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3. “大瘕泄”解疑

2009-12-27 22:15 楼主
23. “大瘕泄”解疑
(文章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2009年第3期 P23)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河北,062450)

【关键词】 大瘕泄大蛊泄通假字

《难经•五十七难》云:“大瘕泄,名曰后重……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大瘕泄,即今之痢疾样病变,如清•莫枚士《研经言•下利解》云:“今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隋唐时或称滞下,或称重下。”南京中医学院校释《难经校释》云:“大瘕泄:指痢疾等病。”痢疾为何称之为大瘕泄?历代注家所释之义很难理解,多以“瘕”之本义“结”而释,如清•徐大椿《难经经释》云:“大瘕,邪气结于下,成癥瘕而不散也。”时贤郭霭春、郭洪图《八十一难经集解》云:“《本义》:瘕,结也,谓因有凝结而成者……《集解》:草刈三越曰:‘瘕,结也,因有凝结而泄。仲景谓之滞下者,亦因有凝滞而下也。后世谓之痢疾,以证名之,痢而不利之谓也。’”以上注家如此释“瘕”,有失公允。

按:瘕,当为“蛊”字之通假,本字为蛊,读gǔ(音古)。瘕,《广韵》:“古疋切,上马见。鱼部。”蛊,《广韵》:“公户切,上姥见。鱼部。”瘕、蛊二字皆系古见母、鱼部,声母和韵部完全相同,为古音之同音通假。如《诗经•大雅•思齐》云:“烈假不瑕。”郑玄《笺》云:“厉、假,病也。”《释文》云:“烈,郑作‘厉’。力世反。”清•钱大昕曰:“唐房公碑作‘疠蛊不瑕’。”而《隶释•汉唐房公碑》作“疠蛊不遐”。经文中四个字有三字通假。烈、厉,通疠,疫疠之病也;假(瘕),通蛊,腹中虫病也;瑕,通遐,远也。假(瘕),通蛊,读为gǔ(音古)。

又,《山海经•南山经》云:“招摇之山,丽鹿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郭璞注:“瘕,虫病也。”按:瘕,通蛊。《说文•虫部》:“蛊,腹中虫也。”育沛,通玉佩。

古籍通假非常普遍,乃古代一种用字现象。清•王引之云:“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通假。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释,则诘屈为病。”(《经义述闻》)清•萧延平云:“古文字多假借。”(《太素•萧氏例言》) 由此可见,大瘕泄当为大蛊泄。

秦汉之际以至于隋唐,泄、利(痢)不分,蛊泄又谓蛊痢,因便血瘀黑如病蛊而得名,如《诸病源候论•痢疾诸候》有“蛊注痢”、“肠蛊痢”等称谓。《诸病源候论•痢疾诸候》云:“蛊注痢候……瘀血杂脓,瘀黑有片如鸡(杂)肝,与血杂下是也。”《千金要方•卷十五下•热痢》云:“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蛊则纯痢瘀血。”时贤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肠》云:“瘕本当作蛊,大瘕泄之名本应为大蛊泄者,乃言其痢血瘀黑如病蛊也。”根据症状描述,似现代医学之阿米巴痢疾,因其粪便暗红呈果酱状,与蛊痢之便血瘀黑相同。

综上所述,大瘕泄当为大蛊泄,即今之痢疾样病变。瘕,通蛊,蛊为本字,当读为gǔ(音古)。
2009-12-27.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原创] 22. 《素问》“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辨析 老茶馆 [原创] 24. “石药发瘨”考辨 ---兼“多喜曰瘨”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