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现状

2009-12-27 22:59 楼主
针灸临床现状之我见
陈晓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 510405)

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最古老的科学之一,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它就在华夏土地上生根发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药学事业的复兴与发展,针灸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发展,尤其是进入80年代,针灸新疗法层出不穷,如激光疗法、红外线疗法、微波针灸等,针灸实验研究也是日新月异,于是就催生了不少“针灸事业大好,前景一片光明”的乐观派。但事实是,国内的针灸现状仍不容乐观,依旧面临着日渐萎缩的尴尬境地。根据近几年的临床观察,笔者发现,针灸临床的确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故结合一些文献资料,特此谈谈个人的一些拙见。

1 取穴不准

取穴定位准确应该是针灸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古人历来特别重视取穴定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针刺取穴时定位准确的重要性。但笔者发现,现在不少针灸临床医生取穴都欠准,更确切地说是他们不重视取穴准确的重要性。虽针灸学术上有“离穴不离经”之说,但这是指选穴原则,而非取穴可以不准的理由。如临床上最常用的足三里,《腧穴学》上具体定位是: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但临床上,很多医者定位往往偏外、偏下。更有甚者连“离穴不离经”的原则都没达到,如三阴交,此穴本是脾经的腧穴,《腧穴学》上具体定位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取此穴时应紧挨胫骨内侧缘,但不少临床医生取穴都偏后,不是取在脾经上,而是取在肾经上。笔者曾在临床为几个外国留学生做针灸翻译,一日见一面肌痉挛患者,外国学生问其脚踝内侧的取穴是不是KI7(复溜的标准穴位代码),笔者根据门诊病历说是SP6(三阴交的标准穴位代码),外国学生一脸的疑惑,笔者再向医者核实,答案还是三阴交,外国学生只好“面面相觑”。

2 不能“治神”

治神,是指要求医者在针刺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不可分心。《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始终》又说:“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这都是说医者在针刺时必须精神集中,态度端正。从疗效角度来看,“治神”能为取得好的疗效打下扎实基础;从安全角度来看,“治神”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从患者角度来看,“治神”能让患者感觉医生比较重视他(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但现在能“治神”的针灸医者似乎已经不多了,临床上经常能见到医生一边给病人针灸一边与旁人谈笑风生,或是一边给病人行针一边接听手机电话。笔者为外国学生做翻译时,每每看见上述情况都会心惊肉跳,倒不是担心会出什么医疗事故,而是担心那些“迂腐”的老外可能会突然问我:医生一边给病人扎针,一边接电话行吗?《素问·征四失论》告诫后人“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但后人似乎已经把这古训忘的差不多了。

3 不求得气

古人非常重视得气,得气与否与疗效有关,得气的迟速与疗效也有密切关联,同时,得气也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基础和前提。《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灸大成》又说:“针若得气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这些都说明了得气的重要性。当代针灸岭南学派的代表靳瑞教授甚至认为,进针透皮时的疼痛感也是一种得气,运针时应当注重刺激皮肤,而不只是深部组织,故靳老进针多主张慢速捻转进针。反观当今一些医者,为了节省时间,个个扎针好似插秧表演,动作的确很快,也不失优美潇洒,但却忘了体会刺手的指下感觉,也少有询问患者是否有酸麻重胀之得气感。《内经》强调,针刺的针感主要在于医者的指下感觉,病人的感觉反而是次要的方面。《标幽赋》云:“轻滑慢而未来,沉紧涩而已至;气之至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之未至,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这就很形象地描述了得气与未得气时医者指下的不同感觉。对于小儿患者,医生指下感觉尤为重要,得气与否大多数时候只有依靠医生的指下感觉来判断了,医者不去认真体会指下感觉,难道能奢望呀呀学语或哭闹不止的小儿说出来?

