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剂学内涵与外延

2011-12-10 11:30 楼主
中医方剂学科既是重要的中医基础学科,也是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学科,方剂理论涉及中医基础、病因病机、辨证、治则与治法等多个方面和层面,方剂应用则与中药和临床各科治疗紧密相关,因此,准确、合理的定义方剂学,必将对中医各学科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1关于方剂
方剂包含方和剂2个层面的含义,即方和剂。方之本义是两船相并。《说文解字》:方,船也[1]。也指治道的方法,谓方术、道术。中医用方字之义,其初当本其原义,是指治疗疾病和药物应用的方法。早期的药物疗法,是从单味药物开始,当经验、认识积累和升华到一定水平,才可能出现更加复杂的药物应用形式,这就是以药治病到以方治病的历史过程。以药与方二者相较而言,单药是治病的基本形式,多药配合应用是单药应用发展的复杂形式。可通称药方或处方[2]。剂是调和、调剂之义。调和或调剂,包括药物的炮制、用量、用法(制法、服法、宜忌、药后调护)。古今中药临床应用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药物的炮制。古代医生用中药,很大部分是自采自用,医生在配方时必须考虑药物的炮制,所以古代文献中的方剂组成,药物后多有其炮制说明。这些内容,在今天的方书中多被删节。

2关于方剂学
方剂学,就是有关相互联系的方剂知识体系以50年代《方剂学》教材使用为标志,产生了现代的方剂学概念。方剂学主要包含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两个大的方面;方剂学理论基础包含方剂源流、组方原则、配伍规律、疗效机理;方剂学临床应用包含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法则、选择药物等。在明确了方剂的基本内容以后,方剂学的相关知识体系自然十分明了。凡是与方剂相关的知识,都可以纳入方剂学研究范畴。

2.1方剂与中医基础
理、法、方、药贯穿于中医临床医疗活动的全过程,综合运用中医理论认识疾病、分析病情、判断证型,依据证型确立治疗方法,由具体的治法指导选药组方,方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而各环节之间紧密相连,起着逐级的指导作用。遵照已有理论开展的临床实践,效果如何?原因何在?又反馈给上一环节,促使我们进行必要的理论反思,或者重新分析病情,修正诊断;或者改变治法,重立处方,更换药物。方剂学接受中医理论指导,同时又反作用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疗效又主要通过方剂而体现,方剂的疗效与理论指导相互作用,形成了互动式的发展。2.2方剂与中药方剂由中药组成,中药的一些知识必然同时也是构成方剂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并且是重要部分。但方剂又不等于中药,因此就必须界定有关中药知识的哪些部分是方剂知识的组成内容之一。一般认为: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3]。其中采集、炮制、制剂均属于中药学范畴,而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与方剂学理论和应用相互关联,方剂的作用来源于方中的全部药物,并且通过药与药之间的和合关系得到加强、减弱、抑制或转化,这就是方剂配伍奥妙所在。方剂和中药,虽然现代分化为二个学科,但共同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二者具有难分难离的连体关系,如此紧密联系的二个学科之间的界定,没有正确与错误,只有合理与否。

2.3方剂与临床
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证是组方的前提,方剂的疗效如何?首先需要证的准确和真实。证是临床医生认识疾病的必须过程,也是研究方剂药物组成的基本条件,证与方和方与证,相互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就是中医方剂学与临床各科学术的交叉点。因此,每一方剂,都有其方证的规定,对其证投之,当可获得预期效果,对证不确,必定少效,甚或无效。反其证而用,则难免困厄。临床医生通过辨证过程是认识疾病,在确定疾病证型以后的治疗过程中,医生所从事的正是运用方剂学知识为病人解除病痛,因此,方剂学涉及的临床工作就是确定证型后的施治过程,主要是针对证而立法处方。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2-10 11:30 2楼
3方剂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概念的内涵规定了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也影响着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就越少(即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的数量就越少);反之,如果概念的内涵越少,其外延就越多[4]。于是,要明确一个概念就可以从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加以明确。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通过定义,从而明确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和本质。

遵循概念定义内涵与外延的一般原则,方剂学的定义似乎变的较为简单。定义方剂学之前, 必须定义方剂。目前各类教科书对方剂的定义基本概括了:辨证、治法、药物、用量、组方原则诸要素。

方剂———针对具体病证治疗的中药应用形式。这一定义含有:①辨证;②治法;③符合特定病证需要的药物;④临床应用形式(用量、剂型、用法)。这一定义的不足之处在于与中药学所言之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相互重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修订为:

