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事关战略——喜读刘世峰先生《传承中医》

2010-01-31 17:44 楼主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曹东义
邮编:050031 电话:0311—86738352、电子信箱:caodongyi58@sohu.com

任何一个学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承,植根于五千年之前的中医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有效的传承。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中医药已经走到了一个前所有的“特殊时代”,一个与中医学诞生时代截然不同的“新环境”。一百年之前,中医学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少有文化、出国留洋、见多识广的“精英人才”,却发出了“把中医扔到废纸篓里去”的呼喊。谁想学中医,他们就一起反对,大喊倒好。真是“一齐傅教之,众楚人咻之”,想学中医的年轻人,被他们忽悠得将信将疑。在长达百年的疑惑之中,动摇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使一个几千年来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几乎难于生存下去。
传承中医,首先必须解决对于中医的认识问题。我在《回归中医》一书里认为“如何认识中医,事关战略”,不仅如此,“传承中医”更是关乎战略的大问题。刘世峰先生把自己的学术著作,定位于《传承中医》,可谓有胆有识,立论高远。
其实,传承中医的问题,绝不是某个人的困惑,也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一代中医的历史使命。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主张“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是破解中医传承现实难题的战略号召。培养中医优秀临床人才要“读经典,做临床”,也是为了传承中医而采取的基本策略。第一届名师与高徒的传承大会,把“名师高徒聚首南通,传承中医为我中华”作为大会主旨,更是把中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作出的倡导。可见“传承中医”绝非等闲小事,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生活点缀。
传承中医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向未来的青年学子介绍中医,让他们从什么路径“进门深造,登堂入室”,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才。刘世峰先生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引路之作。其中,有很多内容是介绍他自己如何认识中医、如何学习中医的心得,也有许多以过来人身份所介绍的好方法。比如,他认为四诊之中,最重要的就是问诊,辨证是否准确,关键是问诊是否全面,“要而不凡”、“善于抓主证”。当然,中医问诊的时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把过去经验与现实具体病症互相印证,医生与患者即时随机交流,浮想联翩思维创新的过程,绝不是单向度的被动接受患者信息的过程,因此,中医问诊是某些化验单、检查报告无法替代的过程,不能靠一大堆理化检查来回答。
经验积累是一个中医成长的必由之路,没有经验积累,即使念书念到博士毕业,职称到了教授,名誉成为院士,也不是合格的中医,老百姓也不买你的账。因为这样的“空头理论家”解决不了群众的疾苦。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寿亲养老”的实用技术,也是一门“化毒为药,变废为宝”的智慧学,是一种“道术并重”的大学问。
中医是一个“易学而难精”的学问,学习几个穴位,扎针很容易见效;学几个方剂,一用也容易“效如桴鼓相应”。但是,要想精通中医学,把其中的道里说清楚,能够融通古今,符合科学的要求,能与西医的理论相互沟通,那就困难了。尽管“医有疗效气自豪”,但是要想取得行医资格,就必须达到有关要求,“一考而中”获得执照,否则就不准进入医学的行列。许多民间医生曾经遭遇过很尴尬的境遇,治好了号称“医学堡垒”的癌症、艾滋病,也不敢声张,新闻记者找上门去,他赶紧说:“我可没有治过什么癌症,更不知道什么艾滋病!我从来就没有给人家看过病。”他害怕自己的事迹一旦刊登到报纸上,“非法行医”的传闻也就“做实了”,有关部门处罚他也就有了证据。在崇尚科学的大环境里,不仅“非科学则不足以言”,不足以学,甚至到了“非科学就该取消”的境地,看不懂西医的报告单,要想行医也就不太可能了。
我与刘世峰先生尽管相隔千里,但是都生于半个世纪之前,都有过几次学习中医的经历,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靠中医治病救人,并且一起“自觉地”站在了承接中医历史,传递岐黄薪火的关节点上。在反击取消中医思潮沉渣泛起的时候,在全国政协举办的“中医高峰论坛”上,我们相识,交流学术,并肩战斗。
我对于中医的认识和学习,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成了主任医师、硕士导师之后,受一种历史责任感的驱使,重新拜师学艺,走上师徒传承中医之路。因为“传承中医”不仅是国医大师的事情,也是每一位中医工作者的历史责任。邓铁涛先生告诉我,做学问一定要“根基牢固,然后千年不倒”。中医学之所以万古长青,就是因为根基深厚。解决现实医学难题,则需要充分吸收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学术。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告诉我:“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只有理论翻新而没有临床疗效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中医复兴。
刘世峰先生这本著作的出版,就承载着中医学术传承与复兴的历史使命。其中有他的临床经验,也有他的创新见解,还有许多针砭时弊的医论医话,可以说是他行医30年的“集大成之作”。然而,“有论必争”,他的某些见解不一定成为大家的共识,也不一定被当作真知灼见,但是只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引起大家关注,互相交流,就有可能“一鸟引来百鹤鸣”,就像报春的鲜花那样迎来中医学百花盛开的春天。
我“先睹为快”读到他的大作,受益良多,为有这样的好著作出版而欢欣鼓舞。当然,对于他提出来的取消营卫之说的见解,我还要同他争鸣;对于症状与病灶的临床意义,也需要和他再行论证。对于自组织理论、复杂性科学、整体时空观等与中医学的关系,也需要向他请教。我为结识这样一位道友而高兴,也为有这样一位“铁杆中医”自豪。《传承中医》一书已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近期全国各大书店有售。
曹东义
2010年1月10日,写于求石得玉室 DSC00565.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2-15 22:47 2楼
《传承中医》刘世峰编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2010-02-16 17:53 3楼
回复 2# ksjyjs


