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腹泻的7个中药处方

2011-12-03 09:16 楼主
中药处方(一)
「辨证」湿热。
「治法」淡渗利水,清利湿热,健脾燥湿。
「方名」止泻汤。
「组成」 匾蓄7.5克,瞿麦7.5克,车前子7.5克,木通5克,滑石7.5克,通草7.5克,党参7.5克,赤苓7.5克,白术7.5克,生甘草5克,莲肉7.5克,扁豆7.5克,薏苡仁7.5克,木香2克,黄连5克,罂粟壳3克,白头翁7.5克。
「用法」水煎服,6个月以下患儿分6日服,1岁以内分4日服,1岁以上分2日服,日服3次。
「出处」宋从有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脾虚热,胃失和降。
「治法」健脾和胃,清热利湿。
「方名」止泄灵。
「组成」车前子(微炒)32克,泽泻(炒炭存性)64克,木瓜24克,胡黄连24克,焦白术24克,炒扁豆24克,生山药24克,党参16克,广木香16克,葛根16克,桔梗9克。
「用法」共研细末过筛,瓶装备用,开水调服,日服3次,3-6个月者每次1.2-1.5克,6个月-1岁服1.5-2克,1岁1个月-1岁8个月服2-3克,1岁8个月-2岁服3-4.5克。
「出处」胡安黧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湿热泄泻。
「治法」清热除湿,敛阴固肠。
「方名」龙牡三石汤。
「组成」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生石膏30克,,寒水石30克,滑石30克。
「用法」煎汤化水,频频进服,日服1-2剂。
「出处」李志山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脾胃虚弱。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止泻。
「方名」健脾粉。
「组成」党参120克,甘草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面,筛为散。2岁以下每次1-2克,日服2次,2岁以上加量,6岁以上者,每次3克,日服2次。
「出处」郑振华方。
中药处方(五)
「辨证」喂养失节,饥饱无时,损伤脾胃,健运失司。
「治法」消导止泻。
「方名」消导止泻汤。
「组成」佛手5-10克,山楂5-10克,麦芽5-10克,连翘5-10克,白术5-10克,陈皮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朱永厚方。
中药处方(六)
「辨证」脾胃嫩弱,喂养不当,损伤脾胃。
「治法」消食和中,燥湿健脾。
「方名」建食和中汤。
「组成」建曲6克,山楂6克,苍术6克,麦芽9克,茯苓9克,陈皮5克,法夏5克,厚朴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系1岁左右小儿用量)。
「出处」汪鑫涛方。
中药处方(七)
「辨证」饮食不节,脾郁不舒,运化失司,湿邪内停。
「治法」醒脾和胃,渗湿利水。
「方名」新加胃苓汤。
「组成」苍术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车前子15克,桂枝7.5克,厚朴7.5克,陈皮7.5克,炙甘草7.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柴国剑方
小儿秋季腹泻要查肛
婴幼儿在秋季最易患腹泻,造成腹泻的原因有饮食不洁,瓜果乱投,冷饮不断,寒暖失节或乳母过食辛辣(如辣椒、大蒜)造成乳热等。
腹泻虽是常见病,但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所以婴幼儿腹泻一定要抓紧治疗。发现孩子腹泻首先要将粪便送到医院进行常规检查或作细菌培养,搞清楚引起腹泻的原因是细菌、病毒感染还是消化不良,然后再进行对症下药。
中医理论将婴幼儿腹泻分为五个证型,即湿热型、伤食型、脾虚型、脾肾两虚型与惊吓型五种,笔者通过40年临床研究与观察,发现肛门颜色的变化对本病的诊治颇有价值,所以取名为肛诊(已收入本人医学专著《中医儿科临床精华》一书之中)。
肛诊方法是观察婴幼儿肛门颜色,如肛门红且肿即是湿热泻,可用“香连丸”、“益元散”等清热、利湿药物治疗;若肛门色红但不肿为伤食泻,多伴有腹胀、口中气酸或臭,可用“三甲散”、“婴儿素”等消食药物治疗;如肛门色正常且不肿为脾虚泻,可用“参苓白术散”、“保和丸”等健脾益气药物治疗;若肛门色暗即属脾肾两虚泻,可用“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健脾温肾,补气养血药治疗;因惊吓(惊者气下)引起的腹泻肛色也是不红不肿,但有夜惊啼闹不安,闻高声即泻的特征,可用“珍珠粉”、“羚羊角粉”进行治疗。并可配合按摩神门穴,每次5分钟(双侧),顺时针按摩。
正确掌握婴幼儿腹泻的肛诊技巧在治疗上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对于湿热泻可将绿茶少许浓煎频服(少加白糖);脾虚泻可将苹果切片煮烂(少加白糖)喂服。

婴幼儿肛门颜色,会有假象,未必肛色红就是热。要肛色与其它体征一起判断才行。

近几年广泛使用的手纸粗躁而且带有较多的化学物质,腹泻多次,经过多次擦拭后也会发红疼痛,所以肛门红肿未必就是真热。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腹泻不妨试试艾炷隔盐灸 老茶馆 治疗经前乳房胀痛的民间小偏方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