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示:20至40岁青壮年正成为精神疾病高发人群

2010-01-29 13:09 楼主
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最近,杭州市新一代残疾人证换发完毕。近13万人拿到了新的残疾人证,其中包括精神残疾12234人。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负责此次精神残疾等级评定的主任医师沈鉴清透露,一共做了3000多例评定,60%以上是20-40岁的青壮年人群。从他看门诊的经验,男性略多于女性。这也可以代表现在精神疾病的发病人群分布。

2006年,全省各医疗机构精神科共承担精神卫生门诊是97410人次。而2009年,仅市七医院一家,门诊量达到了11万人次。还有很多人碍于面子,选择在综合性医院就诊,这表示还有大量不愿意领证的隐形精神病患者。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上精神疾病 不同个性对应的易患精神疾病也不同

沈医师说,精神疾病分10大类,下面还细分成很多病种,有躁狂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等很多小类别。不同的个性,容易患的精神疾病也不同。

胆小、懦弱、做事犹豫不决的,得强迫症多

有的人出门总在想,我门有没有关好?然后回去再锁一遍,锁完走了几步又想,门关好了么?再回去锁一遍。一次两次没问题,三番五次这样就有强迫症的症状了。

有个20多岁的年轻人,胆子小、懦弱,做事慢慢吞吞。在单位里领导说了他几句,老是想不开,有强迫症了。从家里走路去单位,每看到一棵树,他要走过去摸一下,然后数“一、二、三……”。

一次路上碰到熟人打个招呼,他愣一下,忘记数到16棵还是17棵了。结果到了单位,整天都在想16棵还是17棵的问题。如果上班时间来得及,他还会回去再数一遍,这一天才能安心上班。

太过内向、不会跟人交往的,得精神分裂症多

有个研二的男同学,性格很内向。他明年准备考博,平时学习压力就可想而知。这时,导师安排了一项课题给他,再指名他带3个学弟、学妹。他感觉自己已经非常累,还要带其他人,根本做不到,但又不好拒绝导师,压力特别大。连续几天睡不好后,他开始出现一些精神症状。

走在路上,他觉得周围的人、景、物像在舞台上演戏,脑子里还冒出无声的语言幻觉,好像心里有个人在说话。这种症状持续两个月后,医生判断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自信、潇洒、比较阳光的,得躁狂症多

特别是轻躁狂,人的感觉是非常非常好。比平常头脑要活络得多,精力很充沛,自我评价很高。而且他变得很健谈,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都会主动上去攀谈,说起来滔滔不绝。

前段时间,有个中年男子可能是因为甲亢,诱发了躁狂症,很兴奋。让水果店送石榴,一下子送10箱。到堂哥家,一口气买了一万多元的床上用品送去。一个星期去堂哥家5次,以前从来不会这样。他好像觉得钱用不完,自己感觉是好,可是周围人受不了。

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被人围着转的,得癔症多

癔症的表现有点像小孩子的人来疯,喜欢表演,让大家都围着他转。有时候和邻居吵架、夫妻争吵、家庭遭受比较重大的变故后,有的人承受

不了这种心理创伤,会表现出癔症,渴望自己受到重视。

有的人说自己不会走路了,有的人说不出话来,但看肌电图和神经反射都没问题,是渴望博得更多的同情和关注。

中国1.73亿成年人患精神疾病 呈“低龄化、白领化”趋势,男性偏多

2009年,仅杭州市七医院一家,门诊量就达到了11万人次,其中青壮年成为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

这个现象不仅是在杭州。广州从2006年开始进行的一项精神障碍抽样调查显示,在8000名广州常住人口中,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5.76%,而20多年前,精神病患病率仅为1.27%。相关人员说数据还显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高发群体,以青壮年为主。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有关调查显示,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去年6月,媒体报道最新精神疾病流行学的调查显示:我国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到15%,有1.73亿成年人患有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

患病人群呈现“低龄化、白领化”趋势。低龄化主要由升学和就业压力带来的,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孩子从小就被视为家庭中心,与外界接触、沟通减少,容易出现多动症、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

加上城市竞争加剧,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20-40岁的青壮年上有老、下有小,承受了更多的社会压力。焦虑、心理紧张的状态随时需要调整,否则就会演变为精神疾病。

沈鉴清医师回忆:“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去年一年从我坐诊的情况感觉,男性患者还是比女性略多一点,可能跟男性在社会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有关。有的男性碍于面子,不愿意把有些事说给别人听。长久积累在心里,很容易积成心病。”

人生不同阶段,都会有各种诱发精神疾病的因素。例如上学时,有考试、升学的压力;工作时,有人际交往、工作上的压力;婚恋时,有恋爱受挫的情感问题;有子女后,还有教育子女、扶养老人的精神负担等。

沈医师表示:“各种各样的病症特点、诱发因素都有。人的心理活动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可能一种或多种因素刺激作用,会让人出现精神疾病的症状。早发现早治疗,最重要。”

精神疾病病因是个谜 但症状控制得好,病人仍能正常生活

在世界范围内,精神疾病的病因至今还是个谜。沈医师说:“遗憾的是,目前反映出来的都是精神疾病的诱因,但真正它的病因是什么,没有定论。”