方剂———针对具体病证治疗的中药组合应用群体。在这里,强调了方剂是多味中药的配合应用,与中药临床应用的单一性具有了本质的客观区别。但可能会引起另一歧义,就是临床单方应用属于药还是方。为增强学科界定的客观标志,并且不影响学科的本质要素,我认为单味中药的临床应用是中药与方剂的学科交叉点,划归中药学范畴更为合理。就临床应用来说,单方也为方剂,但他缺少方剂的另一重要特征———方剂的药物配伍。在教学实践中,单方也无须作为方剂学内容加以阐述,在中药学中交待即可。方剂学———是关于方剂理论与临床运用的知识体系。涵盖“针对具体病证治疗的中药组合应用群体”全部理论和实际应用要素。

4方剂学的研究范畴
规定方剂内涵为:关于方剂理论与临床运用的知识体系。其研究对象就可以遵照内涵定义向外延伸。

4.1证方与方证
几千年来,我们积累了数以十万计的中医方
剂。每一成方都有其方证的规定,都是为解除具体病证而立。但成方在形成过程中,由症到证的辨识和确定,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并且由证到方的过程还必然受创方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应该明确,已有成方的由证到方,只是创制具体方剂之医家的一种选择,或许甚至必定会有其他不同选择,伤寒太阳表实,可以用麻黄汤,但不一定是惟有麻黄汤。对已有成方的研究,则应该注重全方药物配合后的综合作用和应有适应病证,与证方的研究相反,这是由方到证的次序。

4.2治疗法则
方剂的组成是在临床辨证确立病证以后,在治法的指导下选择合适药物组成,方从法出,法可统方。以治法指导组方,治法正确和准确,才能达到方剂药物选择的合理正确和准确,故言法既是方,方既是法。
2011-12-10 11:30 3楼
菟丝子 说:
3方剂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

4.3药物配伍
方剂由药物组成,方剂的整体疗效依赖于方中全部药物疗效的综合。当然,方剂学中对药物的认识是将具体药物放在具体方剂中进行考察,简单的说,就是药物在具体方剂中发挥的作用,既可能是本身单一的作用,也可能是与方中其它药物相互反应产生新的作用。这涉及到中药学四气五味、七情和合,包括配伍原则、配伍理论、配伍方法。既要遵循中医传统理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讨中药配伍规律,也要借用现代科技方法与手段,特别是药物化学、药物毒性等实验以更为客观的证据揭示方剂配伍之奥妙。

4.4用法
一方中之各药用量、特别是药之间的量比关系,是影响全方整体作用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药物,具有特定的应用剂型;具体方剂,服用最佳药量、服药方法都会影响疗效;既要积极改革方剂剂型,更应该坚持以药效为第一标准,任何新的剂型,都须服从以取得最佳疗效为前提。

4.5宜忌
传统中医方剂,药后调理是重要内容,诸如用药期间的饮食、生活、精神等因素,都可能对疗效产生影响,对每一方剂,理应有所规定。

4.6功效
用中医传统的理论同时也应当以现代科学的手段,客观地综合并证明方剂的整体作用。
4.7主治
现有的方剂都是临床医生针对具体病情需要,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对具体病情处理的记录,每一方剂都具有其特定的适应病证或称方证,但是方剂创立后,在方剂学的研究中则应当就具体方剂药物的组成综合其功效,这个功效其实类似于治法,可以指导组方,既是一方之作用,也是治疗具体病证的指导方法。

4.8药后反应
古人已将中药分为大毒、中毒、小毒、无毒等不同的毒性类别,对每一类别的药物使用也有原则要求;现代临床也对中药毒性反应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某些方剂已经导致了药源性疾病。研究、搜集、归纳方剂临床毒性反应,采取必要措施,是一十分紧迫的方剂学研究工作。其他如方剂的名称、源流演变、方剂学家、分类方法等等,都是有关方剂学科应该研究的范畴。

5结语方剂学内涵和外延的定义,应以全面、历史、客观、发展的理念来确定。着重于从方与证的规律去发现、探索、认识其本质属性;着重考虑其自然科学特别是与生命科学的关联,以动态有序的、整体的、发展的科学态度去推演方剂学的外延,近年来开展的方剂血清药化学、方剂血清药理学、方剂药代动力学、方剂毒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将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引伸到对中药物质分子水平和基因层次,使方剂学研究内容更加充实和宽泛,为方剂学迈上更高的科学层次创造了条件,使中医方剂学研究成为集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相支持,多学科介入的综合性系统研究工程。
⬅ 皮肤癌治疗方法 老茶馆 温胆汤加味治疗眩晕验案举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