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传针刺补泻法的操作及临床应用

2011-12-08 10:11 楼主
《神应经》云:“⋯⋯却用泻法,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


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


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




⋯, 轻提针头往右转,是针右边泻法”。“却行补法,⋯⋯


如针左边,捻针头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



指向前,大指向后,⋯⋯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以我之


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针灸聚英》



载:“泻左须当大指前,泻右大指当后拽,补左次指向前搓,补



右大指往上拽。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两边发⋯⋯男女


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神应经》是采用术者与患



者面对面的位置,术者的右手捻转患者左侧半身的腧穴,左



手捻转患者右侧半身的腧穴。而《针灸聚英》叙述的是以术



者的右手捻转患者左右两侧半身的腧穴,其两者捻转的方向



是一致的。教材上的不清,可请老师教之;古书歌赋中的不



明,读者当细心体会之。



l 补泻手法的操作




家传补泻法是依照《神应经》中的捻转补泻法发展而来



的。祖父为了便于记忆常用“龙眼泻,凤眼补”来加以形容。



即术者与患者对面的位置进行捻针,双手大指向前食指向



后,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龙眼,即为泻法;大指向



后食指向前,其拇指与食指问所形成的空隙似凤眼,即为补



法。这是运用于十二经脉的腧穴,术者的左手捻转患者右侧



半身的腧穴,右手捻转患者左侧半身的腧穴(术者初学时当



牢记)。




任督二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则男女各不相同。因其男子



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故以男左女右分补泻。郎取任督



脉腧穴时,男性患者以其左侧半身腧穴补泻的方向运用到任



督二脉进行补泻,女性患者以其右侧半身腧穴补泻的方向运



用到任督二脉进行补泻。




家传补泻法,一般不配用提插、呼吸、开阖、徐疾、迎随等



手法。其捻转方向,因其均为向一个方向捻转,能起到滞针



(并非完全被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难以捻针或起针)的作用而



增强针效




家传补泻法,对于补泻的时间以及补泻的量,依据其辨



证取穴、循经取穴和患部取穴的不同亦作了具体规定,其用



法是:施用补法,得气后连续捻补3—5 min后起针,即补法



不留针。而施用泻法须留针,一般留针时间为2O一30 min。



在留针期问,每隔5—10 min捻泻一次,每次捻泻约0.5一l



min。如此可捻泻2—4次,当最后一次捻泻后须留针3—5



min,待针感消失后再起针。先泻后补之法是,得气后连续捻



泻l-2 min,留针l0—15 min,然后连续捻补3-5 min后即刻



起针。




一般来说,患部取穴捻泻、捻补宜少:循经取穴捻泻、捻



补宜多;辨证取穴捻泻、捻补应更多。补泻量的对比是:补法



捻补时间宜长,量宜轻;泻法捻泻时间宜短,量宜重。它同运



用中药一样,泻下之品较猛,其星宜少;补益之品较缓,其量



宜多;局部用药直达病所,其量更少。其补泻量的多少,还应



根据具体的病情、病位而定,太过与不及均能影响疗效。



针治时间,一般为隔日或隔2日针治1次,必要时可每



日针治1次。



2 临床应用



2.1 依据治疗法则使用补泻法




治疗法则是运用补泻的依据,而补泻法的运用又是治疗



法则的具体体现。例如用以滋补肝肾,施用补法;平肝熄风,



施用泻法;大补元气,施用补法;开窍启闭,施用泻法;气血双



补,施用补法。清降胃火者,宜泻不宜补;补益心脾者,宜补



不宜泻;行气活血者,宜泻不宜补等。



2.2 依据腧穴特性使用补泻法




腧穴具有一般主治规律,而有些腧穴还具有其自身的特



殊性。如有的腧穴善于治疗表证,有的腧穴擅长治疗里证;



有的腧穴多用于虚证,有的腧穴多用于实证;有的腧穴有补



无泻,而有的腧穴却有泻无补。临证时就是利用这些腧穴的



特性施用补泻法的。



2.3 依据腧穴功能使用补泻法




腧穴各有其功能效用,而这种功效属于静止的,临床上



要发挥腧穴的功能必须靠补泻手法来完成。也就是说,补泻



法决定着腧穴功能的具体实施。例如三阴交是血证要穴,具



有补血分之虚,行血分之滞,清血分之热,活血分之瘀的作



用。即使用补法能养血育阴、益脾止血;施用泻法能活血祛



瘀、通经活络;先泻后补能活血祛瘀生新;用泻法配透天凉能



凉血行血、清血分之热。



2.4 依据针灸处方施用补泻法




针灸处方是依据治疗法则而组成,腧穴的功能不同配伍



组成了不同的针灸处方,而不同的补泻法是使针灸处方发挥



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例如由太冲、风池、复溜组成处方,具



有镇肝熄风的作用,类似“镇肝熄风汤”的功效而自命为“平



肝熄风方”,主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逆乱的病症,方中



针泻太冲用以平肝熄风,针泻风池用以清头脑之热,熄风潜



阳,针补复溜以滋肾阴,用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3 病例介绍




患者,女,l7岁,信阳地区某中学生,1999年6月16日



初诊。息失眠2年,因学习紧张而得。后恐休学而常思虑病



患。病情重时彻夜不眠。对声音特别敏感,如听到鸟叫、空



调、电视等的响声即刻惊悸、心烦,失眠加重,故而常用棉花堵塞耳道。伴有头痛(右侧)、耳鸣(张口时右耳鸣甚)、心烦、咽干、口渴等症状。表情郁闷,语言低微,面色不华,舌苔正常,脉沉细而数。血压80/50 mmHg(10.5/6.5 kPa)。自6月16日至7月8日以心肾不交治之,针泻神门(清心安神)补复溜(滋阴补肾),滋阴清火,交通心肾(类似黄连阿胶汤之效),配泻风池佐以安眠,收效不佳。于7月10日至7月31日以心脾两虚证治之,针补神门(补心宁神)、三阴交(益



脾养血)补益心脾(类似归脾汤的功效),配泻风池佐以安眠,经8次治疗而告愈。




该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前后使用了两个不同的治疗方



案,前者无效而后者效佳,究其原因,误不在选穴补泻法上,



而在辨证治则上,辨证若误,其治则取穴等亦随之而误。前



者以心肾不交施治,是将彻夜不眠耗伤阴液之口渴、咽干、



耳鸣、脉沉细数,误诊为阴虚火旺,忽略了闻声而心烦惊悸以



及面色不华、语言低微等心脾两虚证候,故而前方无效。后



诊再辨,按心脾两虚证治之而收效。再从用穴分析,两方用



穴仅以复溜与三阴交之不同,而补肾补脾大有所别。两方均



用了神门穴,由于补泻手法之不同,却产生了清心与补心两



种不同功效。认证是前提,选穴是关键,运用补泻法更是关键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2-08 14:44 2楼
这是李士珍后人写的。所推荐针法再临床是可行的。而且可大大缩短治病时间。
⬅ 火针“腱鞘囊肿”疗效好 老茶馆 针刺方法练习8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