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

2011-11-17 08:51 楼主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
行者讲: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
今天继续讲四圣心源。以前脉法讲完了,下面继续往下讲四圣心源卷四,也就是各科辩证这方面。黄元御先生在开始写的这段话我给大家念一下:

人不能有生而无死,而死多不尽其年。外有伐性之斧①,内有腐肠之药②,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顾保炼不谨,既失之东隅③,而医药无差,冀挽之桑榆④。古圣不作,医法中乖,贵阴贱阳,反经背道,轻则饮药而病加,重乃逢医而人废,金将军且将玉碎,石学士未必瓦全。叹竖子之侵陵⑤,痛鬼伯⑥之催促,书穷烛灭,百慨俱集。作劳伤解。

这段是黄元御先生对各家杂病写的序。现在给大家讲《劳伤解》。按着黄元御先生的分法,先讲的是中气,劳伤就是说,首先是阴亏、阳亏、气亏、血亏、精亏,然后分别加以阐释。

先看《劳伤解》的中气篇,黄先生说百病所生皆由于中气不得运转有关系。所以虚劳篇先讲以中气为主,在过去道家里修证就是说,五行四象皆己土,就是说四象五行,四象就是大象运转的几种状态,五行就是五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升降浮沉,前后左右,不同的变化跟象的转化都需要中气的运作,而中气的盈缩恰恰又是整个现象的归纳。先天的变化,我们人之生,先成精,从精气的角度说,先天的部分由一团元精、元气、元阳组成。其实这些是一个东西,它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用的情况下名字叫的不同而已,然后这一元真气有盈有缩,这一元真气的盈缩合于天地就会产生推动我们人体的种种的气血周流,经脉运行,等等,所以元气的根本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来源。

郑钦安先生就把握住了这点,然后从一元盈缩立本,来治疗大病重病,这是非常高明的,能把所有疑惑、病机归为一,把阴阳归结为一,这是在古今医家中十分罕见的。我们讲的是先天是一元真气,而后天的饮食在于先天的元气,先天元气不可能一下受损,也不可能瞬间受到扼制,因为平常人生的很多病都属于杂病,极危重的状况都是暂时的或者比较少见的,而在杂病的调理之中就以后天脾胃、中气的运转为根本,而中气的运转又受先天原火的温煦,所以这两点其实是不矛盾的。

我们学习黄元御的四象中气运转的观念的时候,不要把一元盈缩忘掉,每个病都是这样,它表面上是中气运转四象浮沉这种关系,但底面又是一元盈缩,所以一元之际有亏的时候,我们就要建立起大的观念来调理。为什么很多病人要加附子呢,因为很多病人有元阳亏虚的一方面,所以重用附子,很多杂病很容易收到效果。黄元御这篇“中气”节可以说讲的十分的浅显,大家读过一篇就会有这种感觉,但是要把“中气”节,中气之往来,与五行的关系,牢牢的在脑子里建立起来,然后每一动念,见了病人的症状,一动念分析,每个症状的分析过程之中都牢牢的建立起来这个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

首先中气又分阴阳,体为阴,阴中生阳,所以升清,脾阴可以生达阳气,所以又称脾阴又称脾阳。对胃来说《内经》上始终谈的都是胃阳,因为胃为腑,体为阳,用为阴,胃通降为本,所以我们又称胃阴,胃是喜湿而恶燥,脾是喜燥而恶湿,所以临床经常遇见脾湿而胃燥这种现象。

黄芽汤立足于脾湿,人参、甘草、茯苓、干姜,中气之至崇阳补火,用的是中焦培土泻水,然后是温补中焦阳气为主,脾湿不化就要利湿,用的是茯苓,中焦脾土不厚的话,就要从土,所以用的是人参、甘草,脾阳不得升达,升散就用辛味,所以辛味以散之、以升之,所以辛味助其用,发散,升达木气所以脾气因之而升达。

在临床上常遇到两种现象,一湿一燥,这在很多的病情会产生很多复杂难以判断的症状,因为病人既有脾湿的症状,又有虚火燥热的症状,这里面往往有很多的因素错杂在一起,由于己土湿郁,就是说脾土湿郁,肝木不得升达,厥阴之上,重现相火之化,少阳胆火就不容易降,上面化少阳相火,少阳相火不降,直接就会引起阳明经胃气不降,所以很多肝病的病人,肝家的病人嘛,往往是饥而不欲食,知道饿,一吃就饱,《内经》里说善饥者胃热,就是说很容易饿,这是胃中有热,很容易就吃饱了,这是脾中有湿,经常肠鸣,肚子咕咕叫,这是腹中有寒,肠道有寒,所以很多种病人是处在寒热错杂的情况下。

首先在这里讲明白一个问题,我们平常谈燥、湿,湿从何来,燥从何来,给大家提这个问题,大家想想,湿是怎么来的,燥是怎么来的,你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说,湿是怎么来的-脾湿,燥是怎么来的-胃燥,阐释它是怎么变化,因为在阐释这种基本医理的时候,你必须用比它更朴素、比它更直接的思维来阐释它,你不能用更复杂的东西,在它之上的观念来阐释它就可笑了,大家先进入这种状态想想,湿气是怎么化,燥是怎么化。