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为4个章节。第一章问诊辑要,该章共收载了古代近20部中医名著中的问诊精华,并进行注释,将其译成白话文。学者若能悉心研读,既能一睹古今中医问诊名篇风采,又能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第二章为理论探讨,对中医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第三章,经验介绍,收载了作者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从医30年诊治疾病学术经验;第4章,学术争鸣,针砭时弊,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发人深省。她凝聚了作者半生的医疗实践心血,于热爱中医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实为各级中医人员必备之参考书籍。
2010-02-21 17:08 4楼
第一章问诊辑要



目录

《黄帝内经素问》/

移精变气论/

三部九候论/

脏气法时论/

血气形志篇/

疏五过论篇/

征四失论篇/

方盛衰论篇/

《灵枢经》/

师传第二十九/

《难经校释》

第五十一难/

第六十一难/

《甲乙经》/ 皇甫谧

问情志以察病/

《东恒十书》/ 李 杲

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

辨昼夜重轻/

《医学准绳六要》/ 张三锡

问病必详/

《古今医统》/ 徐春甫

问证/

《医学入门》/ 李 梴

问证/

《景岳全书》 /张介宾

十问篇/

一、问寒热/

二、问 汗/

三、问头痛/

四、问 便/

五、问饮食/

六、问 胸/

七、问 聋/

八、问 渴/

《身经通考》/ 李 潆

问证/

《医源》/ 石寿棠

问证求病论/

《医门法律》/ 喻 昌

问病论 附律一条/

《医宗金鉴》/ 吴 谦

四诊心法要诀/

《四诊抉微》/ 林之翰

问诊/

人品起居/

嗜欲苦乐/

《医碥》 / 何梦瑶

问证/

一、问寒热/

二、问头身/

三、问饮食/

四、问二便/

五、问汗液及血/

六、问昼夜轻重/

七、问证见先后/

八、问七情/

《医学实在易》/ 陈修园

问证说/

问证诗/

《知医必辨》/ 李文荣

诊病须知四诊/

《医法心传》/ 程芝田

诊病须察阴脏阳脏论/

第二章 理论探讨/

1.从“心”论中西融合/

2.从“气”论中医与文化现象/

3.中医生理之气研究/

4.中医基础理论别论/ 5.口感辨证的临床意义/ 6.调理气机治则精义/ 7.消瘀十二法运用知要/

8.《伤寒论》“心中”释义 /

9.“病痰饮者当与温药和之”别释 /

10.《金匮》硝石矾石散证辨析 /

11.中医临床运用现代检测技术之利弊/

12.必须重视医案总结/

第三章 经验介绍/

1.四逆散的临证运用/

2.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定时疼痛/

3.胃脘痛辨证论治思路/

4.腰痛诊治心法/

5.短气治验1则/

6.自拟苍参消疹汤治疗慢性湿疹/

7.疑似证辨误3则/

8.医案医话5则/

9.益气活血清肝汤治疗乙肝疗效满意/

10.五苓散的临床运用/

11.周天寒学术思想管窥/

12.周天寒经验方验案4则/

第四章 学术争鸣/

1.“放虎归山”为上策/

2.中医就像一条船/

3.中医不是金字塔/

4.让中医这条船破浪前行/

5.全面继承传统中医理念 走创新发展之路/

6.学习中医没有捷径 /

7.发展中医需要实干家 /

8.做中医不能迷失自我 /

9.请不要曲解中医“姓中”/

10.“废医存药”该休矣 /

11.医院取消中药房弊大于利 /

12.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

13.不必刻意打造“纯中医”/

14.现代中医不辱使命/

15.中医医院应更名为现代中医院/

16.为“反哺中医”叫好 /

17.崇古尊《经》是与非 /

18.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冷思考 /

19.今天不能再造纯中医有五大因素 /

20.医院建设“大中医”经验值得推广 /

21.问渠哪得清如许 /

22.在实践中研习中医经典/

23.中医临床也应该按自身规律发展 /

24.迎接中医发展的春天/

