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少农的医案

2011-11-14 08:41 楼主
案一、毛细血管瘤

陶××,女,40岁

初诊:背部红丝密布,自幼迄今,近年来逐渐扩大延及整个背部,虽经中西医治疗均无效。诊见整个背部皮肤呈紫红色斑片,按之无痛感,此为气虚失帅血之权,血得热则妄行,遇瘀而郁于肌表致成本病,图治之法当与益气养阴凉血和荣行瘀。

黄芪15g 党参15g 白芍12g 当归9g 红花6g 丹皮9g 丹参12g 生地12g 蒲公英15g 赤芍9g 紫草12g 14剂

二诊:背部紫红色斑片转淡,血瘀得行之兆,治与原法加味。

处方同上加土茯苓15g。按上方连服两个月,背部红斑全部消失。

案二、甲状腺囊肿

何×,女,35岁

初诊:左颈侧起发肿块,经同位数扫描为“冷结节”,患者拒绝手术,要求中药治疗,诊得肿块约3×3厘米,质介馒木之间(中等度),随吞咽而上下,按之微有疼痛,皮色不变,诊断为“甲状腺囊肿”。位在上部属厥阴支脉所循行之处,属气滞痰凝之阴症,治以养阴疏气豁痰。

白芍12g 玄参9g 制香附12g 夏枯草30g 白芥子12g 海浮石30g7剂

二诊:块形消散近半,前法既合再从之。

原方加僵蛹6g。服上方三周,肿块全部消散,数年未见复发。

案三、肺脓疡

冯×,男,40岁

初诊:咳吐脓血已半年,经治疗少效。形体消瘦,面色

白,精神萎靡,胸胁隐痛,咳嗽气喘,咳吐脓血,痰稠腥臭。脉数。肺家蕴热,外束寒邪,郁久热盛而化脓,病久元阴耗损,指螺均如蛾腹,治拟养肺阴清肺家之热,佐以解毒。

鲜沙参30g 金石斛12g 太子参12g 鲜芦根30g 银花12g 丹皮9g 炙紫菀4.5g 款冬花4.5g 桔梗4.5g 枇杷叶4.5g 川贝4.5g 象贝4.5g 百部9g 十灰丸9g(分吞) 7剂

二诊:脓痰较少,胸痛减轻,但低热未退,痰中仍杂血迹,肺热未清,肺阴未复,连进上方以冀获效。

上方加天花粉12g。5剂。

三诊:肺家咳吐脓痰腥味及血迹显著减少,此肺阴渐得清肃之故,但病久元阴已伤,难以急效。

上方去川贝加白芨9g。7剂

四诊:脓痰已无,腥味消失,纳香,形体渐丰,脉缓,舌质微嫩,蛾腹指消平,肺家邪化新生,正气渐复,肺热已趋退净,治以培元养阴为主,以冀全善。

五诊:今突然大吐鲜血约近1000ml,此系脓疡之后损及肺络,络脉突然破裂,血上溢而吐,后经输血及服用独参汤,六小时后血吐停止,再进扶正清热止血等法,不数日脓血全无,脉和纳醒而愈。

按:(1)肺脓疡治则以养肺阴,清肺热,肃肺气,解毒止血为法,所列方药是家传经验方,疗效较好。(2)肺脓疡在发病之后指螺必胖,肿如蛾腹,胖肿程度可随病情增减,以此诊断肺脓疡及观察肺脓疡病情,有其重要意义,系祖传之经验。

案四、慢性喉炎(喉痹)

邵××,男,30岁

初诊:肾水不足,虚火上炎,以致咽喉红丝布露,吞咽唾液干燥裂痛,进食却无不舒,此阴虚火旺之虚症可知,病经五个月,虽经多方治疗,咽喉干痛未除,脉细,舌尖微红,治宜壮肾水以降虚火。

南沙参9g 北沙参9g 生地12g 玄参9g 黄柏9g 麦冬12g 金果榄4.5g 射干6g 龟板12g 石斛12g14剂

二诊:前进壮水制火法,咽喉干燥较减,吞咽梗阻亦减轻。肺肾同源,喉属于肺,肾水一壮肺液增长,上润于喉之故,前法颇合,增味再进。

同上加知母6g,天花粉12g14剂

三诊:咽喉干痛已减七八,此水壮火降之佳象,再以原法继进以冀痊愈。

服药近三个月,症情全消。

案五、慢性喉炎(喉痹)

李×,女,28岁

初诊:咽喉干燥已经两年余,多方治疗无效。咽喉红丝布露,吞咽唾液干燥梗痛,声音不扬,形容消瘦,脉细稍带数,舌质尖微红,此肾水不足,龙雷之火上炎所致,治宜以壮水制火法。