我们今天谈的是中气,《劳伤解》这篇,需要对中气的往来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就是说燥、湿二气皆为水火之中气,后天以水火立极,水火往来产生了燥湿,水火往来产生了金木二象,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立极先讲水火,由水火的变化而产生了这种升降,产生了金木,而在其中燥湿就产生出来了。

“附中”(学员)讲的是“阳不足则生湿,阳气郁就化燥”。……嗯,这还是有问题,阳不足燥的病人很多,象冬天的病人一派干燥之象。

“大海”(学员)讲的是“湿是由脾不升,燥是由胃不降”……呃,这还比较正统一些。但我来讲湿是由何而来的,湿是由水化为火的过程中生湿,由阳入阴时化燥,这是燥湿两个不同的地方。由阴出阳,水生木,木生火,它是由阴气蒸动,举个例子说,地气上为云,天气降而为雨,地气上而为云,这里就产生出来,如果地气不上呢,阴郁在下,湿气弥漫。天气降为雨,天气要不降呢,它也是一种燥象,由阳入阴产生燥。

我们人生活在气交之中,天地气交,上为天,下为地,上为乾,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是先天八卦的方位,而我们人用事是自身的小天地合于外在的,水火立极的,是以心肾,心肾往来,水火既济,这样产生了后天为用的小天地,所以说以水火为用,所以我们讲究燥湿时,湿气重的时候,地气不升,这时怎么来燥湿?

再来给大家出个问题,湿气弥漫的时候怎么去燥湿?同样还是从五行的角度来解释。水火之中气郁扼住了,地气不升了,你怎么样地气升上去,临床上有很多病人舌苔厚腻,心情抑郁,就是温滞的,就是清不了湿,怎么办?温病学派来了,要清热利湿,分消水湿,各种润湿,燥湿……还有那个火神派来了,让在大太阳里晒上几天,外燥内湿,把病人晒的……

白术茯苓只可解一般湿,真正湿气弥漫的时候,光白术茯苓干不成事,如果只有白术茯苓能去中焦湿郁的话,天下就没有湿郁了。还是那句话,风能胜湿。升达木气,用什么药升达木气呢?不要一看黄元御的书一看就是桂枝,就用桂枝试试,湿没解除,三阳气逆上去了。

风能胜湿,肝木要能升达,荆芥,防风,藿香藁本,风药羌活独活,风能胜湿。在临床上久病湿郁的病人把握这一点,这些病人要适当的用些风药,藿香什么的……不是简单的芳香化湿,如只这样理解就窄了。这里面呢,风虽然胜湿了,本身脾土太壅滞了,怎么办?你得消伐一下,怎么消伐?木郁达之,土郁呢,金郁泻之,土郁决之,就是土气如果太庸滞的话,用苦味泻药,清降一下肺胃气,苦泻燥,苍术、厚朴、枳实这些。脾土的厚薄怎么看?如果一个人先天啊形质平时比较臃滞,秉赋就土厚,先天秉赋骨头露在外面,比较瘦弱的这些,秉赋土气就薄些,后天变化看舌头,舌胖的人土雍,舌瘦的人中焦土气偏薄,土气薄的既要用风药也要用甘缓之药,白术、甘草、人参,人参有点苦,也是偏于泻,土气薄的直接用白术,人参不要用,甘草也不要用。直接白术、茯苓干姜。古人很多人用药都非常讲究,包括温病学派的各大家们,很多地方用白术,很多地方用甘草、用人参不用白术,这里是有讲究的,我以前讲过中药的取舍,大家把黄元御的书关于这几味药看一看,理解理解。

通过这一点在临床上碰到中焦湿郁的病人,这种病人往往情绪还有问题,脾主意,长期中焦土气湿郁的话,情绪烦燥,然后有脾气古怪之类,通过化解中焦的湿郁,其它的几行的问题,金水木火都可以得到缓解。

跟着再看黄元御先生: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这一点是中气旺,怎么样才中气旺呢?这里面在反复强调这一点。黄元御先生种种调病之法,过去古人讲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治什么治什么,黄元御的方药是治乱,就是中焦已经逆乱了你用这种方法治,如果中焦没有逆乱,只是秉赋于中气虚,偏滞,不在治病范围之内,这个需要养生之法调整,需要平和之法调整,需要通过守意,通过平常养生,来达到目的,如果通过汤药达到养生的目的,这是缘木求鱼。汤药是草木之气,草木之气入于人体来调整有余不足的偏气,本来就需要人身的元气进行运化,而草木之气都发散,本来就耗散元气,所以用这些药,既希望通过药物把中气调和,然后是经脉之气的有余不足,达到以和为期的目的。所以你看中气旺或中气亏怎么着,中气旺不是靠药来旺,中气亏,中气虚以后产生什么问题,然后通过药把这些中气亏产生的逆转问题把它解决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各种疾病常见“反应点”荟萃 老茶馆 望诊知余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