25.为中医、民族医找回行医资格/

26.中医要讲现代的话/

27.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28.以史为鉴“治未病”/

29.中医用重剂治病不可取/

30.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轻易否定中医思维/

31.中医要坚持什么/

32.师承教育不能再搞“拉郎配” /

33.借“傍客”之力打好“科普牌”/

34.中医人要奋发图强/

35.中医“后浪推前浪” /

36.以人为本 用“心”去做 /

37.构建医患和谐技术精湛很重要/

38.我研习中医的心路历程/
2010-02-23 16:45 5楼
传承中医,有论有案,有益临床,值得研读!
2010-02-24 14:12 6楼
谢谢杏林园丁点评!杏林园丁人如其名,必将桃李满天下。
2010-02-24 14:14 7楼
[序]
中医薪火,贵在传承。中医诊病,历来强调四诊合参。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医患沟通更为重要,倡导问诊居四诊之俗。中医诊病,以人为本,重视病人自觉症状。如能熟练掌握问诊知识技能,常能事半功倍。通过温习历代问诊资料,提高诊病水平,思路正确。
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坚持读经典,做临床,精勤不倦。笔者认为中医经典,临床实践是中医源头、活水。只有在实践中去传承中医,感悟中医,才能创新中医。提出“必须重视中医医案总结,坚持用中医思维诊病,善于借鉴现代医学技术,为我所用”。笔者认为,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中医人,只有坚持不脱离临床实践,重视个体化诊疗方法,千方百计提高治疗效果,才能提高中医生存竞争能力,才能很好地发展中医。
笔者长期工作在中医临床一线,不畏艰难,自强不息,思维活跃,观点新颖,然亦有不自信时。余以为“心理无异,大道不孤”。何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该书问世于热爱中医学者或有裨益,是为序。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周天寒
2008年元月于重庆
2010-02-24 14:22 8楼
刘老师,我比您小七岁,在您面前是小弟弟。我看了几篇您的大作,很过瘾!我自感远远不及!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我小伏很钦佩! 青海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伏新顺 2月23日
2010-03-14 09:52 9楼
感谢刘老师,谈古论中医,回顾中医过去为中华民话所做贡献,今天应得到更多支持.
2010-03-17 16:31 10楼
“感谢刘老师,谈古论中医,回顾中医过去为中华民话所做贡献,今天应得到更多支持.”
谢谢你的参与与鼓励!
2010-03-29 21:29 11楼
刘世峰与曹东义教授讨论中医传承

中医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曾经有过许多争议,亟待澄清,以正视听。

最近,我就中医传承这个问题,与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曹东义教授进行了多次讨论。他是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朱良春国医大师的弟子,对中医传承有不少看法,可以提供给大家参考。曹教授从中医发展战略的角度,积极参与“名师与高徒”的多次盛会。在2005年首届会议上,当有中医学家提出应该有一个大会主旨,建议用“继承岐黄衣钵,承接中医薪火”为会标。他经过深入思考,建议大视野、高境界看中医问题,建议用“名师高徒聚首南通,传承中医为我中华”为会标。他的建议,得到了朱良春先生和朱琬华主任的赞同,并被大会组委会采纳。这个会标立意高远,彰显了中医学术传承的时代意义。

笔者最近撰著了《传承中医》一书,已经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当我把书寄给曹教授之后,他很赞赏笔者的选题,认为“传承中医,事关战略”,并就此写了一篇颇有见解的书评。此后,我们多次就此问题通过手机短信,互相交流探讨,深感一种历史使命的责任,使我们忘记了自己身处的基层位置,必须把自己所思所想奉献给大家。现将部分议论、短信内容,加以整理,公诸于众,以就教于医界同仁。

