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瀛鳌验案(妇科四案)

2011-11-27 08:25 楼主
(一)妇人血分


刘某某,女,37岁,农民。于1965年5月求诊,主诉于两个月前因参与挖沟渠,劳作数日,月事稍见红即闭止,其后曾去城关医院检查,未见明确诊断,妊娠试验(-)。上月初开始先有下肢浮肿,两周前面目微浮,肢肿加重,胫前按之有轻度压痕,面色淡白,食少肢乏。尿化验未见蛋白尿,红细胞(-),有少量白细胞。经人介绍来余氏处就诊。其脉沉濡,舌质胖嫩、色黯,苔中心有薄腻苔。此属妇人血分,良由感受水湿所致。治宜温化寒湿、活血调经,兼以健脾利水。

处方:当归12克、川芎10克、云苓15克、赤芍10克、茺蔚子10克、川牛膝10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肉桂4克、制附片6克、琥珀(研末分冲)1.2克。

服药10余剂,月经恢复来潮,肢肿消减。原方去茺蔚子、琥珀,加车前子、泽泻各10克,续服月余,肿势全消,身体和月经均恢复如常。


[评析]妇人血分,属妇科杂病范畴,简称血分(请注意,此处“血分”不可与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中以伤阴、动风、动血、耗血为特征的“血分证”相混淆)。《圣济总录》载述:“血分者,经水流通之际,寒湿伤其冲任,为之中止(指月经),气壅不利,播在皮肤,邪气相搏,经血分而为水,发为?肿,故曰血分。”其主证及证候演变特点是,先出现闭经(多有受寒湿之诱困),继发肢体浮肿,常兼有脾虚见症。多由寒湿凝于胞脉,以致经血不利;加之脾虚,经血分而为水,泛溢肢体而肿。此例患者以调经、温寒、健脾、利水为大法。方中巧用琥珀以活血、调经、利水。余氏曾于30年前经治另一例血分患者,初未用琥珀,效验不著,后加用此药而奏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1-27 08:28 2楼
(二)月经涩少

丁某某,女,19岁,未婚,1989年10月应诊。患者15岁初潮,约经半年许,经期、经量、经色趋于正常。2年以来,经期稍有错后现象(原大约一月一行,前后错期不超过3天,现约后延4~5日),经量益趋减少,最近两次月经量均不及10毫升,色淡而质稀,且经行涩滞难下,少腹冷痛,以热水袋置其上则感舒适。患者面色较前白光白、少华色,血象显示轻度贫血,自觉身疲乏力,体力不继,且素禀阳虚,冬日畏寒甚于平人。其脉沉小、微涩,舌色淡红,舌质无明显异常。证由阳虚生内寒,中气不足,阴血虚滞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温经通络。

处方:炙黄芪60克、当归12克、熟地15克、川芎12克、艾叶6克、吴萸6克、续断10克、
川牛膝10克、肉桂5克、制附片6克。10剂,水煎服。

服法:每一月经周期服10剂(在经净后第10天起服)。

根据上方,约经历7个月经周期的调治,使经量、经色基本恢复正常,经行涩滞现象已除,贫血完全纠正,但月经周期仍为30余天。

[评析]月经量少,以血寒、瘀滞、气血虚诸因较为多见。此例患者以气血不足、阴寒阳虚为主要病机。疏方以当归补血汤合艾附暖宫丸损益与治,证方契合。然此病证,通常经治于短期内不易见效,须“久久为功”。余氏主张一个月经周期服10~12剂,大致安排在月经周期之中期为宜。
2011-11-27 08:30 3楼
(三)湿热阴汗

徐某某,女,29岁,1978年6月求诊。先有发热(38?3℃),头痛,身体重痛,腹满食减,小便短涩,黄赤,带下色微黄而量多。经请中医施治,诊为湿热型外感,经治后热退,头痛缓轻,惟溺短涩,带下黄未见著效。又服原方数剂,病势不退,反增局部阴汗,近一周阴汗甚多,患者穿两条裤衩,半日即须更换,甚以为苦。延余氏会诊,诊其脉濡数、微弦,苔薄黄腻,此属下焦湿热郁滞不行,治以渗湿利水为大法,兼治带下。

处方:龙胆草15克、滑石(包煎)15克、猪苓8克、黄柏10克、山药12克、苡仁30克、云苓12克、肉桂4克、灯芯20支。10剂,水煎服。

外用药:煅蛤粉、煅牡蛎各30克,研极细末,绢袋盛,外扑于阴部。经治约两周,即告痊愈。

[评析]阴汗于临床并不少见,由于有些异性患者羞于主诉,而医者在问诊中对此症亦较易疏忽,故临床凡见有湿热下注诸证,医者应主动问询。阴汗大多由于肝肾湿热所诱发,治宜渗湿利尿,兼清肝肾。但阴汗亦有湿热其它见症不明显的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往往除阴汗外,有腰酸膝软等症,此多属肾虚,前贤有用青娥丸(《和剂局方》:补骨脂、胡桃肉、杜仲、大蒜)施治者,余氏曾试用,确有良效,其外治法则与“湿热阴汗”相同。
2011-11-27 08:33 4楼
(四)阴部肿疡

肖某某,女,31岁,1974年8月就诊。患者主诉于半年前其外阴部偏左侧因受自行车座磕碰外伤破皮,因未及时处治,逐渐溃烂渗液,或痛或痒,曾用青霉素软膏外敷乏效,现溃疡面达4cm×5cm,局部微肿,疮边发红,兼见坠痛、压痛,并有心烦、卧不安枕等症,带下黄赤色,量颇多,脉小弦、微数,舌质红绛,舌苔浊腻黄,治宜祛毒渗湿为主。

处方:萆?12克、苡仁24克、黄连12克、黄柏10克、泽泻15克、赤云苓各10克、丹皮10克、车前子15克、山药15克。

外用药:苦参30克、珍珠15克、青黛25克、黄连40克、冰片15克(此为一剂量)。

上药共研细末,另加凡士林100克,共和匀,装瓶待用,1日外敷2次(敷药前须清洗疮面),忌辛辣刺激品,禁房事。

用上方内服、外治约9周余,疮面完全愈合。

[评析]外阴肿疡,古名阴蚀(见《神农本草经》石硫璜条),又有阴疮、阴匿虫等名。多由阴部破损、感染毒邪,或由情志郁火、湿热下注所致。清·高锦庭主张用萆?渗湿汤主治,余氏用此方加减治疗数名患者均有良效。此例所用内服方,即萆?渗湿汤去通草、滑石,加黄连、云苓、车前子。所用外敷药具有消肿、解毒、收敛等效能,亦系余氏斟酌前贤方治予以变通而成。
⬅ 华夏医史人物及著作简介(轻松板)之七:晚清至民国时期 老茶馆 余瀛鳌:从“通治方”治病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