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方一两究竟折算现在的几克

2010-01-21 19:21 楼主
针对这个问题,请大家进行讨论一下,到底这个该如何计算才好。
经方一两究竟折算几克?
大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或自己的理解进行投票,可跟帖说明自己的理由。

/threads/20857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1-22 12:29 2楼
投票后的朋友,跟个帖,我好给您加金币。
2010-01-24 21:14 3楼
据柯雪帆教授考证,汉时一两相当于今之15.625克,分温三服之后,其一两则相当于今之5克,若分温再服则相当于8克,若一次服之则按原量,可定为15.5克,
2010-01-24 23:07 4楼
我选的其他
汉代的一两=15.625克
2010-01-31 10:10 5楼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书中所载方剂剂量的讨论,主要围绕张仲景时代的一两到底相当几克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

经方剂量一两折算,有的依据临床用药经验和一般用药剂量,但经不起出土实物及历代文献的考证;有的以神农秤为依据,将其1两折合为1—2克间,亦无出土文物可证,日本汉方学家常用此剂量,在我国则应用较少。目前,临床上据经方剂量一两等于现代重量3克应用。

之所以会出现目前的换算,主要与历史上4位有影响的医家有关: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然《汉书·律历志》明确规定:“千二百黍重十二铢”,即一百黍为一铢。陶弘景可能将“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的汉制错简或错写为“十黍为一铢”,实为后世曲解《伤寒论》药物剂量之肇始。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转载了陶弘景的错误论述,虽提出疑问,但未纠正,仅加注文:“此则神农之秤也。吴人以贰两为壹两,今依肆分为壹两秤为定。”

明代李时珍更是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写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汪昂《汤头歌诀》亦有“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

原国家计量局编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被认为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此权铸于光和二年闰月廿三日,光和二年为公元179年,与张仲景为同年代。从权上铭文可知,此权为当时中央政府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铜权,按秦汉密制的单位量值和权的量级程序,此权当为12斤权,标准重量当为2996克。每斤是2996÷12≈249.7(克)。按照这个重量来折合,1两应该是249.7÷16≈15.6(克)。据此东汉l两合今之15.625克。

可以说,导致汉以后至今与东汉时期药量相差悬殊的原因错在陶弘景,疑在孙思邈,定在李时珍,传在汪昂。
2010-01-31 11:40 6楼

现代很多说法是这样的,但是这里我有一个疑点想请教经方讲师,就是我们现在的方剂也经常是煎2煎,而前人只是一煎分3服,我们这个两煎中第二煎的味道是明显淡的,也就是说第一煎用5克,药效达到古人了,但是第二煎就明显比前人轻。所以我觉得如果综合考量,是不是我们应该在5克的基础上还有加量才能达到前人一致的效果
2010-01-31 20:33 7楼
回复 6# 花香丁


在第二煎中加量也太麻烦了。我们自己这样想也许可以,可实际操作起来是不可能的。不过,在实际运用经方的过程中,我经常是让病人一天服用1。5剂。就是喝完第一剂药的第一、二煎后,再服用第二剂药的第一煎。第二天再服用第二剂药的第二煎和第三剂药。
2010-02-03 19:50 8楼
《汉代的》1两=《现代的>15.625克
2010-02-04 15:24 9楼
回复 1# 董兴辉


古今剂量折算表

汉代剂量 折合中药称十六制剂量 折合米制克剂量
一两 一钱 3克
一升 六钱至一两 18-30克
五方寸匕 二钱至三钱 6-9克
一钱匕 五分至六分 1.5-1.8克

注:关于剂量之标准古今不一。汉时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外方应用时,一方面根据前人考证的剂量折算,更重要的是依据临床实践。又有云“厚朴一尺”者,折合米制成30克;云“如鸡子大”,折合45克。凡曰升者,或作容量计算,折合60-80毫升为宜。余如杏仁、桃仁、水蛭、虻虫等以个计算,灵活运用。上表折合米克剂量,以中药称十六制之一两,折合30克约略计算。
——摘自《伤寒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
2010-02-07 11:22 10楼
回复 1# 董兴辉


每剂3克,胡希恕讲过,刘渡洲也讲过
2010-10-31 21:32 11楼
讲《金匮》的王雪华教授说东北是按1钱为5克换算的。
⬅ 经方一两究竟折算几克? 老茶馆 音喑(渔翁诊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