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年多,终于治好了母亲的老胃病

2009-12-28 21:59 楼主
历时一年多,治愈母亲老胃病
我母亲,61周,阳虚体质。从年轻时就有胃病,发作时吐清水很多,过几天就好了。看了不少医生,也没好。在医院做过钡餐,结论:印象一栏:胃炎。后来,母亲在饮食上比较有规律,到老了,发作反而少了,这病和劳累还是有很大关系的。病三分治,七分养还是有道理的。
母亲有时肚子疼,在肚脐左侧有一条带状物,揉一阵能消散,肚子疼也变好了。但这种事以后还会重复,母亲也学会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去年,母亲的肚子总感觉胀,后来在亲戚的带领下,做过一次在背部埋线的治疗,后来肚皮表面的胀感减轻了,内里还是胀,饮食排泄正常。关于肚子内的条带状物究竟是什么,看了不少大夫,竟有三四个说是脊梁骨的.后来母亲来找我想办法(想法治疗或到大医院检查),当时在家吃了饭后经常吐,吐很多水,怕风,见风胃肠不舒服,出门必带口罩,不咳,口部牙疼、牙龈长疙瘩,上火的症状明显,在家用过西药消炎,乏效。不咳,脉迟而有力,舌苔厚,舌质红。我先给母亲服了半夏泻心汤,口部上火症状见好转。仔细分析,病情属实,忽然想起“心下硬,按之痛”乃陷胸汤证,放胆使用陷胸汤证,当时想若是痰病,痰当从下泻,因病位位居下。结果却出乎意料,大量粘痰却上走从肺排出,咳而不爽,颇类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证(但不能用此方),痰很粘,拉成线,难扯断。吐了两三个晚上,腹部的条带状物却消失了。我当时心里有点懵了,这痰是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下一步怎么办?我询问了一个亲戚,西医,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他说心脏病有时候会痰多,也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后来又用了泻心汤、瓜蒌贝母天花粉芦根之类的药,又吐了一些冻子一样的粘块。病减轻了,但增加了咳嗽,虽不重,但一直不好。
这是第一个治疗阶段的情况。
过了数月,母亲又来了,咳嗽久不愈,医院的西药一把把的吃也不见效,咳痰,粘,拉线一尺多长,色白,单从症状看,肺有痰火无疑,试着开了麻杏石甘汤加天花粉半夏,咳痰较爽利(石膏用了15克,没敢用大量),但人精神气力却显不足,谈话中,母亲说心口下感觉有物上顶,我意识到方药用错了:上是假热,下有真寒————这个说法不太好,应是上热下寒,下愈寒,上愈热。记得才看过吴佩衡用肉桂研末吞服能引火归原,而且肉桂降冲的效果书上说很好,单用一味肉桂试服,见效。再服附子理中丸加肉桂,上热反转轻,大便由初头硬后稀转为稀,日四五次,我认为脾家实,湿邪去,是好现象,当无碍。不料,第二天回家,母亲却说一天拉了23次,后来还有好几次没数(中午我没回家),刚在厕所立起来又有便意,接着又拉水,肚子里好像坍塌一样,一块块的哗啦啦的。人竟然没有脱水,精神反而很好,肚子的胀感没了。第三天又拉了五六次,大便后来就正常了,当时身上的肉拉完后不自主跳动(当属暝眩反应一类)。后来还是有点咳嗽,但肚子的胀感没有了。后来我带着母亲到医院做了一次CT,目的是检查肺部是否有实质性病变。检查结果:肺部有几个钙化斑点,无异常。西医大夫建议吃蛇胆川贝液之类,大概西医大夫对症发药,是不讲究辩证的,不足为怪。我毕竟不是专业的,对病情的认识和用药的起承转合上欠缺很多,咳嗽还是没有彻底治愈,为什么?虽然我知道这个咳嗽是治胃病引起的,病本不在肺,但究竟怎样治疗,怎样收功,还是乏术。后来因为见附子理中丸有效,让母亲接着吃,目的想健脾,收“脾家实,腐秽去”之效。后来服了一段时间(前前后后服了四五盒之多,正常人恐半盒也吃不消,我曾因肚寒服了六丸病好后再服就会烧心),告诉母亲如果烧心或胃热就停药。服的时间长了,未见阳气长,反见肉皮热,后来竟发起烧来,用西药退了两次烧才罢。今人网上过度强调扶阳,不辨对象是有失偏颇的,当遵内经“调和阴阳,以平为期”才是。