北沙参15g 生地15g 麦冬12g 玄参9g 石斛12g 知母9g 黄柏9g 蝉衣4.5g 龟版12g 射干6g 金果榄4.5g14剂

二诊:连服上方一个月,咽喉干燥及声音不扬等症均未消失,恐系火浮难归之故,加用“引火归原”法冀其奏效。

上方加肉桂3g、灵磁石30g。7剂。

三诊:服上药后,咽喉干燥显著减轻,红丝较淡,声音已大有好转,再进上方十四剂。

按:阴虚喉痹相当于西医所称慢性喉炎,多系肾水不足,水少火多之故,一般用壮水制火法是有效的,部分病例服上方无效加用“引火归原”法多奏效。龙火属肾,雷火属肝,肝肾之火上炎,扰于肺脏,喉属肺,故喉干声哑。肉桂乃温热之品,有助火之弊,一般不能超过三周,配磁石重镇之品,以监佐肉桂之温热不致升而不降。

案六、风疹块(肠胃型)

吴×,女,21岁

初诊:遍体起发风疹块,搔痒甚剧,发作时伴脘腹疼痛,病已半年,与季节气候无关,经治疗无效,近日来每天发作2~3次,发作痒搔之更剧,脉细涩,舌苔薄腻。盖因肠胃寒湿阻逆,气失疏泄,加以风邪客于肌肤而成,治以温散寒邪为主,疏气为辅,佐以祛风之品。

吴茱萸6g 肉桂3g 砂壳4.5g 紫背浮萍30g 白术9g 西河柳30g 青皮9g 陈皮9g7剂

二诊:前法和胃疏肝祛风,风疹发作次数显著减少,搔痒减轻,伴发之肠胃疼痛随之减除。肠胃寒湿之邪已有温化之兆,肝郁之气已得疏通,风邪亦有外达之机,再以原方续进。

三诊:胃脘疼痛已失,风疹块亦停发,症情向愈。

继续服上方五剂巩固之。

按:风疹块虽是一种皮肤常见病,但其病因复杂,治疗甚为棘手。肠胃型风疹块多肠胃寒湿气滞疼痛兼夹风邪而发风疹块。故以治疗肠胃痛为主,痛止风疹块即停发而愈。

案七、发背(背痈)

冯×,男,58岁

初诊:背部正中,初起脓疹“未脓先溃,未溃先糜”,他医认为症势不重,用清热解毒等法无效。疮肿逐渐扩大,后又经某医诊为火毒之病,用泻药泻火,致大便日4~5次,精神极为萎靡,疮肿原来高突肿痛,突然转为平塌,寻余诊之,火毒不在肠胃,泻火反损胃气,高年正气本虚,一泻正气更虚,故疮形平塌,为防火毒之邪“内陷”,急宜大补正气以托其毒。正复毒邪方可外达。

移山参3g 黄芪30g 皂角刺15g 银花15g 丹皮9g 紫花地丁9g 当归12g 赤芍9g 白术12g2剂

二诊:服上方后,腹泻止,精神较振,疮顶亦稍增高,脓液增多,此正气渐得增强,火毒之邪已有外达之征。但年高之体仍须扶正托毒为主。

上方加鲜生地30g。3剂

三诊:脓液渐流,腐肉渐脱,痛轻纳香,此正复邪化之象,脓为热盛所化,必伤气阴,治宜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黄芪30g 白芍12g 党参12g 银花12g 丹皮9g 川石斛9g 香谷芽30g 蒲公英15g 天花粉12g3剂

按:本诊初因误泻而致气虚内陷,即行扶正祛邪法,气阴得以充足,火毒之邪得以外达,转危为安,后疮肿溃脓,脓腐脱尽,生肌收口而痊愈。

案八、暑湿流注(多发性脓肿)

丁×,男,35岁

初诊:秋凉后,臂、腿、臀、背等部起发肿块五处,皮色不变,肿势散温,压之疼痛,身热,脉数,病经三日,经用西药治疗又三日后,身热未退,其中三处已化脓而切开排脓,但在胸背部又连起三处,身热更高,边溃边起,缠绵二周,已有五处溃脓,来诊时背部及腿部尚有肿块三处,按之稍有应指感,身热仍未消退。症属暑湿之邪外不达于肌肤为痱为疖,内不入于脏腑为痧为胀,逆于肌肉之内,经络之中,营气不从,发为流注,脉濡数,舌苔薄腻,治拟轻可去实法,佐以和营以冀肿者消散,以免再发。

清水豆卷15g 淡豆豉15g 香薷12g 青蒿梗30g 连翘12g 忍冬藤15g 忍冬花15g 丹皮9g 天花粉12g 当归9g 六一散12g(包) 生米仁30g 赤芍9g 白芍9g 藿香9g 佩兰9g3剂