4 “电针”天下

古人曾创造了各式针刺补泻手法,至明代更是发挥到极致,如《金针赋》中就提出了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八种复式补泻手法,其他针灸古籍中也不乏有关各式针刺补泻手法治疗各种顽疾的记载。时至今日,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各种新式针灸疗法的兴起,人们开始热衷于运用电针、红外线等疗法。电针的使用本来是一件好事,它使得针刺刺激得以量化,从而有利于针刺的实验研究,但很不幸的是当今针灸医家却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许多针刺补泻手法都一不留神被“打入冷宫”,于是就逐渐形成了现今“针刺必电针”的怪圈,似乎电针是万能的。其实,并非所有的病症都适合用电针,比如一些肌张力高的中风恢复期患者、急性脊髓炎恢复期患者,又如一些早期面瘫患者及面肌痉挛患者,皆不宜用电针。古老的并非就一定是落后的,古人创造的各式补泻手法其实是真正的精华。笔者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曾在导师的指导下,对一顽固性面瘫病人对侧合谷行烧山火,让笔者惊奇的是,经过2~3分钟的针刺手法,患者患侧的面部感到一阵阵热感,尤以上半部颜面为甚;笔者亦曾目睹一医者用龙虎交战法止住一患者因肾结石而引起的绞痛。

5 病种单一

随着西医的迅猛发展,加之一些不够全面的宣传,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针灸科已几乎等同于康复科。于是这就给大多数人这么一个印象,即针灸似乎只能治疗一些慢性病,如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及一些慢性颈腰腿疼。其实,在古代,针灸治病范围极为广泛,内外妇儿,科科均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用于治疗急性病。如《史记》中就生动地描述过扁鹊用砭石和其他医术救活虢太子的故事,而砭石则是古代最原始的针刺和切割用具,即为针刺的前身。时至今日,很多方法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仍很盛行,如挑四缝治疗小儿疳积、点刺少商放血治疗急性咽炎等。有关针灸能够治疗的病症,20世纪50年代统计就约有200种,至70年代,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300余种,其中约100种疗效显著。而早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但现实是,在大多数中医院的针灸住院部,70%~80%的住院病人都是中风病人,剩下的也多为慢性腰腿痛者,其他病种极其少见。针灸门诊也多仅局限于面瘫、头痛、各种慢性颈肩腰腿痛。如此一来,针灸医生似乎只需掌握中风等少量疾病的治疗就万事大吉了。长此下去,针灸学术只会日渐萎缩、僵硬、退化,其发展前景也就可想而知。

6 归纳总结

不可否认,作为一种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绿色疗法,针灸在国外正越来越受到普遍的欢迎。不少国外政府已经或即将承认针灸的合法地位。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针灸,有些国家还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比如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相比之下,在国内,虽然针灸在某些局部地区(如天津)发展的不错,但整体看来却在日渐萎缩,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区级中医院一般只设有针灸门诊而没有针灸住院部,有些甚至连针灸门诊都没有。即使是在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针灸病房里唱主角的也不约而同都是西药,针灸则为衬托门面的配角。面对如此的尴尬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针灸医者要端正态度,做到取穴准确,能够“治神”,保证疗效;其次,在各种新的学术思想、新的治疗方法推陈出新的同时也不忘继承传统的精髓;再次,要加强宣传力度,时刻要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思想,改变人们对于针灸只能治疗少数慢性病的偏见;最后,要强化临床研究。刘军等[1]对近10年《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两种杂志进行系统检查,初步总结和分析针灸临床研究领域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现状,结果发现,《中国针灸》RCT的发表率只有4.46%;《上海针灸杂志》RCT的发表率仅有3.08%。而国际上已公认,在治疗性研究中,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联合所有的单个RCT进行系统综述,是最可靠的研究依据。如此看来,我国的针灸要真正获得其他国家的普遍承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谓任重道远。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5-21 14:41 2楼
很汗颜~~结合自身及周围,的的确确是针灸的现状。
2010-05-26 17:25 3楼
我们这里县医院和中医院针灸只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面瘫,很少治疗别的病,唉,针灸如何能发展起来!
⬅ 李氏针灸新十三要穴及应用 老茶馆 针灸痹症治络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