而且一旦患上精神疾病,复发率很高。沈医师又说:“一般讲,临床治愈后,一年内最易复发。所以我们会要求患者长期服药,慢慢减少剂量。如果过了3年还没有复发,可以停药。如果复发3次,需要终身服药。听听好像很可怕,其实,像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的慢性病,都是需要长期服药的。”

浙江大学医学院心理卫生与行为治疗中心主任、教授姜乾金认为,就业压力已经成为现在精神疾病的最大诱因,18岁-25岁的青少年时期也成为疾病高发期。

“精神分裂症症状较明显严重,但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康复得相对比较好。而神经性的焦虑症、抑郁症等,治疗起来效果却没那么好。”姜教授觉得,早期轻微症状只要及时治疗,完全有治愈的可能。

沈医师也一再强调,病症控制得好,精神疾病病人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学习和工作,交往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现在社会对精神疾病还是很忌讳,即使大部分药物用医保是免费的,有的人为了不让单位知道,还是选择自费治疗。”

母亲、妻子、女儿 精神病人家属扛着压力过关

今天下午3点,浙医一院精神卫生科的诊室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很多。由于这个科室和神经内科、血液病科的诊室都在一起,没有人会特别注意,这里进出的病人有什么不同。

一个中年女子手里攥着病历本,后面跟着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男人,1米75高。男人戴着黑框眼镜,低着头,从头到尾没吭一声。他坐下后,两只手就绞在一起。中年女子应该是妈妈,靠在他身后的水池边。

“这两年都不对……今年厉害了……要不要吃药?”妈妈盯着医生,焦急地问。医生说需要服药,但年轻男人显然不愿意吃,摇摇头。“你就算现在不吃药,以后也要吃的。”医生提高了嗓门。

女人连忙让医生开了药,出去交费。年轻男人默默跟在她后面,两个人也不说话,隐藏着一股无形的压力。

我忍不住想,20—40岁是人生最好的时间,20岁,大多是就读大学或是毕业工作,培养出的孩子刚刚要起步就跌倒,父母是怎样一种煎熬的心情?而三四十岁更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患病,不光给家里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更大的是精神负担。

杭州有许多这样沉受痛苦的家庭。我通过某工疗站(为智力、精神残疾人提供工疗康复、职业技能训练和庇护性就业服务)找到一位家属陈大姐。她的丈夫在8年前患上了精神疾病,当时才40岁出头,孩子刚刚读小学。

考虑到当事人的隐私,我隐去了他们的相关个人信息。

陈大姐对我说:“我老公本来人就很内向,有点怕难为情。我就跟他反一反,我很外向的。原来他在建筑公司上班,8年前下岗了。亲戚朋友都劝他,出去做点摆摊卖臭豆腐这种小生意。他刚刚胆子有点练出来,因为是无证经营,小生意做不下去了。这时候,他觉得刺激很大,想不开,慢慢就有点毛病了。”

“他下岗后,单位低价租给我们的房子也收回了,我们一家人只好带着孩子和他爸妈一起挤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他生病不能工作,我要照顾他也不能工作,一家靠低保维持生活,还好老公吃的药全部是免费的。”

“以前流过多少泪啊,想过好几次要离婚,可是孩子这么小。而且我婆婆很好,经常劝我。我慢慢想通了,这种事情到了你头上,必定要过这一关。现在他吃药,病控制得还好。刚刚得病的时候,他在家里一步不肯出去的,这样要逼死人的啊。我叫他出去走走,跟别人聊聊天。他现在也愿意出去了,在家里帮我做家务。我们邻居也都很好,经常叫我喊他出去打打牌,动动脑筋。”

“现在女儿15岁了,也很懂事,从小就习惯独立生活。她知道家里条件不好,爸爸有这个毛病,从来不说要买新衣服。别人给我们的衣服,她都说穿穿好了,不要买。就是有时候她在家里做作业,她爸爸老是在耳朵边烦,她脾气上来也会骂几句。时间长了,我们都习惯了。”

“他有时候毛病发起来,也跟人家吵过架,动手进过医院。我想,他有错,我出去承认吧。要是我出门,他一个人在家,我也不放心。过年回我老家,我妈经常会和他聊聊开心的事,我爸知道他喜欢喝酒,就陪他喝酒。”

陈大姐说自己心态好,就算有人背后看不起他们,她也不在乎。最后她说,这些话都说完了,好像把内心的东西都掏了出来,心里非常舒服。

我在某网上看到的一位妻子的自述就没有陈大姐这样的好心态:

“两年前丈夫突然得了精神分裂症,这种病无法根治,我无法想象我怎么面对他的再次发病。而且他是独生子,他的父母慢慢地老了,我是不是要撑起这个家,可是我是一个女人,我多么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肩膀让我依靠啊!……待在那个家里,我每天都高兴不起来,心里塞得满满的像有一个大疙瘩。我就整天想这个事情,想到伤心的地方就大哭一场,从上班想到下班,从早上想到睡觉前,想得我头都疼。我想学点东西分散注意力,可根本学不进去。我知道这样下去,我身体迟早会出问题的,感觉一颗心像在慢慢枯死……”

有的家属说,自己也就算了,最担心孩子在学校里被嘲笑。

“精神病说到底还是一种病,但它变成一块标签,贴在了我和我孩子身上。”一位丈夫患精神分裂症的妻子这样在网上描述她的感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哈市城镇职工医保出台5项新政 补助标准提高40元 老茶馆 两会多份议案提案建议增加无碘盐供应促自主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