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治黄五法浅谈

2011-12-06 11:42 楼主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三黄"中以白睛黄染为主要特点。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是湿邪,病位在脾胃肝胆。饮食所伤、嗜酒、过食肥甘、外感湿邪皆可致脾胃损伤,以致运化失常而湿浊停滞、阻遏中焦,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故见一身面目俱黄。按其性质,黄疸可分为阳黄和阴黄,分别由湿热和寒湿之邪引起。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诸多治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方法,试述如下。
一、治黄需通泄,邪出黄易解
《伤寒论》236条:"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因热不能越、湿不得泻,湿遏热伏郁蒸于肝胆所致。仲景用茵陈蒿汤治疗,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大黄清泄瘀热,二者合用则使湿热之邪由二便而去;再以栀子清热利湿以导湿热下行,如此前后分消,退黄最速。正如方后注所说:"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二、治黄可发汗,汗出黄易散
《伤寒论》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QC赤小豆汤主之。"本条之发黄,乃湿热郁壅偏表所致。邪气偏于表,故可因其病位用汗法,使湿邪从肌表而出。仲景以麻黄、杏仁、生姜发汗解表,使湿热从肌表而出;以连翘解湿热之毒;赤小豆清湿热利小便,使邪从下出;甘草、大枣调药和中。诸药共奏解表散热利湿之功。
三、治黄须解毒,毒解黄易除
《伤寒论》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本条突出"发热",乃热毒炽盛、湿热郁遏不得宣泄所致。由于热重于湿,仲景治以清解里热为主、兼以燥湿。方用栀子柏皮汤:栀子苦寒泄热,治郁热结气,泄三焦之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黄柏清热燥湿,治五脏肠胃热结发黄。则湿热由内由下而消,而黄自退。
四、治黄要活血,血活黄易却
《伤寒论》125条:"大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本条之发黄,是因热与血结,瘀遏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而致。仲景采用清热活血之发,方用抵挡汤:以水蛭虻虫直入血络,破血逐瘀;以桃仁活血化瘀;大黄泻热下瘀。血活、热消,而黄亦退。
五、治黄要温化,阴黄效最佳
《伤寒论》259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阴黄,多因平素寒湿困脾,汗之益虚,寒湿更盛,寒湿中阻影响肝胆疏泄而致。仲景未拟方药,但指出了基本治法,即"于寒湿中求之",宜温中化湿,寒湿除则黄自愈。
《伤寒论》所述为治黄大法,仅仅为后世提供了基本思路,临证千变万化,不可泥而不化,需审慎推求,辨证论治,灵活应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伤寒论》探讨系列之七 沿革及学习方法 老茶馆 对麻黄汤的一点浅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