母亲好些了,就回家了,在家变重了,还会来,因为我这里毕竟能使病一次比一次见轻。 我终于又迎来了母亲的第三次到来,还是上热下寒。随着时间的消逝和对治疗过程的思考,我还是有了一些对母亲病情的一些认识:病本是脾胃不健运,生湿,阻碍气机化热,在漫长的时间中慢慢的灼液成痰,这才是本病的根结所在。本次上热不太重,起始考虑咳嗽上热下虚,处一小方:枇杷叶10 川贝母6克 苍术10克 茯苓10克,健脾且去痰热,药后又大便变稀,排湿几次,咳嗽减轻,后来用半夏泻心汤加郁金枳壳六付收功,咳嗽消失,胃部无胀感。
经过曲曲折折的治疗过程之后,我终于见到了目的地。说几点体会:1、治病但求辩证不错,才能与人有济。2、陷胸汤所治为痰热互结,痰有形,所以按之硬,比痞病重,二者在病理上有联系,痞即胀满的感觉,属气滞,由湿、热、虚导致。陷胸之陷字因服药后病人有自我感觉心下向里缩的感受。胸与泻心之心字同意,病位为胃肠外的组织。3、下寒可导致上热,不可见热治热,要看是否由下焦引起。4、对病机弄懂是用药的关键。不当之处,请高人指教。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12-29 10:19 2楼
历时一年多,治愈母亲老胃病
我母亲,61周,阳虚体质。从年轻时就有胃病,发作时吐清水很多,过几天就好了。看了不少医生,也没好。在医院做过钡餐,结论:印象一栏:胃炎。后来,母亲在饮食上比较有规律,到老了,发作反而少了,这病和劳累还是有很大关系的。病三分治,七分养还是有道理的。
母亲有时肚子疼,在肚脐左侧有一条带状物,揉一阵能消散,肚子疼也变好了。但这种事以后还会重复,母亲也学会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去年,母亲的肚子总感觉胀,后来在亲戚的带领下,做过一次在背部埋线的治疗,后来肚皮表面的胀感减轻了,内里还是胀,饮食排泄正常。关于肚子内的条带状物究竟是什么,看了不少大夫,竟有三四个说是脊梁骨的.后来母亲来找我想办法(想法治疗或到大医院检查),当时在家吃了饭后经常吐,吐很多水,怕风,见风胃肠不舒服,出门必带口罩,不咳,口部牙疼、牙龈长疙瘩,上火的症状明显,在家用过西药消炎,乏效。不咳,脉迟而有力,舌苔厚,舌质红。我先给母亲服了半夏泻心汤,口部上火症状见好转。仔细分析,病情属实,忽然想起“心下硬,按之痛”乃陷胸汤证,放胆使用陷胸汤证,当时想若是痰病,痰当从下泻,因病位位居下。结果却出乎意料,大量粘痰却上走从肺排出,咳而不爽,颇类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证(但不能用此方),痰很粘,拉成线,难扯断。吐了两三个晚上,腹部的条带状物却消失了。我当时心里有点懵了,这痰是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下一步怎么办?我询问了一个亲戚,西医,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他说心脏病有时候会痰多,也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后来又用了泻心汤、瓜蒌贝母天花粉芦根之类的药,又吐了一些冻子一样的粘块。病减轻了,但增加了咳嗽,虽不重,但一直不好。
过了数月,母亲又来了,咳嗽久不愈,医院的西药一把把的吃也不见效,咳痰,粘,拉线一尺多长,色白,单从症状看,肺有痰火无疑,试着开了麻杏石甘汤加天花粉半夏,咳痰较爽利(石膏用了15克,没敢用大量),但人精神气力却显不足,谈话中,母亲说心口下感觉有物上顶,我意识到方药用错了:上是假热,下有真寒————这个说法不太好,应是上热下寒,下愈寒,上愈热。记得才看过吴佩衡用肉桂研末吞服能引火归原,而且肉桂降冲的效果书上说很好,单用一味肉桂试服,见效。再服附子理中丸加肉桂,上热反转轻,大便由初头硬后稀转为稀,日四五次,我认为脾家实,湿邪去,是好现象,当无碍。不料,第二天回家,母亲却说一天拉了23次,后来还有好几次没数(中午我没回家),刚在厕所立起来又有便意,接着又拉水,肚子里好像坍塌一样,一块块的哗啦啦的。人竟然没有脱水,精神反而很好,肚子的胀感没了。第三天又拉了五六次,大便后来就正常了,当时身上的肉拉完后不自主跳动(当属暝眩反应一类)。后来还是有点咳嗽,但肚子的胀感没有了。