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中医”论(二)

2011-12-02 09:47 楼主
“正宗中医”论(二)
二.正宗中医的理论基础
“正宗中医”的理论基础不是说正宗中医有什么新的理论,而是重申坚持中医理论,视中医经典为根本。近一个半世纪,中医在“开放”的环境,遇到了不需迴避西医的问题,吸取其经验教训,完善与发展中医理论。初生的正宗中医虽还不成熟,既已初生,就有了完善的框架结构和内容,那就是正宗中医的理论、临床、实验三者的有机联系与循环互动。并与西医微观实验(含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与互动。正宗中医的面世,在客观上必将正效应促进中医发展——大协作、大综合、大发展。
1. 中医经典是根本
中医学是人体医学,是关于活体人体宏观整体之健康与疾病运动变化规律及其防治的医学。从宇观、宏观、微观层次之划分看,中医学属宏观层次认识,不是静态地对人体某一空间结构的分析,主要是从时间结构在不干扰正常生命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时空统一的动态观察研究。
中医的人体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差异:人体医学显然不等同于生物医学,人的心理特征与生物的心理有质的区别,人的社会性是生物不可能具备的。生物、心理、社会三者之间在生物医学模式中是并列的关系,没有“有机亲和性”,而在人体医学模式中则是有机联系的。中医的“天人相应”,人与宇宙大自然和谐关系,当前生物心理医学模式亦不具备,可见,中医医学模式的先进性,在当代也是无与伦比的,这正是中医学优势并具有发展的极大潜力之所在。
“杉文”说:中医经典开创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可以养生保健防病延寿,可以防治人类已知疾病,新时代新出现的疾病,时尚医学难以解决的疾病,可以避免西医双忍剑带来的灾难,真可谓是时尚不可替代的极品。
1、“天人合一”。《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揭示宇宙和人体最高层次的体系,同“天人分离”是对立的;建立以人为本而不过分夸大人的作用,必须遵从自然法则的人体医学模式,认为人与天有共同一致的客观规律,并要受天道制约与影响,揭示人体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规律。
2、“藏象”学说。《内经》以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式,建立了具有独立的基础医学理论的“藏象”学说。“藏象学说”充分阐释了五脏系统、六经系统、卫气营血、气血精液、精气神等等关于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标志其一,使中医理论建立在先进的哲学思想基础上,其二,标志着中医学从自然哲学分离出来。这种既独立于哲学又不脱离哲学的中医学,不仅与其他医学相区别,也为未来医学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3、“形神合一”。《内经》提出“形与神俱”,后世医学传承发展的“形神合一”观,贯穿到中医基础与临床医学各个环节。时尚医学从“形神分离”虽逐步朝此迈进,但难以企及,就在于本质上区别于辩证的心神一元论。藏象学说同“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有机联系,使中医理论体系着重于整体功能(人体自身形神统一及其与自然社会整体联系)使中医学成为独特的完整统一的人体医学。
4、“辨证论治”。 《伤寒杂病论》传承《内经》理论,创立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临床医学体系,能对器质性和非器质性病变进行有效治疗;提供其临床思维方式的样版,启迪后世医家从临床实践出发,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建立简捷有效的诊治大法,切不可刻舟求剑;在方法上效法《周易》之“三易”综合演绎,既“通变得常”,又“通常达变”。这种临床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常变关系,是时尚医学难以企及的。正是临床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常变关系,才能有效应对“温疫”之类突发事件,才能预测疾病发展变化,防治疾病。《内经》治未病,不单纯是养生保健及对亚健康的治疗,《伤寒杂病论》是含有治未病的临床医学体系。“治未病”内涵很广泛,它包括养生保健,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已病防传变,愈后防复发。寓防于治,防中有治,防治互参互长,防治结合,以防为主。不能以治未病而误解中医对器质性病变的防治优势,事实证明中医对器质性病变可逆转;或控制,使之持稳定状态;或以其他方式发生替代作用;或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5、阴阳自和。《伤寒论》在《内经》“阴平阳秘”论的基础上提出“阴阳自和”。《内经》关于“阴平阳秘”以揭示人体健康最佳状态及非健康态(疾病与亚健康)的参照系,保健及疾病防治的目标。《伤寒杂病论》提出阴阳自和,揭示了“阴平阳秘”的机制。疾病的诊疗“调和阴阳”,是助其人体自身生生化化机能的恢复,即“阴阳自和,必自愈”。“和”表示“阴平阳秘”的目标,“自和” 之“自”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生生化化的机制与方法。“阴阳自和”与对抗性医学形成鲜明对比,它可避免对抗性医学的弊端。
需列举的事例很多,上述所论,足以表明中医经典是时尚不可替代的极品。诚然,中医经典不是医学顶峰,但她蕴含着医学创新的思想,能指引后世医家不断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医学。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正宗中医论(三) 老茶馆 正宗中医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