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药物疗法

2011-12-08 10:06 楼主
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 穴位药物疗法是一种以穴位、药物和经络作用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它采用少量不同药物通过特定穴位的刺激,以增强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药物疗法的历史和现状
穴位药物疗法,至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与汤剂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中医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在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久已流传。晋代医学著作《肘后方》中,有“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宋代《太平圣惠方》有“治疗腰脚风 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明代《普济方》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和于泥,罨涌泉穴”。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其他如《外台秘要》、《简集方》、《经验方》、《摘玄方》、《小品方》等书,都有关于穴位贴药的记载。尔后民间又有灯火、天灸、发泡、点刺等方法治疗疾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解放后,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穴位药物疗法有了新的发展。不仅仅是采用中药粉末在穴位上贴敷了,而且还有了更新的发展。比如采用葡萄糖穴位注射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小剂量青霉素穴位注射治疗大叶性肺炎;维生素B1加普鲁卡因穴位注射治疗重度休克;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等。近年来,笔者采用不同的药物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咽喉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腰扭伤、急性乳腺炎、急性胆绞痛、急性胃痉挛、顽固性呃逆等,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此类疗法比30年代前苏联维许聂夫斯基教授创始的奴佛卡因封闭疗法又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这种疗法的特殊作用,可称之为“药物的穴位效应”。由此可见药物通过穴位经络传入刺激信息,激发和调整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重建正常的动态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药物疗法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2.1贴敷类:
2.1.1散剂:是将多种药物经过粉碎后,混合均匀而成。剂量可随意加减,稳定性高,储存方便,疗效迅速。一般取药末用水调和成团,贴于治疗穴位,定期更换。如治疗腰痛的“腰痛散”,贴敷在“肾俞”上,胶布固定。
2.1.2糊剂:是将粉剂用粘合剂如酒、醋、鸡蛋清等,调匀后涂于穴位,外盖纱布,胶布固定。这种糊剂可缓缓释放药效。如治疗虚寒性腹痛的“腹痛散”,妇女月经不调用“调经糊”是将药末用酒调后,贴敷穴位。因醋能软坚散结、祛瘀止痛;酒能活血散瘀,祛风除湿,宣经通络。二者外用,可使人体血管扩张、皮肤充血,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
2.1.3膏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取药末适量,加入葱、姜或蜂蜜调和,贴在穴位上。如“咳嗽膏”,用蜂蜜制。因为蜂蜜本身营养丰富、有镇咳、缓下、解毒而和百药的功效。不仅润滑粘合,并有还原性,可防止某些药物的氧化变质。“哮喘膏”用生姜制成:“头痛膏”用葱白捣烂、摊贴穴位。姜、葱可以温中散寒通阳,易于激发穴位功能,发挥疗效。
2.1.4饼剂:将治疗疾病的药物粉碎过筛后,加入适量的面粉和拌,做成小饼状。如治疗虚寒性腹泄,贴在神阙穴上的“宝宝一贴灵”。
2.1.5水渍剂:将药物用水煎熬后,以纱布浸透药液,放在超短波的垫板上,进行离子导入。
2.2发泡类:
2.2.1灯芯草蘸油烧燃点灸在穴位上。如点灸在太阳穴上治疗头痛;点灸颊车、合 穴上治疗口眼歪斜;点刺角 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2.2.2毛痕捣烂如泥,敷在膝眼穴,让其发泡,然后用无菌针管将渗液抽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贴在内关穴治疗黄疸。
2.2.3用艾绒等药隔姜放在肺俞、天突、哮喘等穴上烧燃,使其发泡、化脓,名曰“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
2.2.4用斑蝥、白芥子等药研末,制成发泡剂,取肝俞、膈俞为一组;期门、中庭为一组交替贴敷,治疗乙型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每穴常规用药5mg,每周一次。发泡剂贴敷36小时左右,穴位可见1cm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肺结核钙化点的吸收疗法 老茶馆 针刺疗法治乳腺囊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