后来我带着母亲到医院做了一次CT,目的是检查肺部是否有实质性病变。检查结果:肺部有几个钙化斑点,无异常。西医大夫建议吃蛇胆川贝液之类,大概西医大夫对症发药,是不讲究辩证的,不足为怪。我毕竟不是专业的,对病情的认识和用药的起承转合上欠缺很多,咳嗽还是没有彻底治愈,为什么?虽然我知道这个咳嗽是治胃病引起的,病本不在肺,但究竟怎样治疗,怎样收功,还是乏术。后来因为见附子理中丸有效,让母亲接着吃,目的想健脾,收“脾家实,腐秽去”之效。后来服了一段时间(前前后后服了四五盒之多,正常人恐半盒也吃不消,我曾因肚寒服了六丸病好后再服就会烧心),告诉母亲如果烧心或胃热就停药。服的时间长了,未见阳气长,反见肉皮热,后来竟发起烧来,用西药退了两次烧才罢。今人网上过度强调扶阳,不辨对象是有失偏颇的,当遵内经“调和阴阳,以平为期”才是。
母亲好些了,就回家了,在家变重了,还会来,因为我这里毕竟能使病一次比一次见轻。 我终于又迎来了母亲的第三次到来,还是上热下寒。随着时间的消逝和对治疗过程的思考,我还是有了一些对母亲病情的一些认识:病本是脾胃不健运,生湿,阻碍气机化热,在漫长的时间中慢慢的灼液成痰,这才是本病的根结所在。本次上热不太重,起始考虑咳嗽上热下虚,处一小方:枇杷叶10 川贝母6克 苍术10克 茯苓10克,健脾且去痰热,药后又大便变稀,排湿几次,咳嗽减轻,后来用半夏泻心汤加郁金枳壳六付收功,咳嗽消失,胃部无胀感。
经过曲曲折折的治疗过程之后,我终于见到了目的地。说几点体会:1、治病但求辩证不错,才能与人有济。2、陷胸汤所治为痰热互结,痰有形,所以按之硬,比痞病重,二者在病理上有联系,痞即胀满的感觉,属气滞,由湿、热、虚导致。陷胸之陷字因服药后病人有自我感觉心下向里缩的感受。胸与泻心之心字同意,病位为胃肠外的组织。3、下寒可导致上热,不可见热治热,要看是否由下焦引起。4、对病机弄懂是用药的关键。不当之处,请高人指教。
2009-12-29 10:26 3楼
真实的感悟,很好的文章,所以放大字体,以便于阅读.
2010-01-01 15:10 4楼
本病症状之一为:肚脐侧有一带状物。唐代《外台秘要》载:“悬于腹,近脐左右,有一条筋脉杠起,大者如臂如筒,小者如笔如指如弦”,此病名为痃积,治用桂枝加大黄汤加三棱、莪术、莱菔子之类消食去痰之属,或更为对症。
2010-01-03 21:16 5楼
回复 4# 经方
"本病症状之一为:肚脐侧有一带状物。唐代《外台秘要》载:“悬于腹,近脐左右,有一条筋脉杠起,大者如臂如筒,小者如笔如指如弦”,此病名为痃积,治用桂枝加大黄汤加三棱、莪术、莱菔子之类消食去痰之属,或更为对症。 "

与“经方”先生交流一下我对桂枝汤的理解:所谓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实际上甘草性缓,能使桂枝和芍药的作用和缓力长,桂枝、芍药、甘草三药合用有扶阳益阴的作用,生姜伍桂枝有解表作用,同时生姜有暖胃降逆作用,大枣有健脾守液作用,芍药有柔肝作用,生姜大枣甘草合用有健脾胃作用。合而论之,桂枝汤攻中有补, 扶正作用大于发散作用,适于虚人外感风寒证,不局限于中风一证,也可用于肌表虚弱的杂症(参看我的帖子“经方治肌肉粘连”)。 前人论桂枝汤“解肌调营卫, 化气和阴阳”,调营卫即解表,化气即补益气血的扶正作用。不如说桂枝汤健脾胃,补益气血容易理解,所以桂枝汤增芍药、饴糖则加强了其补益作用,而转称“建中汤”,用于阴阳两虚(比桂枝汤所治之虚的表现更甚),补阴而碍阳,补阳而碍阴之阴阳两虚证最为适宜,符合阴阳两虚,将之以甘药的法则。如仲师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用于治疗”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的阴阳两虚证。
桂枝汤的加减方桂枝加芍药汤所治疗的“腹中痛" 利用芍药有缓急止痛之功,用于腹肌强直,里无宿食;若里有所结,当加大黄。芍药也有润下之力,麻仁丸就重用了芍药,总之,桂枝加大黄汤似包含温下(攻中有补)的思想,必须对应大实痛之证,所以下文说”若胃气弱,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攻不伤正,也说明桂枝汤是为虚人而设。
