有远见的跨国公司,已在巴西热带雨林、中国、印度、秘鲁、尼加拉瓜、哥伦比亚、尼日利亚等国,设定了植物资源研究基地。我们应该知道,我国的11146种植物药,只占世界7万种植物药的1/5。“洋中药”已经直接威胁我国药材出口业[赵中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中医药报.2007:08.27]!所以,解决中医理论观念,增加和提高中医药产品的技术含量,是发展我国中医药经济的关键。

3 、中医应对科学危机的决策检讨
中医科学危机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动力来自外部,二是过程了无声息。外部力量就是现代医药技术和市场。实验的、实证的现代医药理论、技术,变革了国家卫生政策、法规、制度和观念,引起国家卫生经济结构性变化,发生中医科学危机。在两种医药技术并存的近代,市场是决定产品价值的关键。新旧医药技术替换的主要场所,不在论坛、讲台、书本上,而是医院挂号处和药店。中医理论是中医解释医学对象(人体、疾病、针灸、药物、方剂)的工具,它不负责医药产品生产。被它解释的医药产品有多少已经被市场更新、淘汰?中医丢失多少市场?这些都无损中医理论的“完整”。中医药被市场“排除”的过程,重现了两千年前中医取代巫医的过程,不过这次“被排除”对象是自己。中医科学危机过程只有“判”,没有“批”,“了无声息”。
中医过去应对科学危机的方法无效。
首先、中医确认中医理论为“学术特点”犯下战略性的认知错误。近代中医拿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确定阴阳、五行、运气、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治法、辨证论治等13项中医“学术特点”[钱信忠.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自认中医学“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其实,阴阳、五行、寒热之类思辨理论,西方传统医学也曾经流行过。如毕达哥拉斯时代的医生阿尔克迈翁(公元前580-489年)认为“健康和疾病决定于一对相反的因素,如热和冷、湿和干、甜和酸,它们的平稳关系失衡导致了疾病。”安普多克累斯(公元前500-前430年)认为,世界由土、气、水、火四种元素组成(他称为“万物基石”)。直到十六世纪,西方思辨医学理论才被实验医学所替代。所以,同西方传统医学比较,中医理论无“特色”可言。确认中医理论为“学术特点”是站在中医执业需要的立场做出的判断。事实上,中医用针灸、按摩、自然药物等经验技术防病治病。站在社会需要的立场,经验医药技术才是中医学的学术特点。确认中医理论为“学术特点”,不但有理论失真加害中医的隐忧,而且与市场需要相对立。所以说,确认中医理论为“学术特点”是近代中医犯下的战略性错误。中医错误加速了中医科学危机的发展。
其次,中西医结合运动弄错结合对象。
人体是中西医学共同地认识、服务对象,实证方法、成就和效应是两医学结合的基础。《内经》提出过“解剖”认识人体,其骨度、脉度、肠胃等人体解剖生理知识,不但是中医基础医学,而且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中医种痘法,消灭了烈性传染病天花,奠定了现代免疫学基础。中医用自然药物治病,现代医学用从自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或人工合成物治病,两种经验医学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主要区别是理论观念。半个多世纪来,人们希望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证明“心藏神”、“肾藏精”、“十二经络”等中医理论。结果发现,“中医学和西医学是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两者是互不相容、不可通约的。”[杜新.张宗明.中医药将走向何方.医学与哲学.2001.11:3;侯灿.后基因时代的统一医药学.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5;李如辉.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医学与哲学.2001.9:50]“中西医学理论不可通约”结论,回避了中医理论的“是”与“非”问题,给中医回归思辨观念制造了机会。事实上,中医思辨理论与现代医学实证理论“无可通约性”这个结论,已经抵达揭示“中医理论错误”的边沿,顺势证明中医学理论的错误,“经验医药技术”自然成为中医的学术主体。让中医放弃错误理论,“势不两立”的中西医学,必然统一在实证医药体系。
欢呼一下吧!批判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错误中医理论,是化解中医科学危机的战略决策。有经验医药技术为后盾的科学中医并不惧怕批判。当年张仲景用“证候伤寒”,替换《内经》“病因伤寒”是批判,金元医家“质疑经方临床疗效”是批判,明代赵继忠“乖脖经旨,得罪于名教”是批判,清代陈士铎“打破尊经服古之说”是批判[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203],王清任“改正古医经脏腑记述错误”是批判……。批判是推动中医药经济发展的手段。
下期预告:命题:古代哲学对中医的消极作用。内容提要:气、阴阳、五行学说以自然万物为认识对象,实际只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用想象物质和物质运动解释世界和生命,它们是中国的自然哲学。两千多年来,中医误把自然哲学当基础医学,满足于医学对象的思辨解释,忽视基础医学研究。所以古哲学对中医有消极作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1-07 16:48 2楼
期盼同行对“危机”观点赐教。
2010-01-07 18:12 3楼
回复 2# 王律修


拜读几篇先生的大作了,很多地方,确实是需要中医警醒..

但有更根本的问题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失去根基的大树可以茂盛吗?抛却基本理论,还是中医吗?
2010-01-08 11:10 4楼
谢谢白先生的赐教。中国医学五千年,扎根民族之中,树大根深。只不过长期遭遇错误观念毒害,病体缠身,枝枯叶落。让我们这代人来清除毒害中医大树的病根——辨证论治及其基础理论,还中医学本来面目,再促进它重新耸立在世界……
2010-01-08 14:13 5楼
回复 4# 王律修


先生客气

很赞赏先生文章中的博证旁引,生花妙笔。但失其根本何谈枝节?去掉的基础理论用什么可以代替?中医的本来面目又是如何?
2010-01-10 19:50 6楼
白先生好!问题问得好。本文命题是“危机与对策”,是《中医科学模式》的“绪论”,全文首先是揭示中医理论错误。认识了错误,才能接受正确的东西。多年来,中医丢城失地,就是奉承话听得太多……
2010-01-13 11:09 7楼
从理论角度说,的确“西医不如中医全面完整”。但是,眼前中医在发生“科学危机”,而非西医,对吧!所以,欢迎物理学家参与中医科学危机拯救,最好不忙着去拯救西医!不然,会更加糟蹋我们“全面完整”的中医!
2010-01-13 21:03 8楼
把相同内容,复制到不同命题栏目下,他人要看吗?
2010-01-14 15:26 9楼
谢谢先生垂教,西医从用大踞开刀到微纳时代确实是前进了一大步。春秋战国时的百花齐放的百家理论仍旧在全世界研究。就是几千年才出一个的伟人也说:中医药是伟大的宝库,要发扬继承,不断地努力挖掘。中医药是有许多未知的奥秘,怎么样从微微纳观里看透那宏观的世界,确实是人类面临的最大课题。中国的资源不可谓少,就是要看是怎么样整合好,达到最大最好的效用。专病专药与辨证施治都是中医特色,如中西医要结合的话,我看从这里入手比较切实可行。言多疏漏,望谅,谢谢。
⬅ 中医治疗脑外伤后遗症 老茶馆 我对“甲流”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