二诊:服清轻达邪、和营活血法,块形虽仍起发一处,但原肿块酸痛显减,身热稍有减退,此暑湿之邪得宣化之征,营气亦得调和之兆,仍步原法进退之。

上方加鲜金石斛30g,鲜芦根30g。3剂。

服上方十数帖后,流注溃者均减,肿块均消,未见新发。

案九、丹毒(流火)

夏×,男

左腿流火时发时退,发作时小腿红肿疼痛,身热脉数,虽经治疗,不能根除,后在发作时用白降丹腐蚀法,治疗后至今数十年未见复发。

治疗法:在流火发作时在患部红肿疼痛最剧处,外用厚型布膏药,撒上白降丹粉,在酒精灯上烘热,将白降丹粉糊于药肉内以不见为度,贴于最痛处,24小时左右因白降丹之刺激,疼痛稍有增剧,贴两天后揭去膏药则皮肤起发水泡,溃破处肌肤有糜烂,改用二宝丹外敷,约一周后腐脱新生,两周后用生肌之品桃花散外贴薄型太乙膏,结痂而愈。

案十、蛇丹(带状疱疹)

黄×,男,成年

“蛇丹”发于左胸背及左臂,水疱刺痛,继续延蔓,此由心经毒火为患。治以清解,佐以重镇法。

黄柏9g 丹皮6g 半枝莲12g 灯芯6g 蒲公英15g 代赭石30g 牡蛎30g 灵磁石30g 珍珠母30g

按:带状疱疹俗名蛇丹,刺痛颇剧,一般止痛药只能暂止,但服重镇药非但能很快止痛,并能制止疱疹扩大,应用重镇止痛药,必须在原有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入使用,其效更好。

案十一、皮痹(弥漫性硬皮病)

徐×,女,24岁

初诊:1970年10月26日。皮肤板硬萎缩十年余,面部及四肢逐渐板硬萎缩,且伴心悸气逆,时有指端溃烂,经久不愈。外院诊断“弥漫性硬皮病”,曾经多种中西医治疗。肺部X光伴硬皮、

病在肺内之表现。脉细而弱,舌尖红,苔薄腻,气血双亏,寒凝气滞。治拟益气养阴,和营通络,佐以清解。

黄芪15g 党参12g 白芍12g 当归12g 留行子12g 生地9g 熟地9g 丹皮9g 紫花地丁9g

病员以上药为基本方,临诊时随症加减,心悸气逆,畏寒等症状好转,溃疡大部痊愈,皮肤较前好转,按之较柔软。

案十二、皮痹(弥漫性硬皮病)

窦×,男,67岁。

初诊:1974年11月26日。皮肤萎缩板硬四年余。四年前觉面、手皮肤活动不便,逐渐变硬,以后逐年增剧。伴明显畏寒、纳呆。外院诊断:“弥漫性硬皮病”,经多种中西医治疗,症状未见好转。检查:面部、四肢、前胸皮肤板硬萎缩,紧贴于骨骼,呈淡褐色色素沉着,鼻耳缩小变尖,双手如鸡爪样。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化验:蛋白(++),红细胞(+),血沉38毫米/小时。心电图异常:1.窦性心律不齐伴游走性节律。2.房性早搏。3.室性早搏。4.顺钟转向。肝功能正常。脉结代而沉细,舌质淡,苔薄白。症属阳虚、寒凝瘀阻。治拟益气温阳,和营活血。

仙茅12g 仙灵脾12g 补骨脂12g 苁蓉9g 当归12g 赤芍9g 白芍9g 黄芪12g 党参9g 鸡血藤30g 红花9g 车前子15g 车前草15g 泽泻15g

服上药后畏寒明显减轻,皮肤较软,心电图复查除房性早搏外无其他异常。

按:硬皮病属胶原组织疾患中的一种。除皮肤外,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胶原组织均可累及而产生不同的全身症状,如上案肺部受侵犯,本案心肾等受累。

中医认为硬皮病属“皮痹”,多由阴阳气血失调致病。早期患者阳虚为多见。阳虚则生寒,血得寒则凝,血凝则脉络不通,肤失濡养,故临床多为形寒,肢冷,手指麻木刺痛,皮肤板硬等症。以上病例通过温阳和营,活血通络法后,病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随着病情的发展,根据阴阳互根,阴阳互生的辨证病机传变,病员可出现阳损及阴,阴虚生热的症状,此其一;其二是寒邪日久,郁而化热,热盛损筋,腐肉化脓,可见趾、踝、指等部位发生溃烂,此时因久病阴阳两虚,气血亏损,当宜峻补气血。但又因郁而化热,故需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临床必须根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阴阳寒热的转化,并结合患者的素质,气血虚实施治,发挥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王正公的医案 老茶馆 金寿山的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