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与“异位胃火”

2011-12-09 15:09 楼主
理中汤( 丸) 全方共四味药,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该方来源于《伤寒论》。张仲景提及此方共四条( 《伤寒论》3 条, 《金匮要略》1条) 。原文如下。1 59条: 伤寒, 服汤药, 下利不止, 心下痞硬, 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 利不止, 医与理中汤之, 利益甚。理中者, 理中焦也, 此利在下焦, 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386条: 霍乱, 头痛、发热、身疼痛, 热多欲饮水者, 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 理中丸主之( 此条有理中丸方及加减八法)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心中痞气, 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人参汤即理中汤) ”。

理中汤为中焦虚寒而设, 症见呕吐下利、腹痛畏寒诸症。后世把此方当作《伤寒论》太阴病的提纲方、温中祛寒的代表方。

理中汤常常加减用于治疗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痢疾、胸痹、阳虚失血、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咳喘、虚寒性口疮、厌食症, 以及黄疸、肠易激综合征等。但总体而言, 并未超出中焦虚寒范畴。

1理中汤治疗热证和热毒

笔者常用理中汤治疗热证和热毒, 超出了中焦虚寒范畴。治疗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 此证在临床上可见一系列热象, 诸如灼热、疼痛、溃疡处对热物敏感, 甚至唇红、脉数欲饮冷等, 笔者称为“异位胃火”。笔者用理中汤治疗, 效果显著, 常常一剂药便可控制, 二三剂药便可平复。在用理中汤治疗这类病证时, 常减少干姜的用量, 只用原方的三分之一, 如果党参、白术用9g , 炙甘草用6g , 干姜只用3g 。在治疗口腔溃疡时, 不管是否有热象, 临证时只确定两条, 一是口腔溃疡, 二是复发性的, 便照用不误。曾治一女性患者, 40余岁,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0余年, 常发于唇内上下, 有时发于口腔两侧, 局部灼热疼痛, 发病时心烦, 体热, 疲倦, 口渴, 不饥。多年医治无效, 自认为免疫功能低下。查舌红有津, 苔淡黄, 脉弦缓。诊为“异位胃火”, 用理中汤治疗。药用党参、白术各9g , 炙甘草6g , 干姜3g 。1周后基本平复, 随访2年, 病未复发。

单纯性疱疹: 常常发于嘴唇, 或上、或下, 红肿、疼痛、灼热、瘙痒、紧束、渗液、结痂, 甚至引起面痛。常辨证为热毒, 清热解毒有一些效果。此外, 清热解毒还会造成胃肠症状, 腹泻、胃痛等。笔者用理中汤治疗, 疗效快, 无副作用, 且患者感到精神好。

曾治一外国女学生, 身高、形瘦, 上唇尖患疱疹, 灼热疼痛, 笔者诊为“异位胃火”拟方理中汤, 很快平复。另一女患者, 下唇肿大、外翻, 疱疹累累, 疼痛剧烈。初用理中汤加黄芩, 意在标本兼治, 两天后, 有好转, 于是改用理中汤原方, 而不加清热解毒药, 1周后平复。

三叉神经痛: 此病素来难治, 针灸中药, 方法不少, 疗效难以肯定, 有的持续数月不解。曾有一患者, 面色灰暗, 三叉神经痛3个多月, 不能工作, 中西医、针灸均无效, 竟至不能洗脸刷牙。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总离不开风与火、阴虚。若不另僻蹊径, 部分病例实难取效。诊为“异位胃火”先用艾条灸中脘、足三里, 很快止痛, 再服理中汤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咳嗽验方 老茶馆 真武汤用大剂量炮附子加味治疗癌性腹水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