曹教授认为,所有的文明都具有传统,但不是所有的文明都能传递下去;所有的学术都需要传承,而历史上很多学术都已经失传了。

中医学是世界上唯一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学术体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学术体系。它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有效的师徒传承,只是在今天中医学的师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特殊形式,也具有了新的时代气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中医师承问题的历史成就、现实作用和未来价值。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中医药已经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特殊时代”,一个与中医学诞生时期截然不同的“新环境”。一百年之前,中医学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少有文化、出国留洋、见多识广的“精英人才”,却发出了“把中医扔到废纸篓里去”的呼喊。谁想学中医,他们就一起反对,大喊倒好。真是“一齐傅教之,众楚人咻之”,想学中医的年轻人,被他们忽悠得将信将疑。在长达百年的疑惑之中,动摇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使一个几千年来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几乎难于生存下去。

曹教授说:“中国的医改,没有中医就没有出路;‘努力找病,被动吃药’的医学模式,将会因看病贵而导致看病难,富了的也要因病而再贫,美国也没有解决医疗的世界难题。对于这个问题,中国有话说,中国有绝招!就是有中医,所以有底气!中医的问题不是一个行业的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是大政治,是发展战略。你写的《传承中医》所以打动了我,是因为你选的题目好,内容写得好,与邓老主张的‘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思路一致,所以重要,也值得喊一嗓子,让人们关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奋斗力量大,我们都是中医的传人,是国医大师带领的队伍!”

毛嘉陵先生说,中医大家比大熊猫还少,甚至给“末代中医”列了表,这绝非危言耸听。很多中医老先生担心,尽管中医的学院还在,中医院的大楼挺立着,被称为中医的人也不少,但是中医的学术却在被改造异化,变成畸形,传承就会困难。“废医验药论”者,主张取消中医,消灭中医理论,他们认为熊猫没了可以养狸猫,狸猫可以换太子,有何不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其广先生说:“科学无国界,利益有主体。”医药产业的利益链很长,往往是中国人在做检查,在吃药的同时,西方资本在获得利益。消灭了中医,就成了西方资本在中国的一统天下,中医是他们无限扩张的巨大障碍。

曹教授说:“你写《传承中医》,为中医着想,做出了贡献,理应助一臂之力,彼此呼应,造成声势,形成力量,影响世人,有利中医。借器传法,衣钵之所以神圣,必得其人,乃成其功,重任在肩。你我岂能以位卑,身在草野而轻言放弃乎?中医复兴,首先是自觉意识的复苏,否则不是无识,就是遁词。”

曹教授正是这样自觉地把自己列在应该继往开来的地位上,所以才不断发表论著、论文的。我赞扬他:“著作论文频发日,乃是东义才多时”,他却不无诙谐地说:“大师扔过来一副担子,我们不敢接,接不住,传不下去,都是无能,是不合格的表现。”

面对中医教育培养不出合格中医人才的尴尬,老一代中医学家深感忧虑,他们深知临床型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逐渐体悟出传统师带徒的重要性,在新时代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就不断呼吁,终于促成了中医师带徒的再次兴起。

1988年,邓铁涛先生出版了一本《耕耘集》,里面多篇文章提及“继承名老中医经验,抢救中医学术,已成燃眉之急”,“中医学再不花力气去抢救,等现在的老中医已经老去,才想到出钱出力去发掘已经迟了!时不我予,时不再来 !”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朱杰局长,他读了这些文章,感触很大。就与中央人事部、卫生部的负责人取得共识,以上述3个单位的名义,组织全国名老中医授徒。

1990年10月,首届全国继承老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拜师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邓铁涛先生代表500位老中医在会上致词,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学我者必须超过我!”听了他的发言,参加会议的国务委员李铁映立即带头鼓掌,表示赞同。500名老中医,几百名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人,老中青济济一堂,情绪激昂、意气风发。3年出师,大批临床型的名中医脱颖而出。

国家第一、二批共确定1021名(批次)的老中医药专家为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分别配备了1343名学术继承人。后来又用多种形式鼓励中医师承,从总体上看,成绩是显著的,值得保持发扬并且向基层扩展。

曹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者,极具中医战略眼光,他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竭心尽力,力挺中医传承,是当之无愧的铁杆中医。他对中医的认识可谓见解独到精辟,发人深省,对中医药发展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 赵炳南:怀仁爱之心,度众生疾苦 老茶馆 关于三七的传说 ➡