莱菔子的作用理气而去痰,对于这种痰热胶结证,礞石滚痰丸应是比较合适,不常用,当时也没考虑到。说了这么多,是说用有补虚健胃作用的桂枝汤加减对这种痰热胶结证虽然加了大黄、莱菔子,也不算太对证。中医不是我的专业不知说的是否正确
2010-01-04 13:37 6楼
回复 5# aiqihuang


事实上我们对桂枝汤的理解基本是一致的。只是你在帖子描述的你母亲的病,给我的印象就是胃肠虚寒,其中例如年高、阳虚体质,胃中常呕清水等等,治病时不单要看到病,还要看到病人的体质,所谓攻下必须顾护体气也是这个道理。
桂枝汤不仅能温胃肠,还能促血运水运,例如桂枝汤能治冻疮、脑疽,其加减方如当归四逆汤能治四肢逆冷、腹中寒厥等也是这个道理,同时,血不利则为水,血运畅则水运活,本病痃积,其积聚当是积于腹部三焦膜腠之处,因为揉之能消,当是痰积之类,你在文中提及的病又有上热如齿肿痛等症状,所以我觉得桂枝加大黄汤,更加三棱、莪术、卜子消痰攻积,应该是相对比较对症的。
还有,我也不是学中医专业的,也是自学的。希望我们互相交流,相互提高。这也是我来论坛的原因。
2010-01-04 20:18 7楼


非常高兴,希望以后和你多交流。大黄与莱菔子同用实际上与礞石滚痰丸中用大黄礞石同用的用意差不多,治疗虚人实证的时候不攻不可,攻之又怕药力重。当时主要是由不咳变咳同时大量吐粘痰,不知是好现象还是坏想象,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2010-01-04 21:07 8楼
回复 7# aiqihuang


这当然是好事。曾看过一个医案,在哪一本书我记不清楚了。病例的情况差不多是这样,那个病人本来痰不多,吃了药之后痰变得很多,其原因就是服用药物之后,加速了人体的血运、水运,把人体藏于膜腠、经遂的痰给驱逐出来,这是治本的方法。
2010-01-04 21:15 9楼
还有,像你母亲的病,一开始用桂枝加大黄汤加减,我倒觉得面面俱到,桂枝汤能补虚活血驱痰,大黄也能治上热,三棱、莪术、卜子能消痰积,各方面都顾及得到。还有,如果治病时不考虑人的身体情况,有时候这个病好了,就会引发其它的病。虚人实证,必须虚实兼顾,不能只攻不补。不知你的看法怎么样?
2010-01-20 22:36 10楼
回复 8# 经方


看到一个服药后吐痰的例子,打出来,一起学习一下:
何绍奇先生的《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舌麻案
陈某,男70岁,退休职工..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160/95mmHg),最近三个月,一直觉得舌根发麻,饮食睡眠大小便均正常,偶有头晕耳鸣,舌红,苔少,脉弦滑,初诊我以患者年届古稀,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无制,亢而化凤,治当滋养肝肾,平靖肝阳。药用首乌、棋子、石决明、桑叶、菊花、天麻、夏枯草、地龙等,头晕耳鸣减轻,而舌麻如故。方证尚属合拍,何以其舌仍麻?易方用二陈汤加胆星、白芥子、石菖蒲、远志、桃仁、姜汁,服4贴,仍无效。但咳痰较多,我乃悟道:咳吐亦痰之出路之一,既往痰在经隧,胶结不出,故不咳痰,用化痰药后,痰乃松动,故咳吐反多,正不妨因其势而利导之。嘱仍用原方,加吞礞石滚痰丸,一日一次,每次半袋(9克)。药后,大便增至日三四行,我以为无碍,七八日后,舌麻即豁然消失。至今老人犹健在,86岁矣。(完)
有一次,我儿子咳嗽有痰,我给他服了化痰的中药后,当天晚上1点多钟,突然睡梦中一阵剧烈咳嗽,喉中漉漉,却没咳醒,咳嗽后,痰并没咳出,忽而消失无影无踪了,第二天咳嗽消失。中药的作用在于对人体的调整作用,有时候病人的反应并不能得以事前的预知,只能凭经验的积累来判断是否有利。我读过江尔逊先生服药治疗资金严重的痰饮重症的文章(好像题目有“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几字),也是痰未排出而神奇消失。
⬅ 六合针灸治疗咳嗽 老茶馆 跟我学针灸之十 10.针灸治疗胸痛、心悸小腹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